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皇帝,康熙能够打八十分以上。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好父亲,至少比他老爹顺治强得多,康熙是一个非常有父爱的皇帝,但别人眼里的好父亲未必是儿子眼中的好父亲。
作为一个父亲,康熙有太多的痛处,以至于最后雍正继位都不明不白,到处流传雍正夺嫡篡位。我们来看看康熙与众不同的一面吧!
一切还得从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的那天说起,这一天康熙结婚了,年仅十二岁。新娘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这次婚姻是一次政治婚姻,当然也不排除小康熙爱上了那个比他大三个月的小姑娘,不过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康熙刚继位时政局不稳,让他早点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给大清国一颗定心丸。同时,方便康熙早点成熟,早点亲政。康熙跟他爸顺治一样,虽然早婚,但其实也不早。他发育得比较早,很早就对女性表现出了“雄心勃勃”的兴趣。孝庄看到康熙那么早就对女人感兴趣,不希望他闹出什么笑话,所以早点让他结婚。孝庄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人,康熙一生深受他影响。
结婚两年后,康熙才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男孩,不过这个孩子没保住。康熙再接再厉,生了十来个小孩,接连夭折了七个。
幸运的是,康熙和赫舍里氏非常恩爱,康熙后来回忆她说:“皇后节俭居家,宽仁待下,仪型允备,淑德著闻。”这场包办婚姻开出了爱情的花朵,这是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幸福的一件事,至少,顺治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康熙八年(1669年),灭掉鳌拜之后,赫舍里氏又怀孕了,为康熙生下了一个儿子。对这个孩子,康熙非常珍爱,给他取名为“承祜”,希望承上天的保佑,这孩子能茁壮成长。
承祜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得夫妇俩的欢心,只可惜两岁半的时候,这孩子也夭折了。这对夫妻俩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皇后因此陷入了悲伤之中,就像当年皇太极的爱妃海兰珠丧子一样。
康熙的悲痛也可以想象,孩子的去世让他心情灰暗,遇事消极。大臣们纷纷劝他节哀顺变,皇后受得打击更大,儿子去世后,她不久就陷入了一场大病中。
就在康熙陪同祖母孝庄温泉疗养的时候,忽然接到皇后病重的消息。康熙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人,他不敢把这事告诉祖母,但精明的孝庄从康熙脸上看出了什么,问他原因。康熙如实相告,孝庄让他赶快回去照顾皇后。康熙于是连夜赶到皇后身边,在康熙的精心照顾下,皇后的病情好转,恢复了健康。
三藩叛乱之时,康熙帝焦头烂额,就在这内忧外患之中,皇宫中再次传来喜讯,皇后再次临盆了。但这次似乎有点……有点难产,或许是受了吴三桂叛乱的惊吓吧!总之,这次状态不是很好。
皇后没有让康熙失望,经过艰难挣扎,终于生出一个男孩。可惜,当太监把这个消息告诉康熙时,康熙却凝固了,没错,孩子保住了,大人没保住。
欢乐和痛苦同时来到,吴三桂等人还在那边折腾,康熙陷入了沉默中。皇后去世时不到二十一岁,如花的年华,康熙为她洒尽泪水。
当时战火纷飞,全国大乱,康熙在百忙之中仍然为皇后辍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皇后的灵柩停了二十一天,康熙几乎每天都到皇后的灵前祭酒,然后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流泪。皇后去世三年后,康熙没有册立皇后,后来还是在孝庄的要求下,册立了新皇后。
康熙对皇后的感情非常深,曾经写诗怀念:“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也许正因为这份深情,皇后留下的儿子才享受到了清朝三百年来没有一个皇子享受的待遇,他生下来不到两年就被立为太子。这个太子就是胤礽。
胤礽并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但却是嫡长子,他的地位在康熙所有的子女中是最尊贵的。康熙之所以给他这么好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亡妻的怀念。胤礽两岁的时候,康熙推翻祖制,立他为太子。
康熙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有一天能成才,继承大统。所以,亲自担任他的教育重任。尽管康熙日理万机,还是抽出时间亲自教太子四书五经,每天临朝前,都要督促太子背诵昨天学习的内容。如此耳提面命,寄予了深厚的父爱。
太子六岁时,康熙为他请了著名的大学士授课。太子的表现也非常不错,继承了父母基因,各门课程都非常优异,文武皆备。而且太子长得仪表堂堂,有君王之相,康熙非常喜悦,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园林,以便随时能够见到太子。
康熙经常亲自检查太子的功课,一次,他问太子的老师汤斌:“太子的书读得怎么样?”
