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这些首脑们一个个被除掉后,洪秀全非常没有安全感。用现在的话说,领导与下属之间遇到了信任危机。
洪秀全觉得外人都是不可靠的,只有自己的家人才是可信的,他首先提拔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和洪仁达。整个天国只剩下石达开一个王了,洪秀全觉得完全可以给两个哥哥封王,便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在洪秀全后来提拔的亲属中,只有族弟洪仁玕有才能,其他人大多是脓包。
洪秀全担心石达开有意见,想进一步提拔他,封他为义王,也就是说在诸王之中,现在你地位最高。但石达开居然拒绝接受这个封号,洪秀全有些难堪,因为他不知道石达开心里在想什么。石达开不领情,洪秀全也不为难,仍然称他是翼王,但加上了“圣神风”的封号。
说实话,石达开对洪秀全大封家人的做法很不满,在他看来,要当王首先得有能力。此时,石达开还待在天京城,今非昔比,家人被杀光之后,石达开一直闷闷不乐。虽然他现在总揽军政大权,但没有丝毫的高兴,经常一个人孤零零地想心事。
洪秀全安排两个哥哥当王就是用来牵制和监视石达开的,根据李秀成的说法,石达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负气出走。
1857年夏天,石达开带着亲信部队离开天京城。所到之处,他对大家说自己是继续西征,报答天王隆恩。石达开这次出走直到死,再也没有回到天京。
石达开出走时,带的人并不多,只有几千人,但是他途经安徽、江西、湖北时,部众已经有十几万人。
石达开在出走前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打仗的水平直线下降,前期他是清军眼里头号难对付的人,但是到了后期,曾国藩将他定为二等敌人,反而把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后起之秀看成是头号敌人。到最后,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甚至认为石达开是个徒有虚名的将领。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更加不信外姓将领,用李秀成的话说:“人心改变,政事不一,各有异心。主上信任不专,因东、北、翼三王弄怕,未肯信外臣,专信同姓之重。”
如果石达开没有负气出走的话,太平天国未必一定会失败,清军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士气低落,这时候捻军又在安徽起义,成立了大汉国。贵州有苗人起义,广东有天地会拉起造反大旗,福建的小刀会也浑水摸鱼……
如果太平天国能够挺住,清廷没有不倒之理。此时清廷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危险时刻,全国各地都有起义,这些起义打乱了清廷的部署,让清廷无法对天京组织统一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咸丰政府跟英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僵,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更糟的是清廷的财政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咸丰不得不命令内务府停止购买丝绸和瓷器,取消八旗子弟的财政补贴。就像周天子后来穷到要把象征最高权力的鼎熔化一样,咸丰也让人把金钟、铜器熔化,做成制钱,开源节流,一切可以想的办法咸丰都拿来用了……
石达开出走不光是因为受气,主要还是怕重蹈杨秀清的覆辙。他已经听说洪仁发和洪仁达在洪秀全面前告状,说自己的坏话,洪秀全似乎动了杀机。
石达开这一出走,旅游兴趣大增,在十二个省之间转来转去,打仗反倒是业余的职业了。这也难怪,天京事变家人被杀,他心情很不好,确实需要旅游散散心。
石达开虽然名义上仍然尊洪秀全为教主,但内心深处他已经跟洪秀全恩断义绝。洪教主看石达开出走后,几十万人跟着他,心里很慌,急忙革去两个哥哥的王爵,希望石达开能浪子回头。石达开毫无反应,从他出走的那天起,他就没打算再回天京,如果要回去的话,估计也是兵临天京城。
一路上,也有一些将领嚷着要回天京城,人们眼中优柔寡断的翼王非常果断地杀掉这些将领。由此可见,石达开这次真的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石达开不高兴,曾国藩就高兴了,他让师爷李元度给石达开写一封劝降信。这位师爷的文采相当好,洋洋洒洒几千言,借古讽今,告诉石达开造反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能弃暗投明的话,仍然不失英雄本色。
李师爷恩威并用,将利弊和形式剖析得鞭辟入里,甚至用楚项羽的例子来吓唬他,想当年这个项羽力拔山兮,最后还是乌江自刎。你再看看你,如果你一旦失势,不就是一个不能自保的匹夫吗?放下武器,投靠清军,可保全家性命和富贵;坚持抵抗,只会招来灭顶之灾。
石达开看到这封信,陷入了沉思中,然后信笔写下了一个“难”字。确实很难,石达开现在是太平军中威望最高的人,大家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振兴天国,再造以前的大好形势。如果他投降,不但辜负了众人的一片期望,还会落下千古骂名,甚至有可能激起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