1904年,英国人提高了约翰·费希尔的地位,使他优于海军部其他次官,严厉苛刻的费希尔成为了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实际负责人——海军部第一次官。海军部第一次官相当于海军参谋长,在海军大臣领导下统率海军,因为这个职务是直接负责指挥海军战斗的,所以在战时他要比海军大臣更有实权。皇家海军被费希尔勋爵一人把持,这是史无前例的。费希尔充分利用了这一变化,尽管当时的海军第一次官对军事行动没有什么控制权,但他却在管理、计划和政策方面行使了很大的权力。费希尔一心想使皇家海军现代化,便开始施行一些改革。1906年,他发明了一种革命性战船:无畏战舰。这种装备齐全规模空前巨大的战舰令过去的所有战舰黯然失色,靠这种领先技术,英国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制造新的战舰。1911年,英国的一支由无畏战舰组成的舰队驶往英吉利海峡。在这之后,所有重要帝国当时都加紧将资源投入在这种无畏战舰的制造上,但由于英国起步早并享有技术优势,所以一直在这场竞赛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1906年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皇帝陛下舰船之“无畏”号都在英国海军里服役。该舰于1919年退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10多年里,世界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海军军备竞赛,在费希尔就任第一海务大臣时,正是大英帝国这个“海上霸主”面临挑战的时期,欧洲的后起之秀德意志帝国瞄上了海上霸主的位置,大有挑战英国海军地位之势。德皇威廉二世是马汉“制海权思想”的崇拜者,1895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宣布“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根本不顾及英国人已经海上称雄的这一事实,开始致力于建造一支庞大的海军,在短时间内就把德国海军的吨位追到了世界第二。这无疑强烈地刺激了英国,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英国人却感受到了某种威协,这使得原本想放松一下造舰速度的英国不得不重新加快了造舰的速度,并得出了要使自己的战舰达到两倍于敌的口号。
费希尔对英国的造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费希尔看来,英国海军的许多战舰舰都已经过时了,有些舰只压根就是废物一堆!所以,目前皇家海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更新、大升级,他要的是更新、更大、战斗力更强的全新的战舰。在随后的十多年中,费希尔采取一系列步骤改造了英国海军舰艇的质量,淘汰了大量战斗力很小的舰艇。在他的大海军计划中,把305毫米口径大炮改为356毫米口径大炮,威力巨大的无畏级战列舰横空出世了,世界海军界由此掀起了一场革新风暴,由他领导设计建造的无畏舰在航空母舰出现之前,一直是海洋上的霸主、海战中的巨星。
费希尔推出了“无畏”级战舰之后,英国本国的战列舰也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一样显得过时了,费希尔的批评者们说,这样一来英国就丧失了自己在造船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使德国人在更近于平等的基础上参加竞争。费希尔反驳的论据是,革新迟早都要出现的,英国走在前面岂不更好?费希尔的这些改革,既遭到非议也有人赞成,他支持军官教育,主张拆毁过时的军舰,赞同能使备用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的核心船员制度。为了完成这些改革工作,费希尔在海军中强行推销他的“三R原则”,即无情、残酷、残忍。费希尔对皇家海军的升级更新是以冷酷无情的手段进行的,所以海军界甚至政府的不少人都对他很有意见,觉得这个人相当讨厌,他的同事和部下也觉得他是一个专横苛刻、不近人情的独裁者。毫无疑问,费希尔所做的事情十之八九是对的,他的伟大改革使英国皇家海军在其历史最关键时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他迫使海军的每一部门审查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并提醒、敲打和诱导他们开始紧张的工作。但也正是在这样不停的紧张工作之际,皇家海军部成了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费希尔所督造的吨位大、装甲厚、速度快、火力猛的无畏舰一诞生,就轰动了全世界的海军界,这种战舰可以说代表了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在茫茫的大海上,战舰是无处藏身的,这种战列舰简直令其他的战舰在战斗中毫无招架之力。其他国家因此都纷纷仿造,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皇威廉二世和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开始让德国加紧建造同一级别的战列舰,英德海军竞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拥有战列舰21艘,德国海军只有15艘;英国拥有战列巡洋舰9艘,德国海军只有5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国海军强大,因而迫使德军的公海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封锁在基尔和威廉港中,成为了一支影子舰队。可以说,在贯彻这些意义深远的改革中,费希尔是功不可没的,但在同时,他也在皇家海军中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激烈的反对派,而他引以为荣的方法就是激起反对派们强烈的敌意,然后予以还击。他是很乐意回敬对方的,他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反对他政策的人,不论是哪级军官,必定要毁灭自己的职业生涯。至于那些卖国贼,也就是那些公开或秘密打击他的人,“他们的妻子将成寡妇,他们的孩子将成无父孤儿,他们的家将成垃圾堆”。他一再重复这些话,“冷酷、无情和不能有怜悯心”是他经常挂在口边的言词。
海上军备竞赛一直在持续着。图为1911年9月间德国“拿骚”级“无畏”舰的演习场景。
费希尔是那个时期世界海军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冷酷无情、严厉苛刻的个性令人生畏,但他那独一无二的海军统帅和管理才能又令许多人钦佩,至少海军大臣丘吉尔先生在口头上是这么说的——他曾两次出任海军首脑,但两次都以辞职而告终。在费希尔两次出任海军首脑时,他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英国皇家海军震惊了世界,他一手掀起的海军革新风暴不但使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大增,也直接影响了德、美、日等国舰队的发展,开创了世界海军史上的“巨舰大炮时代”。不管费希尔的工作能力有多强,人际关系永远是重要的,在皇家海军中有不少具有社会势力和背景的军官,他们中许多人对费希尔怀有敌意,他们有接近议会和新闻界的机会,且有很大一部分优秀有才能的海军军官同情他们,尽管不赞成他们所有的做事方法。也就是说,在英国的海军界,从上到下存在着一大批反对费希尔的人,而且他们有着相当强大的势力。在所有反对费希尔的人中,最主要的有当时主力舰队总司令贝雷斯福德,费希尔冷酷无情的高压手段,终于使自己自食其果了。两派的对立,使得皇家海军出现了可悲的分裂,几乎每一名海军军官都被牵扯到这两派的争斗中去,凡是第一海军大臣提出的建议总司令都反对,两派的人相互交错,势均力敌。1910年,69岁的费希尔在上上下下一片反对声中辞职了。
1911年,性格同样暴躁的雪茄爱好者丘吉尔成为英国海军大臣,他是个海军外行,曾对费希尔的才能甚为钦佩,常在海军问题上请教费希尔。费希尔在英国海军部是具有一定的威望的,至少海军部不少一线指挥官、中层官员和技术官员都是他的拥护者。基于对丘吉尔指挥能力的不信任,“一战”前夕,英国海军部有不少人要求费希尔重返海军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丘吉尔干脆直接把费希尔召回来担任海军部第一次官。当丘吉尔作出这一决定时,很多海军将领都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丘吉尔和费希尔都属于个性太强的人,一个暴烈冲动,一个冷酷专横,这俩人凑到一起搞不好能打起来。不过丘吉尔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就这样,费希尔重返皇家海军,领导他的军舰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厮杀之中。
