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跟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他没那么仇视商业,他不仅没有看不起商业,反而认为商业自古就是一个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
康熙曾说:“国家要和谐,必须做到四点:执政者全心执政为民,经商的人踏踏实实经商,务农的要勤勤恳恳务农,读书的要兢兢业业读书。这四种人如果能安居乐业,互不侵扰,国家就一定能强大。”
康熙对工商业不仅没有贬抑,而且给予了支持。当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清朝初年,战争很多,为了缓解巨大的开支,商人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战争期间,商人要缴纳的关税往往是最重的。在前期,康熙仍然对商人实行重税,没办法,经常要打仗,开支太大了。
平定三藩后,康熙适时改变了做法,他认为再这样下去,会让商民陷入困境,对国家有很大危害,所以决定革除弊政。具体做法是调低税率,并且禁止关卡勒索商人,让商人能够更好地经营和贸易。
为了给商人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康熙公布关税征收条例,如果出现勒索者,商人可以通过控告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于私自征收杂税的官员,康熙表示严惩不贷。
康熙很早就意识到官商勾结的祸害,官商勾结会直接导致市场垄断,导致缺少背景的小商人经营困难,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也就是广大人民。清初,管理物价的机构是牙行,牙行后来日益变成盘剥商人的官僚机构。康熙正本清源,对牙行进行了改造,让牙行变成一个相对清廉的机构,为商人谋利,而不是祸害商民。
对于向商人额外征税的行为,康熙严令禁止。康熙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全国各地的商人贸易。对于那些抢劫勒索商民的兵痞,康熙要求各级将领予以严厉打击。
综上所述,康熙虽然生在三百年前,但是已经意识到了商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正因为康熙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康熙中后期,全国的经济呈蒸蒸日上之势,尤其是江南,工商业最为繁荣。
当然,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而不是一个资本主义领袖。他所做的一切还是从王朝的根本利益出发,商业始终不是主流。所以,在康熙晚年,出现了海禁和矿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当然,对商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打击。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康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照顾商民的利益,他并没有实行像朱元璋那样严厉的海禁,还是允许沿海渔民出海打鱼。“不能断了渔民的生路啊!”康熙这样跟大臣说。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做到这样优秀确实已经是很难得了。
那么,康熙又是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呢?
在这方面,康熙主要是吸收儒家思想,他认为自古成功的帝王无不是以德服人,只有上层懂礼,下层才会有仁义,良好的道德是一个社会稳定富强的基础。
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康熙以身作则,杜绝奢侈。康熙有一次下江南,回去的时候,江南文武百官乡绅百姓几十万人为他送行,结果康熙说道:“朕早就听说过江南富庶,来这里以后,见这里城市繁华,看上去确实很富裕。但是江南的人情却没有北方纯朴,过于奢华,过于粉饰。你们这些当官的,要廉洁奉公,爱护百姓,崇尚节俭,拒绝奢侈。只有这样,朕才能安心啊!”
可以说,康熙为了倡导节俭之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惜,这些风气到他孙子乾隆手中化为乌有。在为自己修造宫殿时,康熙都要求务求节俭,如果不是孝庄让人修缮康熙的寝宫,康熙根本就不会想要这么做。在修建皇后陵寝时,康熙都要求节俭。
康熙之所以这么看重节俭,在于他有一个观点:明朝就是因为奢侈亡国的。明朝亡国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奢侈无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康熙对宫廷的开支作出了很大的调整,务求节俭。明代光禄寺(掌管膳食的部门)每年用的木材多达两千七百万斤,木炭达一千两百万斤,到康熙时分别减为六百多万斤和一百万斤;明代宫殿的楼亭门数多达七百八十六座,到康熙时只有其十分之一。
康熙的节俭也是他“民为贵”思想的一个体现,他经常对左右说:“国家的财政出自人民,民力有限,所以要节约爱惜。能够节约,国家就有余裕;倘若奢侈,将会劳民伤财,祸害百姓。”
当时有一个法国传教士曾经给路易十四写了一封信,详细地讲述了康熙的生活习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外国人对于清朝皇帝的看法:
清朝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的无穷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朴素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丝毫的过度,他的淡泊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里极为常见的过冬黑貂、银鼠皮袄外,还有一些在中国算是最普通、最常见,只有小百姓才穿不起的丝绸服装。逢到雨天,人们有时看到他穿一件毡制外套,这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粗制的衣服……总之,在他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他不为个人浪费钱财完全是出于一种贤明的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帝国真正的需要。康熙深信君主的威信和伟大不是依靠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于他道德的光辉。
从康熙的治国之道,我们能感觉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康熙在治国方面也确实效仿古人,他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在坚持教化和德治的同时,康熙对于法治也不疏忽,他一再强烈法律必须严肃、稳定,不要随意变更。
康熙认为,德与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光靠德不足以治国,光靠法也不能缔造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