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冬天,几万将士出发了,西北的冬天寒冷刺骨,有时要穿越寒冷刺骨的戈壁滩和沙漠。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拿着武器,背着沉重的干粮,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这种艰苦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只有那些酷爱户外运动的“驴友”多少能感受一些,当时这些士兵的条件更差。
他们的干粮是一整袋红薯,选择红薯是有特殊考虑的,对于一支远征军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粮食问题。如果带的粮食很多,那是找罪受,一路上会累死。可惜当时没有巧克力棒,否则大家都会带巧克力棒,这样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太重。对清军来说,他们不仅要补充能量,还得补充水,这无疑会加重行军的麻烦。红薯含有充足水分,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解决了水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说道光让他们带红薯完全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这下,士兵们可受苦了,饿了吃红薯,渴了还是吃红薯,整整一个月来全都是红薯。到了目的地后,大家看到红薯就反胃。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各路士兵已经纠集完毕,与张格尔的大战就要开始了。二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洋阿尔巴特,围攻固守高岗之上的叛军。清军炮火非常强势,在几十门大炮的轰击下,叛军逐渐抵挡不住。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张格尔宣布撤退。清军乘胜追杀,一路狂追三十里,叛军死伤成群。
这一战,清军大获全胜,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三千多人。真实数字估计要打折扣,但无论如何,总之是一场大胜。指挥这场战役的长龄第一时间把喜讯送到京城,道光很是喜悦,立即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二十五日,清军在沙都布尔地区搜剿叛军,这一带到处是水,叛军背水列阵,准备用骑兵作先锋,冲击清军。但是大炮是骑兵的克星,面对清军一轮轮的炮火轰击,叛军骑兵很快败下阵来。清军于是发动进攻,步兵正面攻击,骑兵两翼包抄,再次击溃叛军。据说这一战杀敌四五万人,这个数字当然也不可信。不过,取胜应该是事实。
二十八日,清军与叛军在阿瓦巴特交火。这一次,清军还是采取老战术,用炮火轰击对方的骑兵。不过,这次张格尔学聪明了,不再让骑兵一往无前,而是迂回进攻。这样一来,大炮的威力大打折扣。清军只得换一种打法,既然大炮不管用,干脆让步兵们穿上貌似虎皮的衣服。奇招一出,敌人的骑兵一近前,看到前面一大群“老虎”,马匹受惊,四散而逃。清兵趁对方溃乱之机进攻,大挫敌军。
这一战,上报的数字说歼敌两万多人,还击杀了几个叛军头目。不过,仍让张格尔逃脱了。
二十九日,清军和叛军在浑河两岸对峙。张格尔还有十万的兵力,清军只有两万,虽然兵力悬殊,但清军毕竟训练有素,叛军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长龄和杨遇春知道,这一仗是关系存亡的战役,打赢了意味着大功告成,打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张格尔也明白,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了。
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而是隔着河互相射击,并在夜晚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就在清军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如何作战之时,天空忽然刮起了沙尘暴,顿时沙尘遮天蔽日,什么也看不见。长龄心想,完了,这下还怎么打仗啊!讨论任何作战计划都没用了。
是啊,按照正常人的理智,啥也看不见了还怎么打仗。将领们都认为还是等沙尘暴过去以后再作决定。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便是名将杨遇春。名将就是名将,能看出常人无法发现的战机,杨遇春强烈建议现在就应该发起进攻,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
长龄吃惊地看着杨遇春,如果现在发动进攻的话,士兵们一定会非常诧异,在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况下,能够打败敌人吗?如果失败了,谁能承担这个责任?这一步棋太险了,但也确实太有诱惑力。
看到长龄犹豫不决,杨遇春说,如果不进攻,那就赶快撤退,一旦敌人进攻,麻烦就大了。杨遇春认为,在这样的天气下,谁先发动袭击谁就占据了天时。
长龄佩服杨遇春的胆识,胜败在此一举了,该赌的时候就应该放开胆子来赌。
长龄命令一下,清军在漫天风沙之中火速向对岸进军。情况也正如杨遇春所料,张格尔万万没料到清军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搞突然袭击,叛军顿时人心惶惶,来不及作出有力的抵抗就纷纷逃窜。这一战清军击杀叛军六万多人,张格尔的妻子和亲戚等数人被击毙,但张格尔却又成功逃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