在这个阶段费希尔遇到一件意外小事,即培根信件事件:培根舰长是海军中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军官,也是一个费希尔的追随者。费希尔要求在地中海服役的培根随时写信给他,告诉他所有发生的事情。培根遵命写了些有分量的信,但是在这些信里培根有意无意地含有对顶头上司的批评。费希尔喜欢培根信中提出论点的说服力,就叫人把它们付印并在海军部广泛传阅。结果自然就流入到与费希尔对立人的手中,于是培根的信很快上了伦敦的一份晚报,费希尔因此受到了猛烈的攻击,被指责鼓励下属对他们的顶头上司不忠,这对费希尔来说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对于性格爆躁、办事独断专行的海军大臣丘吉尔来说,他与同样办事独断专行的费希尔的确是难以互容的。当时迫于压力,丘吉尔惺惺作态地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费希尔,然而丘吉尔绝不会放弃作为海军大臣的无上权柄,文官出身的丘吉尔开始利用职权百般排挤和架空费希尔,反击果断凌厉而且隐蔽。丘吉尔断定性格强势的费希尔是不会与他虚与委蛇的,因此他愤然辞职那是迟早的事。在刚开始的时候,费希尔和丘吉尔合作得还真不错,大战爆发的头一年,英国皇家海军就在福克兰群岛大获全胜,一举击沉了德国远东舰队冯·施佩将军所率领的4艘德国战舰。第二年伊始,费希尔手下年轻的海军名将贝蒂又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打沉了赫赫有名的德国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皇家海军为此威名大振。然而没过多久,费希尔和丘吉尔的“蜜月”就结束了,在攻击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中,两人战略对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费希尔对丘吉尔的自以为是忍无可忍,就在英国突袭舰队浩浩荡荡杀向达达尼尔海峡的时候,英国海军大臣和其他三位海务大臣都收到了来自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的辞职信。费希尔辞职的消息让英国海军上下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但毕竟是在丘吉尔的预料之中。在达达尼尔海峡惨败的消息传回海军总部后,对于风雨飘摇人心不稳的英国海军部真是雪上加霜,在这之后不久,丘吉尔也黯然离开了他的位置。
西欧战争似乎迫在眉睫之际,英国的本土舰队和德国的公海舰队都进入了战斗泊位,英国本土舰队的主要战斗力都集中在大舰队,大舰队的指挥官是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勋爵,主要基地在奥克尼群岛中的斯卡帕湾,辅助基地在苏格兰的港湾里。大舰队中包括20艘一级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德国军舰逃进大西洋,保卫北海,监视公海舰队,在出现有利机会时将德国的公海舰队歼灭。
海上力量对战争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感觉到了,从大战爆发起,海上封锁的威力尽管动作迟缓,初期不尽完善,但逐渐加强,终于像巨蟒那样无情地越缠越紧。英国人运用他们强大的海上力量来对付德国,同时极大地得利于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英伦三岛恰好与欧洲大陆西侧隔海相望,对北海和德国通向波罗的海之路形成包围堵截之势。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国帝国海军强大。皇家海军一共拥有无畏级战舰21艘,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无畏舰上装备了8门380毫米口径的巨炮,射程约13公里,是普通战舰上火炮射程的三倍,德国海军的主力公海舰队,有14艘无畏舰,战争爆发后,德军的公海舰队被封锁在基尔和威廉港中,消极避战。
1914年1月,整齐地停泊在德国基尔运河上的德国鱼雷艇。
英伦三岛的位置扼守住北海的出口,德国的公海舰队实际上已成了大舰队的囊中之物,大舰队只要在那儿停泊一个舰队就收到了封锁德国的效果。显然处于劣势的公海舰队是不会出来向集结在那儿的大舰队挑战的。而在另一方面,雷场、潜艇等的威胁也制止了大舰队进到亚德湾攻击德国舰队,英国的目的是把公海舰队引诱出来消灭。而德国人则想运用计谋一点一点地逐个歼灭大舰队的各个部分,以此把它削弱到自己能对付的水平。对这两支世界上最大的舰队来说,战争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令人厌烦的待机中度过的,英国舰队在奥克尼群岛上的斯卡帕湾和苏格兰的克罗马特阴冷的基地上待机,而德国舰队则藏身于赫尔戈兰岛的火炮和赫尔戈兰湾布雷场的背后,在亚德湾的不来梅港和威廉港待机,较陈旧的舰艇部署在波罗的海基尔港。
随着陆上节节败退,英国海军中求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潜艇部队司令凯斯准将接到报告,每天傍晚德国的轻型巡洋舰都护送驱逐舰到赫尔戈兰湾做夜间巡逻,黎明时巡洋舰与驱逐舰在赫尔戈兰湾西北20海里处相会,护送它们回港。凯斯认为这个规律对英国舰队是个机会,就起草了一份突袭敌人的计划,即利用潜艇当诱饵,把强大的水面增援舰只布置在视界以外,把德国人引到赫尔戈兰湾以西的海面加以袭击。由于凯斯的一再坚持,和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传统尊严熏陶下的中下级军官渐渐流露出来的不满,致使英国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不得不同意了凯斯的诱敌计划,以己方的3艘潜艇和2艘驱逐舰分队前往德国海域,扮成围歼德国驱逐舰分队的假象,以吸引德军大部队出巢,并继而一并歼灭之。整个计划要求快打快撤,尽量减少暴露在敌人大门口的时间,务必赶在德国援兵到来前结束战斗。为求保险,凯斯要求从大舰队中调出第一轻巡洋舰中队做近接支援,还申请出动大舰队主力做后盾。但杰利科上将不允许因为一次小打小闹的突击而影响到大舰队的正常巡逻,他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这一“非分”要求。
就在行动开始之前,杰利科审查了作战计划,认为其中的突击兵力不足以应付突发情况,且远在亨伯河口的远距离支援群根本无法及时提供支援,于是在凯斯和蒂里特出发后,他命令贝蒂中将率领第一战列巡洋舰中队“雄狮”号、“玛丽女王”号和“大公主”号及古德诺夫准将指挥的6艘轻巡洋舰与第二战列巡洋舰中队会合,紧随蒂里特开赴赫尔戈兰湾。1914年8月26日午夜刚过,第八潜艇支队就从哈里奇港启程前往战区,凯斯乘坐驱逐舰“静默猎犬”号随行指挥,蒂里特也在这一天上午9时登上了旗舰“林仙”号,轻巡洋舰“林仙”号火力强,速度快,但服役才仅仅15天,各种设备还缺乏磨合和调校,所以当27日蒂里特舰队动身时,“林仙”号的战斗状态仍令人担心。他们在28日凌晨抵达赫尔戈兰湾,并且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发现了德国驱逐舰分队的黑影,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使得英国潜艇只发现了16艘德国船只中的6~7艘,而5公里左右的能见度也让德国人没有注意到英国潜艇发射来的鱼雷,倒霉的德国驱逐舰“v117”号不幸被击中,德国人迅速反应过来,并马上调整了队形。
德国驱逐舰分队司令瓦里斯中校立即下令展开搜索队形向西追去,同时用无线电发出“湾内出现敌潜艇”的警报,停泊在赫尔戈兰岛的第五雷击舰支队随即发动,准备出发去消灭英国潜艇。7时,双方水面舰艇发生了首次接触,德国第一雷击舰支队此时已经向西毫无结果地搜索了两个小时,突然发现了向南穿雾而出的蒂里特舰队。邻近的担负着保护驱逐舰编队重任的德军两艘轻巡洋舰“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加上不远处的第五驱逐舰编队总计18艘大小舰只纷纷加入战团,这种场面当然在蒂里特的算计之中,隐藏在浓雾中的他的舰队开始向着中央的团团黑影而去,并率先开火,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此均衡,这也使得早有预备的蒂里特舰队在一开始的炮战中占据了优势。与此同时,“林仙”号与“弗劳恩洛布”号陷入了苦战,“林仙”号虽然在数据对比上显著优于对手,但它磨合时间太短的缺点却影响了战斗力,两门102毫米炮卡壳,另有一门被打坏,鱼雷发射管报废,一时间只有舰首的一门152毫米炮能够还击,场面极为被动,所幸击中对手要害,使得“弗劳恩洛布”号不得不拖着右倾的舰体退出战斗。
如同英国人计算好的那样,他们的出击果然吸引了不少的德国船,只要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胜利几乎百分百地站在自己这一边。蒂里特准将放下望远镜,不由得意起来,但他的好日子也正是在这一刻结束的:同样是由于能见度的问题,他并没有发现德国舰队附近的大批增援部队正在源源赶来。