汤斌回答:“太子聪明睿智,学问精深,实在是江山社稷的福分。”
老师们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由此也能看出太子确实不是庸碌之辈。到了夏天时,太子坐在那儿学习,既不让人挥扇,也不脱衣服,端坐着看书,而且没有厌烦的样子。由于刻苦用功,太子的满汉文水平都相当高。以至于大臣们都说:“我们虽然也学过满文,但不能精通,看到皇太子的满文书法,臣等真是望尘莫及。”
汤斌甚至对皇太子说:“皇上对太子要求过于严格了,这么炎热的天气,功课又这么重,恐怕太子吃不消啊!”
康熙说:“太子每天苦读,寒暑未断,从来没有抱怨过,如果是我强迫他,他也不会这么聚精会神啊!你们都看到了,我什么时候逼过他?”
康熙兴致来了,还让汤斌教其他皇子一起读书,不过,这场声势浩大的读书活动最后却是以闹剧收尾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康熙对太子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康熙自夸地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来没有不读书的子女,现在诸皇子虽然不是由大学问家教他们,但都能读书。朕也非好名的人,所以向来对皇子的读书,没有刻意去逼。现在特意召开皇子读书活动,到时你们可以看看皇子们的表现。”
汤斌拿出经书,教皇子们阅读,皇子们读得朗朗上口,让他们解释意义时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康熙在一旁很是得意,大臣们马上拍马屁:“现在我们亲眼目睹了皇子们的读书讲义,体会到皇上教子的良苦用心,连我们都受到激励和鼓舞。”
康熙一听,兴致来了,说:“朕幼年读书的时候,每次都会读上一百二十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朕让皇子们也按照这个标准来读,大家都说太多了,每篇只要读十几遍就行。朕不赞同,你们看看太子的书法,写得很地道吧?如果不是朕让他下苦功夫,能达到这个层次吗?”
康熙又让几个老师秀一下书法,然后让大家评论,大家都说很稀松平常。
康熙更得意了,亲自在绫缎上写了一首程颢的七言诗,果然苍劲有力,大臣纷纷拍手赞扬。
这场读书活动更像是一场表演,其中有康熙的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到最后戛然而止。
那些陪伴太子读书的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受尽了折磨,一方面要承受康熙和太监们的冷嘲热讽,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阿谀奉承,而且马屁还得拍出新意。这些老师大多是年长之人,每天陪着年轻人读十几个小时,累也累昏了。读书秀的第三天,老师耿介中途晕倒,不得不出宫调养。三天后,汤斌也称病请假。
康熙认为这些人消极怠工,非常生气。明珠等人趁机进谗言,说太子在写书法时,汤斌擅自用红笔圈点,简直是没大没小。还有人说,太子读书时,汤斌拿着书打瞌睡。
这些事可能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个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师,整日这么辛苦也是可以理解的。结果,康熙对这些老师们作出了不公正的处分。耿介被革职,汤斌也被革职,太子的满文老师哈塔受到降级处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结局,太子的老师纷纷下岗,这个结果无疑是说明太子天资聪明禀赋很高,老师们都不称职,通过打压老师来提高太子。这是康熙对太子的溺爱,最终的后果还是由太子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