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亲嘉庆一样,道光也崇尚节俭,不过他似乎做得有些过头了,引来历史学家阵阵嘲笑。
道光的节俭跟嘉庆的节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嘉庆的节俭是一种政治姿态,是一种理政作风,他想搞廉政建设。道光当然也有这种意思,但道光更是把节俭当成一种人生乐趣,这就让人想起了葛朗台。
道光是乾隆的孙子,乾隆的排场他是见识过的,但是到了他自己手中,做法跟乾隆完全相反。他是能省就省,堂堂皇帝花钱居然跟妇道人家过日子一样,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也省。
据说道光之所以如此节俭,还有一些来历。在他做皇子的时候,有一年跟嘉庆去盛京祭祖,晚上住在沈阳故宫里。沈阳故宫非常简陋,跟北京的故宫相差太远。嘉庆心想,这可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啊,便把道光叫到清宁宫东暖阁,然后对道光展开了忆苦思甜教育。
嘉庆说:孩子啊,你看到没有,当年祖先们就住在这个地方,来喜,你去把太祖、太宗等人用过的遗物拿过来。
嘉庆指着这些简陋的遗物,开始将大清开国的历史讲给道光听,嘉庆一再强调,祖先创业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啊!能有今天的成就,那是付出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啊!孩子啊,你一定要向你的祖先们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律己的精神。
道光不像其他皇子,左耳进右耳出,他全记在心里了。
回到京城后,嘉庆的那番话还在道光耳边回响,节俭两个字在道光的心里仿佛变成了一道彩虹,无比的美好,无比的神圣。
在这种类似于宗教般激情的驱使下,道光把心里的感受告诉了老婆,老婆非常赞同。两人一商议,决定把寝宫里所有的物品都搬出去,换成最简陋的,除了床和桌子。不仅如此,他和老婆还决定以后每天晚上都吃烧饼。需要说明的是,宫中是没有烧饼的,必须打发太监去紫禁城外去买,来回路程很远,等烧饼送过来早已变凉变硬了,但是这对夫妻没有任何的怨言,就着热茶能啃完烧饼。之后,立即上床睡觉,据说这样可以节省油灯钱。
这样的一个人当上皇帝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是可以想象的,他一定是希望大家跟他一起节俭,谁最节俭谁就是自己最好的臣子。如此治国,只能是本末倒置。
道光当上皇帝后,不久就下达了倡导节俭的《御制声色货利谕》,提出了三个最基本的节俭方针:
一、重义轻利,不要贪财。全国人民一起省,皇帝省,大臣省,百姓省。道光还说:“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怎么能富呢?”皇帝不富,大臣怎么敢富呢?所以,大家一起来节省。
二、各省停止进贡。在嘉庆时期皇帝就下令停止进贡之风,后来臣下改变政策,认为进贡珠宝是奢侈,那么进贡一些土特产总该是合情合理的吧。现在道光说,连土特产也不必进贡了,道光甚至抱怨说,这些土特产本来就不值几个钱,但被大臣们夸得天花乱坠。不管怎么说,都是老百姓的东西,不收礼就能为老百姓节省点儿。而且,这些土特产从地方运到北京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以后不增建宫殿楼阁。道光说,皇宫已经相当豪华了,不需要再增加一块砖、一片瓦,以后谁要是提出大兴土木,就是大清的罪人,应该重罚。
尽管道光明确表示今年过节不收礼,但是各地的官员却拿不准皇上的真实意思。口是心非实在是皇帝的一个通病,就拿乾隆来说吧,也是表面上不收礼,但如果你真的不送礼,就只能等着穿小鞋了。
官员们集体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应不应该送礼呢?从利益来讲,送礼对官员是有好处的,既可以讨好皇帝,又能趁机搜刮。如果不送,表面上可能是遵从圣旨,但说不定道光心里不舒服呢?综合考虑之下,大家一致决定,无视《御制声色货利谕》,坚持送礼。不过说法得改变一下,不能说进贡,得说孝敬,官员们自信把皇帝的心理揣摩得恰到好处。
当全国各地的礼物送进京城后,轮到道光困惑为难了,我不是让他们不要送礼了吗?怎么都不听话,这是公然抗旨啊,理应惩罚。但是中国从来都有不打送礼人的传统,别人给我送礼,我反而惩罚别人,世人会不会说我这个皇帝不懂礼仪啊?再说了,全国官员都在送礼,难道全部都惩罚吗?
道光想来想去,觉得既不能惩罚他们,也不能收礼。收礼的话会显得自己说话出尔反尔,言不由衷,到时候威信何在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礼物全部退回去。这个办法应该说是不错的,这么一退回去,下次官员们肯定会收敛。可惜,道光的老毛病又犯了。送回去固然可以,但是运费都翻倍啊,道光心疼这钱啊,这本来是可以省下的,无端多花一笔钱道光心里很不舒服。
外省官员和内务府官员纷纷做道光的思想工作,皇上啊,你就收下吧,这是官员们体贴你辛苦理政孝敬你的,他们不忍心看皇上这么辛苦啊,所以才大老远送过来给皇上补补身子。皇上您若是不收下,这不是伤大家的心吗?再说了,这些东西,您不收,我们也得去市场上买啊!
道光撑不住了,只好收下,但换了个说法:赏收。就是说,我不是白白收取他们的东西,我会赏他们一些东西作为补偿。换句话说,把进贡变成了交换,道光有没有赏百官我们不知道,但换一个说法至少有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