在与“弗劳恩洛布”的恶战中,“林仙”号的锅炉水管被打了个洞,这时航速已不足10节,蒂里特决定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紧急修理。11时,林仙的航速已经恢复到20节,除两门102毫米炮以外的全部火炮均恢复使用。当轮机重新轰鸣之时,德国的反击也即将开始。德国轻巡洋舰原本是分散出动,因此都是各自到达并投入战斗,首先出场是“斯特拉斯堡”号。蒂里特准将的旗舰“林仙”号和它身边的4艘英舰成为了德国海军从侧翼驰援过来的7艘巡洋舰编队攻击的首要目标,“林仙”号等5艘驱逐舰本来是以五对二,与德海军先期驰援过来的“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两艘巡洋舰对攻本来还算游刃有余,但是德军新生力量的到来让战局一下子扭转了过来,眼见势头不妙,“林仙”号迅速向已经在途中的古德诺夫的巡洋舰编队发出了求援信号。
当蒂里特疲于应付德国舰走马灯式的进攻时,英军此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军官贝蒂和他的5艘战列巡洋舰、4艘驱逐舰正徘徊在西北48公里处,他不能坐视蒂里特遭到围攻而无动于衷,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德国人在午后不久就可以出动战列巡洋舰甚至是战列舰队,届时他的5艘战列巡洋舰自保尚且存疑,更不用说救援,胜利的天平每一分钟都在向德国一边倾斜。此时近80艘的大小舰只在海面上展开了捉对厮杀,德军由于救援距离近和应急反应机制的完善,在战斗开始时稍稍占据了上风,“林仙”号在数艘德巡洋舰的联合打击下,于一次剧烈的爆炸后结束了它短暂的服役生涯,作为诱饵的蒂里特准将,完成了他诱饵的使命,德国舰队这条大鱼吞没了他。在没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参战的情况下,轻型巡洋舰就成了这次海战目前的主角了。贝蒂在犹豫中向身边的菲尔德上校征询意见:“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我应该前去支援蒂里特,但如果损失一艘宝贵的战列巡洋舰,全国都不会宽恕我。”当时并未肩负责任的菲尔德脑子里只是“急切地想寻找刺激”,便脱口而出:“我们当然要去。”于是贝蒂定下决心,11点30分,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向东南方急驰而去。
风高浪急,一艘UB-3级潜艇在北海东南面的德国赫尔戈兰湾附近破浪而行。
大战既然已经拉开了序幕,那么在家门口作战的德国人就没有理由有所保留,在这外围由水雷和潜艇联合封锁着的封闭海域,德国人正在继续调兵遣将,他们的目标就是将这批英国舰艇全部困在这里。正当威廉港的巨舰们正在关注战况之余焦急地等待着涨潮来临,以使他们能够出发赶往交战海域的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英国5艘战列巡洋舰编队正在往战场赶来。英军战列巡洋舰队的进入,使战场形势陡转,见势不妙的德国轻型巡洋舰开始逃离。“科隆”号的运气显然不够好,贝蒂凭借战列巡洋舰的速度优势,轻松切断了“科隆”号的退路,几分钟内,“科隆”号就成了一条废船。随后另一艘德国巡洋舰出现在贝蒂面前,这是刚刚抵达战场的“阿里阿德涅”号,它对于战况还懵懵懂懂,在“科隆”号身上刚发生过的一幕再次上演,仅10分钟,它就完全被大火和浓烟包裹。德国人期待已久的潮位终于到来了,随着欢快的汽笛声,6艘战列巡洋舰率先驶往交战海域,而此时英国人的5艘战列巡洋舰已经抵达交战海域,并且凭借着不对称的火力和吨位对海面上的德国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编队展开了绞杀,当然,海面上的德国人也已经得到了后方的消息,他们现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宁可自己丧身于此,也要将英国人的这批舰艇留下。由于大雾,许多德国轻型巡洋舰逃脱了厄运,如果天气晴朗,它们在英国战列巡洋舰面前必定是九死一生。
即使是在一边倒的畅快战斗中,贝蒂心中的弦依然崩得紧紧的。此时杰德河口水位已经升高,德国的主力舰队可能已经在途中。下午1时,贝蒂向湾内全体英国舰艇发出撤退信号,此时距离他加入战场还不到40分钟。随着浓雾的渐渐淡去,以“布吕歇尔”号为首的德国6艘战列巡洋舰编队抵达交战海域,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德国人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英国舰队得手后并不恋战,捞起部分德舰落水官兵后迅速撤离,当中午涨潮后德国战列巡洋舰赶到现场时,英国人早已踪迹全无。赫尔戈兰湾突袭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海上舰队交战,无疑,英国人在大洋舰队眼皮底下痛击德国舰队的行动,令德国海军颜面尽失,大洋舰队虽坐拥巨舰重炮且近在咫尺,却由于低潮所阻,只能眼睁睁看着英国舰队扬长而去。捷报传遍了不列颠,对于不了解过程、只在乎结果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这个期盼已久的胜利无疑是一针兴奋剂,但对于局内人士来说,这次胜利与灾难之间只有一线相隔。这场海战对于德国的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德皇于是下令舰队“保持守势,避免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作战活动”。在此期间,德国位于中国青岛的太平洋远东舰队则开始了一场悲壮的海上游击战。
这位总喜欢歪戴军帽的戴维·贝蒂被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闪亮的海军将星,此君酷爱冒险,勇冠三军,冲劲十足,只要发现敌舰,他就像猛兽捕猎似的,一旦咬住绝不松口!他的上司杰利科海军元帅对他有一句相当经典的评价:给他的船越多,他的胆子就越大!
戴维·贝蒂1871年1月17日生于爱尔兰柴郡的一个小村落,他是戴维·朗费尔德·贝蒂船长的第二个儿子,1844年1月,13岁的贝蒂作为海军军官候补生登上“大不列颠”号训练舰,进入了皇家海军。戴维·贝蒂在军中一直表现出色,不断获得提升,在埃及和苏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并逐步被提升为战舰舰长。在对中国义和团起义的镇压中,贝蒂在天津的作战中手臂两次受伤,后被晋升为海军上校。1911年,40岁的戴维·贝蒂出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秘书,深得赏识。然而,为人自负、敢于冒险、极富进取心的贝蒂对办公室的谋划运筹不感兴趣,他渴望到大海上去建功立业。两年后,如愿以偿的他担任了皇家海军的“宠儿”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司令。1913年被任命为大舰队第一战斗巡洋舰分舰队的指挥官后,贝蒂晋升为中将,任此职直至1914年8月战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英德海军的几次较量中,贝蒂总是冲在最前面,成为“巨舰大炮时代”最著名的海上突击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贝蒂正担任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司令,他的上司也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位名将,即英国大舰队总司令杰利科,杰利科的性格和贝蒂截然相反,他是那种特别谨小慎微的人,虽然很欣赏贝蒂的才干,但他也非常担心贝蒂的莽撞个性将战斗巡洋舰部队带入德军的陷阱,所以他交给贝蒂的任务就是巡逻侦察,发现敌人部队并在海湾拖住他们直至主力部队的到达,而不是与敌舰拼命。大战爆发后,英海军决定,立即采取“封打结合”的战法,夺取北海以至大洋远海的控制权。1914年8月28日,已晋升海军中将的贝蒂经过精心筹划,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巢穴赫尔戈兰湾实施了一次大胆的突袭。赫尔戈兰湾位于易北河和基尔运河的入海处,因该湾中央有一赫尔戈兰岛而得名,是德国重要的海军基地,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也停泊在距该湾很近的威廉港。
赫尔戈兰湾是易北河和威悉河口外一片三角形水域,每天傍晚德国的轻型巡洋舰都护送驱逐舰到海上来做夜间巡逻,黎明时巡洋舰与驱逐舰在赫尔戈兰湾西北20海里处相会,护送它们回港。按照英国指挥部的企图,英国海军应当突袭警戒赫尔戈兰湾的德国舰艇,切断其返回基地的退路,并将其消灭。8月28日清晨,贝蒂率领他的分舰队在大雾的掩护下悄悄驶进了赫尔戈兰湾,这支分舰队包括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8艘和一些驱逐舰,为了引诱德国舰艇出海,贝蒂首先派出潜艇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实施佯动。5时,一艘英国潜艇发现了德国巡逻舰,马上实行攻击。这一大胆的挑衅行为果然引来了德国第五驱逐舰纵队,待敌舰驶近,蒂里特海军准将率舰艇支队首先冲了过去,将雨点似的炮弹倾泻在冒失的德舰上。英国人打得其中一艘德国巡洋舰掉转船头,带着50个伤亡士兵向威廉港驶去,这时英国人又向西转回去,发现了另一艘孤零零的德国驱逐舰,很快就把它打成一堆火焰冲天的残骸。此时,这一海域中的5艘德国轻型巡洋舰前来参加攻击。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又从西北方向冲了过来,用356毫米口径的火炮击沉了2艘,另2艘幸存的德国轻型巡洋舰被打得遍体鳞伤,总算设法溜走了。下午2时,德国战列巡洋舰趁涨潮驶出威廉港,准备增援,可精明的贝蒂早已撤出战场,率舰队顺利返航。
