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南巡乾隆五次视察黄河和淮河,四次视察钱塘江工程,也不是一点实事也没干。
黄河最主要的问题是泥沙淤积,导致水位上涨,对周边各省的人民造成很大的危害。到了清朝,黄河决堤的问题更加严重。淮河也是这样,经常发生水患。
四年,黄河发生水患,安徽十五个州县受灾;六年,水患淹没了江苏、安徽二十八个州县;七年,淮河决堤,百姓逃难;八年,淮河再次发大水;十一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发大水;十五年,安徽再次遭受洪灾……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到洪泽湖视察工程,他发现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到了涨水季节,洪湖水位就会上涨。如果疏导不及时,就很容易酿成水灾。乾隆亲临大坝边上,采纳了河道总督高斌的建议,增修两座大坝,将这五座大坝命名为“仁”“义”“礼”“智”“信”。以后,只要水位上涨,就分别从五座大坝中放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黄河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前两次下江南并没有视察海塘工程,但后面四次都去了。到了钱塘江岸边,乾隆跟治理钱塘江的官员们交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亲自指导海塘工程的建设。
在治理河工的问题上,乾隆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南巡的途中,乾隆还来了个“路边招聘”,沿途他会接待一些读书人。乾隆表示扩招童生,增加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童生名额。有不少读书人会向乾隆献诗,乾隆觉得这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好机会,便决定自己出题,考考这些人,表现出色的就让他们做官。还别说,这种路边招考,还真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后来这些人才有人成为封疆大吏,有人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做得最实惠的一件事莫过于减免钱粮,乾隆规定,凡是自己经过的州县,免去当年钱粮的十分之三。若是受灾的地方,则免去一半。对于安徽、浙江、江苏三省拖欠的银两,乾隆也下令减免或全免。
六次下江南,乾隆总共免去百姓钱粮高达两千万两银子。乾隆知道,这是笼络百姓的最好办法,光喊口号是没用的,百姓得到实惠了,自然大呼这个皇帝圣明。除此之外,一路上乾隆还赦免了一些犯人,同时尽量避免随行人员踩坏农作物,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该做的事情要做,该玩的也应该玩,乾隆是一个做事享乐两不误的皇帝。下江南的路上,乾隆游遍山山水水,经过直隶卢沟桥时,乾隆在石碑上题写了“卢沟晓月”四字。到了良乡县的弘恩寺时,乾隆被这里的景色迷住,寺庙里古木葱郁,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绝妙处所。乾隆留恋此地久久不能往返,写下了好几首优美的诗篇。
在山东,乾隆登泰山,拜孔庙,访晏子祠、玉皇庙等名胜古迹。到了江南,游玩的地方就更多了,这些名胜古迹和园林风景美不胜收,乾隆沉醉其中,身心俱悦。游嘉兴南湖之时,乾隆写下了一首诗《烟雨楼》:
春云欲沣旋濛濛,百倾南湖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谢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从乾隆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畅游江南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想想也是,紫禁城虽然盛大恢宏,但是和江南美景相比,也显得太单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