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的内心深受伤害,一个受伤害的皇帝是需要拿人来发泄的,发泄对象自然是那些“办事不力”的大臣。
咸丰在宫中不停地发脾气,首先他把气撒到耆英的头上,痛骂耆英一顿后,让各部门给耆英议罪。恭亲王奕䜣主张将耆英定位绞监候,肃顺则主张立即正法。考虑几天后,咸丰决定让耆英自尽,耆英一死,咸丰心里好受了点。
除此之外,镇守天津的一些提督和都统也被判为绞监候,秋后处决。
英法联军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咸丰担心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命令老派将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主管京城一带的防务。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军是清军的精锐之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劳。
英法联军要求得逞后,也离开了天津。僧格林沁到天津后重修炮台,在大沽炮台增设一百多门大炮,并布置了一万多名守军。咸丰给僧格林沁一道密旨,说如果洋人不老实,可以偷偷袭击他们,然后说是乡勇干的。接到这道密旨,僧格林沁哭笑不得,觉得实在不好执行。
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咸丰无法忍受的,这就是公使驻京问题。公使驻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个惯例,但咸丰不懂这些,他觉得这是洋人骑在头上,待在京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他的割地赔款都没这个重要,最可气的是条约中还规定,公使见到中国皇帝时,只需按照西方礼节三鞠躬就可以了。在清朝皇帝看来,不行三跪九叩大礼乃是对大清帝王的大不敬。
公使驻京其实不涉及实际利益,这虚的东西恰恰是咸丰最为看重,身为谈判代表的桂良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要求英国政府让步,公使驻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上海、广州等等。
老外都很现实,心想驻在哪里不都一样,没必要为这个问题搞僵,再说了,北京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公使驻京也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