1914年8月下旬的赫尔戈兰湾海战期间,英国水手正在看德军的“美茵兹”号轻型巡洋舰入水。
这是“一战”开始后英德海军的首次交锋,结果贝蒂的舰队一下子敲掉了德国的3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毙敌700多人,伤150人,俘虏300余人,其中包括一名海军将官,开了大战中俘虏敌国海军将官之先例。英舰未受大损失,仅阵亡30余人。赫尔戈兰湾突袭极大地鼓舞了英国的民心士气,也使贝蒂本人名声大振。贝蒂在1951年1月获得了进一步的战果,这一次是本月24日在多格尔沙洲,贝蒂在德军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战斗巡洋舰队第三次袭击英国沿海城镇时,成功截击了他。贝蒂的舰队击沉了“布吕歇尔”号重型巡洋舰,并使希佩尔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但是贝蒂随后也因为旗舰“雄狮”号受创而退出战斗,接手的阿奇博尔德·穆尔少将指挥严重失误,从而使德舰最后得以逃脱。
1916年5月,“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开打,有意思的是,德英两国舰队都采用了同一种战术,派出小的舰队引诱对方靠近自己的主力,然后再歼灭之。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舍尔海军上将派希佩尔去引诱英舰,而杰利科则派贝蒂去引诱德舰,两支先遣队在海上同时发现了对方并立刻交火,安装了瞄准仪的德舰这次表现出色,不但击沉了英舰“不屈”号和“玛丽皇后”号,还把贝蒂的“雄狮”号旗舰击成重伤。尽管在最初与希佩尔的交战中贝蒂的巡洋舰队损失了“不屈”号和“玛丽皇后”号两艘巡洋舰,但贝蒂仍成功地引诱了德国海军中将舍尔的主力舰队驶向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统率的主力战列舰队。不过由于杰利科作战中过于保守和谨慎,在皇家海军和德国公海舰队的这次遭遇中德国还是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依然不能动摇英国此战在战略上的成功,此后气馁的德国舰队再也不敢贸然出击。
图为皇帝陛下舰船之“伊丽莎白女王”号上380毫米口径的艉炮。“伊丽莎白女王”级“无畏”舰是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用杀伤力最大的一类“无畏”舰。
由于在历次海战中的出色表现,贝蒂接替杰利科担任了英国大舰队总司令,战后又当上了海军部首席大臣,升为元帅,敢于冒险、机智多谋、头脑灵活的他在皇家海军的历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他在“一战”中重创了德国海军,战后担任海军大臣时他又坚决维护海军航空力量的独立,为日后“二战”期间的英国舰队奠定了基础。1927年,这位歪戴军帽的海战明星退出军界,1936年在伦敦病逝,终年65岁。
日本和德国为争取其最大的在华利益,终至大动干戈,地点是中国的青岛。这场战争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一战”中唯一的亚洲战场。英国投入了约2000人的兵力,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为了争取和维系其在华的最大利益和特权而爆发的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斗争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1868年,日本通过一场由上而下进行的改革运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本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在1914年与德国殖民者争夺青岛之前,日本已经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相继侵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9世纪末,德国大力扩充海军,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当时,英法等国已基本将世界瓜分完毕,德国便把扩张之手伸向了软弱无能的中国。它尤其重视山东省的资源和胶州湾这一门户。1899年,以杀害德国传教士事件为借口租借胶州湾,修筑青岛要塞,建立东洋舰队的基地,同时加紧在山东省铺设铁路,开采矿山。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自从日俄战争以来,在太平洋上如日方升的日本,于8月22日贪婪地参加协约国一方,其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趁着德国无暇顾及其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利益,用极小的代价捞到很多的东西。它的初期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对中国青岛早有觊觎之心的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战而无力东顾之机,趁火打劫,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随即派海军封锁胶州湾。日军任命神尾光臣中将为司令官,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5万人,配备了数百门重型火炮和多架飞机,进攻青岛。德军在中国青岛的驻军仅有6000余人,军舰十余艘,后奥国的“伊莉莎白皇后”号参战,但此艘战舰装备落后,并未参与海战,而是将舰载炮搬至德国外围炮台。日本向中国提出要求,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之若干地域为战争地带,要中国军队保持中立。
9月2日,日军在青岛以北150公里处的龙口登陆,向青岛发起全面进攻。令人费解的是,日本向德国宣战,却不向欧洲派兵与协约国并肩对德作战,也不从青岛登陆直接攻打德国占据的租借地,反而舍近求远从渤海之滨的龙口绕个弯子对青岛德军发动进攻。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真正的险恶目的是肆意践踏侵略中国。青岛炮台曾名“俾斯麦炮台”,是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在青岛构筑的军事要塞的总称。其前身是清朝末年清军在青岛口一带修筑的胶澳炮台工程。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在清军炮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建设,此炮台地下指挥部总面积1600平方米,三层立体结构,顶部装有可旋转瞭望铁塔,是列强在中国近代修建的体系完备、规模庞大的海陆军事要塞之一,成为德国侵略中国和争霸世界的重要军事基地,在“一战”爆发以后,德皇威廉仍然没有忘记他在远东的这块地盘,驻守“俾斯麦炮台”的德军对炮台进行了紧急加固。
日本军队于1914年9月2日登陆山东半岛,约有2·4万名日军参加了包围青岛的战斗。
作为中立国,中国要求日本和德国把战事限制在租借地境内,然而,日军司令部根本无视中国的合法要求,它的军事行动开展得远远超出了租借地,不是从德国人已设防的海上,而是从后方、经过筑有工事的胶州地区去攻打德军在青岛的驻地。9月18日,日军堀内支队在崂山仰口登陆,侵占中国的李村,在此与日军独立十八师团本部会合。9月3日,英军西库斯联队900多威尔士士兵、300名印度士兵由崂山湾登陆,抵达李村与日军会合。同日,日军400人突然占领潍县车站,继而进兵济南。9月15日,独立第十八师主力冒着狂风暴雨在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附近登陆,之后继续南进。在其掩援下,9月21日,日军的三架飞机飞临即墨机场,准备利用即墨机场对青岛德军的布防情况实施侦察。为配合日军主力部队攻占石门山、孤山和浮山的德军阵地,日军飞机从21日开始对白沙河附近、李村河以南地区进行侦察,还对停泊在胶洲湾内的德舰进行了炸弹攻击。24日,堀内支队和重炮部队等在青岛东部的崂山湾登陆,9月26日,日德军队在白沙河、女姑口一带开火。9月27日,德军放弃李村水源地,同日,中国政府因日军侵犯中国,占据铁路,向日本提出抗议。28日日军击败德军,夺取前进基地,准备进攻要塞。
10月2日,约30余名德军士兵分两路,从日军阵地的正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正在半山腰视察的日军军官急忙指挥部队撤往山顶固守。德军一个机枪小队携带两挺重机枪,从台东镇方向渡河来到桥东北方约50米的大道上,架好机枪向四方山顶猛烈射击。冲上山的德军被日军击退,德军兵力较少,退下后又与海泊桥警戒哨所的德军会合。日本海军出动了第二舰队的60余艘军舰,由舰队司令官加藤正吉指挥封锁胶州湾,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此时,协约国最急于歼灭的德国远东舰队深知青岛要塞失陷已不可避免,于是它的主力——6艘巡洋舰——早在日军合围青岛前就悄然驶离大港,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摆脱掉日、英、法、俄等国数十艘军舰的围追堵截,分别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攻袭作战,留在青岛港内的仅有几艘小型驱逐舰和一艘老式奥地利巡洋舰。10月17日,日本巡洋舰“高千穗”号在塔连岛附近被德军击沉,近3000余人葬身海底。10月31日,日英联军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后,集中兵力先扫清了外围,紧接着向驻青德军发起总攻,日军展开两翼合击德军有生力量,炮兵依据孤山阵地猛烈轰击停靠在青岛港内的德军船只,日本有史以来运用了飞机参与对驻守青岛德军的侦察和轰炸,极为奏效。
鉴于青岛要塞属坚固的现代化要塞,且从对外关系上考虑需迅速夺取,日本配备了足够的攻城重炮,派第一舰队全力支援,由第二舰队实施封锁和登陆支援,独立第十八师担任进攻任务。英国将战舰、驱逐舰各一艘和一个步兵营分别配属给日海陆军部队指挥官指挥,协助作战。在扫清驻青德军的外围防线后,日军推进至当时的青岛市区范围内,德军守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五大堡垒组成,其中,中央堡垒位于如今的镇江北路上。德军深知,五大堡垒防线一旦被突破,德军将无险可守,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在五大堡垒防线上布下重兵。由此,日德双方进入僵持阶段,直到11月6日晚上。
日本高级官员与一位同级的英国官员在青岛包围战中合影。他们背后是一门重型野战炮。
11月7日凌晨,日军突击队趁德军极度疲惫之机,偷袭中央堡垒,经过激烈肉搏之后,中央堡垒陷落。德军遂集中全部炮火轰击中央堡垒,组织军队反攻,企图夺回堡垒,但未能成功。日军乘势从前后两面夹击各堡垒,先后攻陷湛山、台东镇等堡垒。伊尔奇斯诸炮台随后相继失守。早6时,俾斯麦南炮台失陷,6时30分,俾斯麦北炮台亦告失守,至此,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德国在青岛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军事打击和防御设施难以承受日军海陆空三面强攻,开始土崩瓦解,德皇不得不下达“准予撤退”、“毋庸驻守”的急电,德军于7时悬挂白旗宣布投降。德军代表与日军代表在青岛郊区东吴家村会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弃城投降的要求,签订了停战条约,11月11日上午,日军入城占领青岛。
此役,德军战死150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火炮自行炸毁,军舰、浮船坞自沉海中。经过日德战争,日本取代德国成为青岛的殖民统治者,青岛陷入日军的魔掌,从此德国丧失了在亚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和在远东全部的舰队。实际意义上,这场战役确认了日本在华利益的延伸。英军在德国投降以后立刻撤走了,而日本却有意留下来,驻军于青岛,占领了长久垂涎的青岛。与此同时,日军还占领了德属的马歇尔、马里亚纳、帕劳群岛以及加罗林群岛。
日德青岛之战是德国和日本在中国领土上为争夺中国土地而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德国当局强行扣押数万中国人为其修筑炮台工事,形同奴隶。而日军每到一处,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日军侵占青岛后,公然宣布将青岛置于日本天皇直接管辖之下,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与日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强行确定了日本在青岛获得的全部利益。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但是其领土完整却在战争结束后受到了蔑视,青岛的领事权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一个象征。最终,青岛主权和山东问题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1922年的太平洋会议中,美国为了达到力量的平衡而要求日本归还其在华的原德国殖民地,包括青岛的领事权,并要求日本在6个月内于青岛撤军。在中美英三方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经过斗争和外交谈判,1922年,中国收回了青岛的主权。
1906年11月1日,英德战列舰军备竞赛方兴未艾之时,在波罗的海古老的汉萨同盟港口城市但泽的皇家造船厂的船台上,一艘毫不起眼的轻巡洋舰开始铺装龙骨,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这艘在无畏舰的阴影笼罩下的小小巡洋舰,在即将来到的战争中竟大放异彩,其光芒盖过了许多比它强大得多的无畏战舰,甚至在敌人那里也赢得了声誉,从而以“东方的天鹅”闻名于世。
“埃姆登”号在1908年5月26日下水,并于1909年7月10日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服役。它以赞助该舰建造的埃姆斯河口城市埃姆登市命名,装备10门102毫米口径主炮,是德国最后一艘使用往复式蒸汽机的巡洋舰。“埃姆登”号的姊妹舰“德累斯顿”号和之后建造的巡洋舰都使用蒸汽轮机。如同当时大多数舰船,“埃姆登”号的12台锅炉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埃姆登”号属于德累斯顿级轻巡洋舰,该级舰共两艘,此时适逢英德海军军备竞赛,该级舰被作为在北海配合战列舰队实施侦察和护航的侦察巡洋舰而设计,航速较快,但是续航力较小,火力一般。面对普遍装备152毫米口径主炮的英国轻巡洋舰显得过于单薄,正常情况下基本没有单舰对抗的能力。
1910年4月1日,“埃姆登”号正式加入舰队,并被派往德国位于中国胶州湾的殖民地青岛。“埃姆登”号于1910年4月12日离开基尔港,穿过基尔运河,进入公海。在青岛,“埃姆登”号因其优美的造型得到了“东方的天鹅”的美名。5月29日,“埃姆登”号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任舰长冯·穆勒少校。穆勒1873年生于生于汉诺威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最初他遵从父亲的意志接受陆军军官教育,但是1891年他终于说服父亲参加了海军成为一名候补生。其后十多年他先后在很多地方服役,但是军衔晋升缓慢,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不过在不久后的战争中,他的骑士风度和优秀的战术指挥能力,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叹服。穆勒舰长熟知日俄战争中日本舰队是如何围困并摧毁旅顺口的俄国舰队的,因此,当消息从欧洲传来,说战争迫在眉睫,穆勒舰长决心不让历史在他身上重演。
作为唯一未参加南太平洋殖民地例行巡航任务的主力舰只,“埃姆登”号在1914年7月31离开青岛,当8月2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时,“埃姆登”号正在海上。8月4日,“埃姆登”号捕获了它的第一个猎物——俄国商船“梁赞”号。在返回青岛途中,“埃姆登”号不慎遭遇了由5艘巡洋舰组成的法国分舰队,但是胆小谨慎的法国海军将“埃姆登”号当成了施佩引诱他们上钩的诱饵,所以没有对“埃姆登”号进行追击。但是这次遭遇,更加使得穆勒舰长认定,对于德国军舰来说,青岛已经成为一块死地。在完成了加煤和补给后,“埃姆登”号迅速离开了青岛,前往马里亚纳群岛与施佩分舰队主力会合。
1914年8月8日,“埃姆登”号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同斯佩的舰队会合,虽然施佩中将希望舰队保持统一并设法返回德国,但他仍同意了穆勒舰长派出一艘轻巡洋舰前往印度洋对英国航运实施破袭的建议。8月14日,“埃姆登”号离开了舰队主力。当时的印度洋也经常被称为“英国湖”,“埃姆登”号开始对没有护航的英国和协约国商船进行袭击。“埃姆登”号用一个假烟囱将自己伪装成一艘英国巡洋舰后进入了孟加拉湾,9月10日,“埃姆登”号捕获了它进入印度洋后的第一个猎物——3500吨的货轮“印度河”号,缴获了150箱香皂,这些价值有限的货物却在“埃姆登”号上引起了不小的欢乐情绪,此时船上剩下的肥皂充其量只能用两个星期,不久前还一本正经地就打劫一艘肥皂船的必要性提出建议呢。9月间,“埃姆登”号共捕获7艘商船,除2艘意大利和挪威的中立国商船外(均立即释放),都是英国商船。大多数被捕获的英国商船都立即被“埃姆登”号102毫米口径的主炮或在船底安置的炸药给击沉。穆勒舰长很绅士地对待了每一位被俘的船长,并保证所有被俘的英国船员受到善待。
9月14日,“埃姆登”号截住了中立的意大利商船“路易丹诺”号,并将俘虏转交给这艘中立商船,被释放船员和乘客们则向“埃姆登”号和它的官兵欢呼三声以示感谢。回到加尔各答后,这些人广为宣传他们所受到的人道待遇,“埃姆登”号与他的船长也因此赢得了“战争中的绅士”的声誉。英国海军部直到此时才注意到“埃姆登”号的存在,并立即中止了科伦坡到新加坡之间的航线,这在印度洋上的英国和其他协约国的航运公司间造成恐慌,商船的保险费率暴涨,船只不敢离港。对英国和其他协约国来说,尴尬的是一艘德国巡洋舰竟然瘫痪了整个印度洋的航运。9月15日,“埃姆登”号回到新加坡-仰光航线上活动,在这里它只遭遇了瑞典船“多沃”号,这艘船带走了前一天捕获的船员,并告知“埃姆登”号马六甲海峡有两艘英国辅助巡洋舰,在槟榔屿停泊着两艘法国巡洋舰。
一位军官建议穆勒突袭槟榔屿,但是穆勒却选择了首先向南航行,避开“多沃”号的视线后再转向西驶往马德拉斯,他准备炮击马德拉斯的储油罐以“打击英国的威望”,9月22日晚,“埃姆登”号悄悄接近印度半岛东南部的城市马德拉斯,在2700多米距离上开火攻击港口内的大型储油罐,头30轮炮击就引起了大火。炮击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22点,海岸炮台才开始进行还击,不过,“埃姆登”号在发射了125发炮弹后毫发无损地离开了当地。虽然这次行动没有造成大的损伤,但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士气,并导致数千人逃离马德拉斯。炮击马德拉斯之后,“埃姆登”号转向南,到印度洋上航运最为繁忙的海域活动,9月27日,“埃姆登”号捕获了4500吨的运煤船“布尔克”号,该船正在为英国亚洲分舰队运煤,装有7000吨优质的一级南威尔士无烟煤,“布尔克”号上的煤正好解决了“埃姆登”号的燃眉之急。
“埃姆登”号离开尼科巴群岛后,向东南方驶去,穆勒舰长把目光放在英属马来半岛的槟榔屿,10月28日早晨,“埃姆登”号靠假烟囱伪装成英国巡洋舰,全速驶入港内。在这场槟榔屿海战中,“埃姆登”号在港内升起德国军旗,并向停泊在港内的俄国巡洋舰“珍珠”号发射了鱼雷,紧接着的主炮齐射将俄舰打得千疮百孔。“埃姆登”号转身离开时发射了第二枚鱼雷,引起了大爆炸而使俄舰沉没。击毁“珍珠”号后,穆勒少校决定见好就收,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出港不远,“埃姆登”号与在港外巡逻的300吨的法国驱逐舰“莫斯奎特”号遭遇,小小的“莫斯奎特”号不畏比自己大十多倍的对手,接近“埃姆登”号试图用鱼雷和小型火炮攻击,但是在“埃姆登”号巧妙规避下无一命中,而勇敢又卤莽的“莫斯奎特”号在弹雨中仅仅坚持了10分钟就被击沉。
1914年11月,日本夺取了德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青岛及其殖民地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澳大利亚夺取了新几内亚德属部分和所罗门群岛,新西兰夺取了萨摩亚群岛,实际上,德国于1914年已失去了自己在太平洋的全部殖民地,当时,至少60艘协约国战舰在印度洋上搜索“埃姆登”号,“埃姆登”号在11月9日抵达一个小岛,穆勒决定派出一支由穆克中尉带领的登陆队上岸破坏通讯塔和设备。不走运的是,东方电报公司的主管注意到了“埃姆登”号的第四根假烟囱,并发出了告警电“奇怪的战舰正在入港”,装备8门152毫米口径主炮的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大约三小时后就赶到了当地。可以说,无论是吨位、火力、防护还是速度,“悉尼”号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火力方面,“悉尼”号的主炮更是全面压倒“埃姆登”号的10门102毫米口径主炮。“悉尼”号精明的舰长利用航速优势拉开了双方的距离,利用自身射程和威力上的优势从7200米左右的距离上轰击“埃姆登”号,在这个距离上,“埃姆登”号很难对“悉尼”号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悉尼”号上的152毫米口径主炮却能有效地摧毁“埃姆登”号。
为避免伤痕累累的战舰沉没,穆勒舰长将“埃姆登”号抢滩搁浅在海岛的海岸上,“悉尼”号看到“埃姆登”号仍升着战旗,表明要继续抵抗,于是发出了要对方投降的信号,没有答复,悉尼号再次开火并对“埃姆登”号造成了更大的损伤。131名德国水兵阵亡,65人受伤,穆勒舰长和剩余的船员被俘虏,但军官被允许保留象征荣誉的佩剑。小小的“埃姆登”号孤舰在敌人的“内湖”成功地活动了两个月,给敌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自身的15倍,并吸引了数十艘敌舰。穆勒舰长在战争结束后被释放回到德国,被选为普鲁士邦的不伦瑞克州地方议员。但长年的海上生活,以及做战俘时患上的疟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23年3月11日,他在当地议会讲坛上突然病逝。在1914年“埃姆登”号被击毁之后,又有4艘德国军舰以“埃姆登”号命名。因为这艘“埃姆登”号巡洋舰本身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了铁十字勋章,后来的4艘“埃姆登”号都在船身上安有这巨大的金属勋章。
1914年海上战争的重头戏,是在远离英国海岸的地区演出的。在漫长的贸易航线上,角逐已经开始了。战争爆发时,有5支悬挂德帝国国旗的武装商船袭击者舰队分布在世界各海域,其中包括巡洋舰“哥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德累斯顿”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和“艾姆登”号,加上海军中将施佩指挥的一个分舰队——其中最重要的舰只是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大战之初,德国海军将主力舰队龟缩在德国西北部的威廉港和基尔港基地,偶尔出击一下北海以起到骚扰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洋,仅有8艘德国军舰在活动。由冯·施佩海军中将率领的东亚分舰队,由4艘战舰组成:“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装甲巡洋舰、“埃姆登”号和“纽伦堡”号轻巡洋舰。另外,“德雷斯顿”号和“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在加勒比海游猎,“菜比锡”号和“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分别在墨西哥西海岸和东非沿海活动。
1898年,德国人在中国的青岛获取了一个海军基地。第二年,它又从西班牙人手里买下了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大部。后来它又把它的很多殖民地岛屿发展成了加煤站。1914年夏,有6艘德国巡洋舰在德国远东海军中将格拉夫·冯·施佩的指挥下在太平洋活动。冯·施佩的舰队本来以中国青岛和大洋洲的加罗林群岛为基地,由于8月23日日本加入协约国,施佩在东亚和西太平洋没了立脚点,只好一路打家劫舍向南美西海岸进发,途中偶尔停顿袭击敌国港口并且补给燃煤。由于大战开始后日本对中国青岛的虎视眈眈,德国在青岛的海军基地已是势如危卵,冯·施佩鉴于日俄海战中俄国舰队被日本舰队封锁于中国旅顺港中的教训,决心让他的舰队及早离开青岛这个危险之地。6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冯·施佩率领他的1·2万吨的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从青岛启程,在紧接英国宣战后的8月5日,这两艘强大的军舰在靠近所罗门群岛之处,9日,它们在卡罗林群岛加煤后便消失在有无数岛屿的浩瀚的太平洋,没有人能告诉它们将在何处重现。英国人以加罗林群岛为中心,画出半径日益加大的圈子,搜索它们可能突然出现的许多地点。
冯·施佩在德国海军中以勇敢多谋著称,他知道,只要他敢驶向西太平洋或留在中太平洋,他终归是要被穷追猛打的。于是他决定向南美西海岸巡航。与德友好的智利会给他加煤以便继续行动。他拒绝把袭击商船作为自己整个舰队的主要任务,但派遣“埃姆登”号带着一艘加煤船向西横渡太平洋以便在印度洋袭击英国船队。冯·施佩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国商船和运兵船,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使他留名青史的主要还是和英国皇家舰队之间的作战。
这是德国海军上将冯·施佩的官方肖像。
1914年10月28日,“埃姆登”号突袭槟榔屿,击沉俄国轻巡洋舰“珍珠”号和法国的“莫斯奎特”号军舰。此外它还不断地袭扰英国船只——捕获21艘,摧毁船只和货物价值当时的1000万美元以上。施佩在从容不迫地驶向南美洲的途中,在复活节岛收编了装甲巡洋舰“莱比锡”号和轻型巡洋舰“德累斯顿”号。这时他得到英国巡洋舰已经在南美西海岸一带活动的情报,便马上向那儿驶去。10月底德国分舰队已在智利沿海巡航,“莱比锡”号打破无线电静默,想让英国人以为在这一水域只有一艘德国军舰。
此时冯·施佩的实力已可以与任何一支皇家海军分舰队交战,英国皇家海军为了保护本土并监视德国的公海舰队,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北海-多佛尔-直布罗陀一线,在大洋上只留下了几只巡洋舰分队以对付德国海上袭击舰。其中,前印度舰队在海军少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率领下搜索“德雷斯顿”号和“卡尔斯鲁厄”号。英国人认为有迹象表明德舰在智利海岸加煤,并怀疑在麦哲伦海峡有德舰的一个燃料基地,因此英国海军部给南美军事基地指挥官克拉多克的电报说:“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很可能到达西海岸或麦哲伦海峡,当你有占优势力量时,应立即使用中队搜索麦哲伦海峡,随时准备返航保护普拉特河,或者根据情报向北搜索远至瓦尔帕莱索,摧毁德国巡洋舰并破坏德国贸易。克拉多克意识到他有可能与冯·施佩展开一战,但英国海军部对此态势反应迟钝,原来许诺增援给克拉多克的是“防御”号装甲巡洋舰,结果派来的却是速度为十二节的前“无畏”级战列舰“卡诺帕斯”号,让克拉多克尤为失望的是,这艘老爷舰上的后备役官兵素质低下,炮手们竟然从未施放过舰上的大炮。
两天后英国人得到消息说“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在萨摩亚海外出现,这使英国人大大松了口气,因为在那里他们没有猎取的目标,那里的近岸锚地的防守部队十分强大,不容任何登陆部队从防御工事前面向他们吼叫。一周后,德舰出现在帕皮提,向该岛炮击,炸毁半个市镇,击沉港内法国小炮舰“热忱”号后在当天早上离开,向北驶去,再次消失在巨大的太平洋深处。10月31日,“格拉斯哥”号截获了一艘德国军舰与补给船之间的电报,克拉多克认为这艘军舰正是从大西洋逃出来的德舰“德雷斯顿”号并断定它正在单独活动,他立即命令“格拉斯哥”号与舰队会合后一起向北开进,由于火力强大的老式战列舰“卡诺帕斯”号速度太慢追不上快速的德舰而被留在了后方,克拉多克率4艘英舰以30公里的间隙呈扇形向北搜索前进。克拉多克不知道他上了冯·施佩的当,德舰在驶向南美洲的途中时,施佩得到英国巡洋舰已经在南美西海岸一带活动的情报,便马上向那儿驶去,他有意让“莱比锡”号打破无线电静默,让英国人以为在这一水域只有一艘德国军舰,施佩的计划成功了,克拉多克因嫌老式战列舰“卡诺帕斯”号速度太慢而放弃了它,这使得他丧失了对施佩的火力优势。
德舰到了智利海岸,在一个孤岛上加了燃料,得知英国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在科罗内尔,施佩决定试图切断英舰的退路,怀着这个目的他率领整个舰队于11月1日向南行驶,几乎与此同时,克拉多克将军开始他的大举北进,希望抓住“莱比锡”号。大约下午4时左右,克拉多克看见北边有几艘军舰的浓烟,4点45分,“格拉斯哥”号能辨认出“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泽瑙”号和一艘德国轻巡洋舰。两军都处在对方视野之内了,两军指挥官都吃惊地发现对方不只是一艘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开始准备战斗,它们比自已的主要对手“古德霍普”号和“蒙茅斯”号有着绝对的优势,英国人的这两艘军舰上只有“古德霍普”号上的两门229毫米口径火炮能与德国人的两艘装甲巡洋舰上的16门203毫米口径火炮相提并论,而德舰是以出色的射击技术著称的,另外德国人还拥有一种指挥仪系统,英国巡洋舰上却还没有。由于英舰航速并不比德舰低且距离较远,克拉多克满可以向南撤退,待与“卡诺帕斯”号会合后再与斯佩一搏,但克拉多克不愿背上临阵脱逃的罪名而辱没皇家海军的声誉,更担心一旦丢失目标再难找到,他决定马上攻击,6点刚过,克拉多克向在300公里外火力强大的“卡诺帕斯”号发信号示意:“我现在要攻击敌人。”英国舰队驶向敌舰,意欲迫使德舰在日落前进行战斗,两个舰队里的官兵,离家如此遥远,在这种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彼此面对面,他们中十有九人注定死亡,英国官兵就死在那个晚上,德国官兵死于一个月以后。
1914年11月1日的科罗内尔海战,证明了英国舰队远远不是德国东亚舰队的对手。
晚7时,太阳落入海面,余辉将英舰的身影清晰地映在地平线上,而德舰却隐没在渐浓的夜幕中,克拉多克带队向东南方向疾驶,以期迅速缩短双方距离并用近战与斯佩一搏。双方相距1·2万公里时,施佩命令用203毫米口径的主炮向英舰开火,而克拉多克只有4门229毫米口径的火炮能够得着德舰,而夜色中的德舰的方位只能从炮口闪光来判断,英军从一开战就陷入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地。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德舰的一次最早的齐射就打哑了“好望”号前面的主炮,它与“蒙茅斯”号很快着火,“好望”号在一声巨大爆炸后只成为一个发光的斑点,不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蒙茅斯”号处于绝对的无助状态但拒绝投降,被“纽伦堡”号击毁,像“好望”号一样沉入大海,“格拉斯哥”号和“奥特朗托”号两艘轻巡洋舰逃离了战场。冯·施佩以两艘装甲巡洋舰在远距离上有条不紊地轰击英舰,在1个小时内就击沉了其“好望”号和“蒙茅斯”号两艘装甲巡洋舰,而施佩的舰队只被无足轻重地命中六发,只有两个人受伤。
这一战果迫使剩下的英国轻巡洋舰逃走,同时还切断了来自秘鲁和智利的硝酸盐、铜和锡的船运。此次海战被认为是海战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克拉多克虽然战败了,但也减少了德国人继续取胜的机会,因为施佩的分舰队把203毫米口径大炮的弹药消耗了一半,而在这一地区又根本得不到补充。在科罗内尔取得胜利后,施佩表现出一位勇敢绅士的尊严,他不以瓦尔帕莱索德国殖民地的热情欢呼为意,也不谈论建筑在战死者之上的胜利,他对自己的危险不抱幻想。他谈起人们献给他的鲜花时说:“它们可以用在我的葬礼上。”在瓦尔帕莱索住了几天后,他和他的军舰再次消失在蓝色的大洋中。
英国海军部一收到科罗内尔海战的坏消息后,马上决定不再把战列巡洋舰增援部队只用于本土附近水域了。科罗内尔海战前两天,刚刚被丘吉尔重新任命为海军部第一次官的费希尔勋爵命令海军中将多夫顿·斯特迪勋爵率快速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和“坚强”号以最快的速度驶往福克兰群岛,英国情报部门估计施佩会在那里重新出现。
科罗内尔海战以德国舰队的完胜而告结束,由于是在水面舰艇正面交战中失利,这使英国海军部大为震动。由于克拉多克的攻击行动导致他本人和1600多名部下丧生,很难用勇敢或是鲁莽来形容他的举动,这令英国皇家海军非常难堪,也激起了皇家海军的复仇欲望。加上同时担忧冯·施佩将率舰队绕过合恩角进入南大西洋,英国海军部费希尔海军上将迅速向英国殖民地调派增援兵力以扭转不利局面,下决心一定要跟踪并击溃冯·施佩的巡洋舰队,当施佩还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正在南大西洋集结,开始为他掘下坟墓。
冯·施佩现在暂时控制了南美海域,他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他可以折回太平洋,重复执行使英国饱受挫折的神秘战术。他可以沿南美西海岸北上,去往巴拿马运河,但执行这个选择,他有与向南驶来的英日中队进行战斗的可能性,当然如果遇上了,他也能够躲开作战,因为他的军舰速度较快。最后,他还可以横渡大西洋,在途中可能袭击福克兰群岛,并出其不意地到达南非海岸。诸多的可能性,让英国海军部大为头痛。12月初,施佩的舰队奉命回国,施佩带领着他的1·2万吨的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泽瑙”号、“莱比锡”号以及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纽伦堡”号、“德累斯顿”号向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域开去,当月6日上午他召集舰长们开会。由于冯·施佩的东亚分舰队急需燃料补充,舰长们建议进攻斯坦利港以便摧毁那儿的无线电电台,俘虏英国总督,缴获那儿的库存煤。施佩接受了这一建议。
达文波特秘密启航,于12月7日到达福克兰群岛,与原来驻泊在那里的5艘舰艇会合一处,组成了一个新的舰队。事情就是如此巧合,就在斯特迪舰队到达福克兰的第二天,冯·施佩的舰队也一路奔波赶到了该海域。12月8日上午,冯·施佩在福克兰群岛海域命令“格奈泽瑙”号和“纽伦堡”号向斯坦利港进军,搜索并用炮火拿下无线电台,这时英国人正在港内加煤准备南行,信号塔上看到了两艘德国巡洋舰时,斯特迪的舰艇措手不及,不能马上出击,正驶向港口入口的“格奈泽瑙”号看到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三柱形桅杆,马上用信号旗发出警报。就在英军吹哨集合进入“临战状态”时,德军慌忙后退,先退出15海里了。试图袭击斯坦利港口的装煤站和无线电站的冯·施佩舰队遭遇了正在该港口加煤的英国巡洋舰队,这支舰队属于刚刚调到南大西洋的强大增援部队,其中包括两艘令人生畏的新式高速战斗巡洋舰“无敌”号和“不屈”号,其指挥官是多弗顿·斯特迪海军中将。
海军中将斯特迪(1859~1925)领导的英国舰队在福克兰群岛海战中取得了胜利。
冯·施佩舰队正向这个群岛接近,斯特迪同冯·施佩一样感到意外,因为刚刚到达的英国人正在给军舰加煤和维修,没有作好战斗的准备。英海军将领自己也承认,抛锚停泊而没有升火的斯特迪舰队“被发现时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德国人坚持及时发动攻击,则英舰队的结局将是极不愉快的”,然而此时的冯·施佩只想逃跑,相反,斯特迪却报仇心切,他命令舰船开始了追击。
德国全部5艘军舰现在可以看清了,约在240公里以外,斯特迪考虑到时间宽裕,他调整速度,战列巡洋舰只保持约20节的速度,这个速度足以赶上德舰,因为德舰长期在太平洋上逗留,一直未进港口,行驶时不能超过18节。尽管如此,“莱比锡”号还是开始掉队,11时,匆匆逃跑的冯·施佩收到了最令他担心的报告,他的舰队已被那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追上了。冯·施佩认识到英国战列巡洋舰上占优势的305毫米口径重炮很快就会开火,如果继续保持兵力集中,就将全军覆没,于是他决定牺牲自己的3艘主要军舰,以便让两艘较小的驱逐舰逃跑。冯·施佩发信号给轻巡洋舰叫它们逃往南美海岸,然后他与“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回转身面对追赶者。为减少损失,斯特迪命令跟随战列巡洋舰作战的“卡那封”号装甲巡洋舰拉开距离,自己亲自率领“无敌”、“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单独与斯佩的主力“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对垒,这一调整使德军在射程、火力和航速上完全处于劣势。
随后发生的海战优势在英国方面,德舰试图靠近距离,使它猛烈的152毫米口径火炮发挥作用,英舰则竭力保持距离,并以305毫米口径大炮向敌舰倾泻炮弹,“沙恩霍斯特”号连同它的将领和全体人员在下午4时下沉。“格奈泽瑙”号在无望的劣势下以最大的坚毅继续战斗到下午6时,在绝对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它打开海水阀,在大洋冰冷的海水下失去踪影。此次作战持续了5个小时,德国除一艘轻巡洋舰外,其余军舰全部被击沉,而英国军舰无一损失,斯特迪歼灭了冯·施佩的海军舰队,为科罗内尔的失败报了一箭之仇。1915年7月,德国在海外的最后一艘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被英国“塞文”号和“默西”号击沉,除了在亚德的公海舰队和基尔的波罗的海舰队之外,协约国实际上已经排除了德国的水上力量在公海上的威胁,确保了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不受干扰。从此,英德双方降下了远海战争舞台的幕布,再也没有其他战舰离开德国去袭击英国的贸易航线了。
1914年8月5日,英国“长矛”号驱逐舰用舰炮击沉德国辅助布雷艇“柯尼金·路易斯”号,此时仅为宣战后13个小时,由此打响了海战的第一炮,拉开了“一战”的海战序幕。8月28日,英国海军于黎明时分袭击赫尔戈兰湾,德巡洋舰“科隆”号、“美因茨”号和“阿里西尼”号及“V-187”号驱逐舰被击沉,其他5艘轻型舰只被击伤。海战节节失利,为了报复,德海军对苏格兰和英格兰沿海地区采取打了就跑的不定期袭击,德国人将报复的眼光盯上了多格尔沙洲。多格尔沙洲是北大西洋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德国海军决定先拿渔场上的英国渔船开刀。1915年1月下旬,北海上浓雾弥漫,德国海军中将希佩尔率领一支舰队悄悄离开威廉港,直驶多格尔沙洲。这支舰队由3艘战列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19艘驱逐舰编成。按计划,鉴于巡洋舰的航速较快,预计编队将于24日拂晓抵达多格尔沙洲东南部海域。虽然当时天色未明,仍然决定不再向沙洲靠近,以免敌舰队插入编队与赫尔戈兰湾之间而被截断归路。坐镇在旗舰“塞德利茨”号上的希佩尔,心中正算计着如何教训英国的拖网渔船并敲掉那些轻型的护渔军舰。
德国人的计划倒不错,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踪对手早已了如指掌,在战争第一个月中,被击沉的德国轻巡洋舰“马格德堡号”使协约国发了一笔横财,在波罗的海海底清查这只船的内部时,俄国潜水员刚巧碰到了一只铅制的箱子,里面有德国电报密码和北海平面海图。一份密码被送给了英国海军,因此协约国能够破译德国海军的机密无线电通讯。后来德军更换了密码,但还是瞒不了英国皇家海军,它们同时研制了定向无线电接收机,来确定敌舰的位置。这次,英国破译的德国海军密码及时发挥了作用,在得到德舰出航的消息后,英国海军部立即命令其大洋舰队指挥官贝蒂率领战列巡洋舰“雄狮”号、“猛虎”号、“皇家公主”号、“新西兰”号、“不屈”号,在戈迪纳夫的轻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入北海,同于多格尔沙洲东北海域活动的蒂里特会合,集结完毕的贝蒂舰队已拥有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3艘,他们要在这伏击希佩尔所带领的德国舰队。
英国战列舰“猛虎”号的炮塔特写。该舰属于附加了空中侦测功能的火力加强型战舰的早期测试版。
24日,在北海的多格尔沙洲,德国“赛德利菲”、“德弗林格尔”、“毛奇”号战列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进入了英国“雄狮”、“猛虎”、“皇家公主”、“新西兰”、“不屈”号5艘战列巡洋舰的埋伏圈。上午7时,德军先头侦察舰“科尔贝格”号轻巡洋舰与英军轻巡洋舰“阿雷苏萨”号遭遇,炮战随之开始。半小时后,希佩尔发现了远比自己强大的整个英国舰队,见偷袭无望,迅速调头向赫尔戈兰湾回驶,企图甩掉英国舰队,贝蒂下令舰队全速追击。贝蒂的旗舰“雄狮”号一马当先,穷追不舍。德舰队向东南狂奔,“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行驶在希佩尔纵队的最后。8时,双方相距20公里左右,“雄狮”号开始向德军舰队开火,殿后的“布吕歇尔”号首先中弹,9时,率先冲入敌阵的“雄狮”号向希佩尔的旗舰“塞得利茨”号连发重炮,致其重伤。10时左右,贝蒂所乘坐的旗舰“雄狮”号被德舰“德弗林格尔”号击伤,“雄狮”号全舰电力中断,无法使用无线电和灯光信号指挥作战,不久就落到了队伍的后面,于是贝蒂指示穆尔率领其他舰只继续追击敌舰,务求全歼。可是不久发生的指挥混乱,使得原本希望在即的歼灭战化成了泡影。
在这场混战中,德军损失战列巡洋舰“布吕歇尔”号,重伤2艘,死900多人;英受损2艘,死15人,“雄狮”号被“德弗林格尔”号305毫米主炮命中两发。德防护性能良好的“布吕歇尔”号中70多发大口径炮弹和7枚鱼雷后,仍能吸引英舰两个多小时火力方沉,而英“雄狮”号仅中弹两发就支持不住了。“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在一场激烈的但毫无指望的战斗之后沉没了,而希佩尔的其他军舰却成功地逃走了。当时掉了队的“雄狮”号上的贝蒂发出的信号是“攻击敌后部”,他指的是还在开火的德军舰队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但是正在“新西兰”号上接替指挥英国舰队的穆尔少将却以为贝蒂指的是原先在德军后部的“布吕歇尔”号。穆尔带领整个舰队一起用暴风雨般的炮弹轰击现在不过是东北方一堆着火残骸的“布吕歇尔”号。“布吕歇尔”号是德国第一艘重火力、高航速、能与英国的战列巡洋舰作战的巡洋舰,安装六座双联210毫米炮塔,前后各一座,左右舷各两座,成六边形配置。以巡洋舰的火力来说,可谓充分。但不幸的是,它现在面对的是英国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装备8门305毫米大炮,是武装到了牙齿又身手敏捷的大家伙。当希佩尔的舰只在东南地平线上消失时,贝蒂把他的司令旗移至战斗巡洋舰“皇家公主”号,中午12时,英国海军部来电报警告他,德国的整个公海舰队已经开出,要把希佩尔的舰群护送进亚德湾。在贝蒂向英国返航时,主力舰队开到现场,协助把打坏的“雄狮”号拖回罗赛斯修理。多格尔沙洲之战未能以更有决定性的英国胜利告终。英国海军高级军官们得知具体情况之后普遍感到气愤,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穆尔应当根据常理行事,而不应该毫无疑义地盲目执行命令。费希尔勋爵吼道:“只要他身上有一丁点儿纳尔逊的气质他就会追下去,而不管什么信号!像纳尔逊在哥本哈根和圣文森特角那样!战争中的第一原则是不服从命令,任何傻瓜都会服从命令!”穆尔因此丢了他的职务。
在多格滩行动中,德军“布鲁切尔”号战列巡洋舰在一个致命的打击之下翻了船。
多格尔沙洲海战之后,德国人认为英国舰队在24日早晨出人意料地出现所导致的遭遇战绝不是一次偶然,说明他们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或全部为敌人所知晓,所以导致他们的巡洋舰与数量众多的敌舰遭遇,从那以后他们的水面舰艇轻易不再出动,而是更多地依赖他们的潜艇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