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五月初八,一代风云人物郑成功在台湾去世。
据说,郑成功在临死前,满脑子想的还是光复大明,他拖着病体勉强登台,用望远镜瞭望澎湖列岛。
真是一代忠臣,让人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
一天,郑成功登台瞭望后,穿上明朝朝服。坐在高台上,一边喝酒,一边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读到第二章的时候,郑成功忽然发出感慨:“我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说完,郑成功双手遮面,就这么去世了。
郑成功死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台湾内政发生了危机。郑成功的弟弟郑袭暂时摄政,权力就像美女,很容易让人迷恋。郑袭忽然滋生了即位的想法,而远在厦门的世子郑经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他可不允许叔叔篡位,抢先一步在厦门即位。
叔侄两人争权,导致台湾内政混乱,人心涣散,将领间互相猜忌。清廷以为有机可乘,派遣福建总督李率泰和靖南王耿继茂前往厦门,向郑经招安。
此时,郑经处于内忧外患中,台湾本土控制在叔叔手中,前方是清廷大军,不跟清廷谈判活不下去。此时此景,郑经选择了妥协。他先让自己的族人率领八千人投降,自己跟清廷谈判,表面是谈判,其实是拖延时间。为了取得清廷的信任,郑经陆续上缴明朝的公侯伯印以及土地清册。
第二年,郑经带着心腹周全斌、陈永华和冯锡范等人打回台湾,平息内乱,一改此前的态度,拒绝招抚。
郑袭失败后,投降了清朝。十月,清廷任命靖南王耿继茂为统帅,兵分三路进攻厦门、金门和泉州。除了泉州一路,清军大败外,另外两路都取得了胜利,攻克了厦门和金门。
康熙三年(1664年),镇守铜山的周全斌降清,郑经率领战舰撤到台湾。就这样,郑成功经营多年的沿海根据地全部落入清军手中。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清廷派遣福建总兵孔元章,带着郑经舅舅的信前往台湾和郑经协商,希望两岸进行通商。清廷主动示好是有条件的:郑经必须向清廷俯首称臣,定期纳贡,并送子入京做人质。郑经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不剃发,像朝鲜那样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对此,清廷不能接受,谈判破裂。
后来,孔元章又几次赴台协商,但都没有达成共识。不过,在这过程中,郑经巧妙地实施了一个反间计。他在言谈中不经意地问了句:“听说施琅和阁下关系好,有没有文书作为交往的凭证呢?”
孔元章听在心里,回去后把这事马上告诉了清廷。清廷还真像蒋干一样中计了。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后来,郑成功邀请施琅一起反清,施琅拒绝了他。郑成功一怒之下,将施琅的父亲、弟弟、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杀了。由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恨,施琅发誓要报仇。
施琅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水性很好,而且对郑氏知根知底,可以说是康熙收复台湾的一个利器。康熙元年,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总督,在攻克厦门和金门的战役中,施琅都立下大功。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授予施琅为靖海将军,负责训练水师,为渡海攻台作准备。
施琅的事业正在步步高升之时,孔元章忽然把这个消息告诉清廷,清廷不免怀疑施琅跟郑经勾结。清廷原本对于降将就不是很放心,便将施琅调到京城监视,授官内大臣。随后,清廷撤销水师,焚烧战船,将水师调到外省,导致攻台计划流产。
康熙八年(1669年),再派遣豪华使团出使台湾,希望郑经能以大局为重。郑经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剃发,像朝鲜那样。
郑经的政治太极玩得出神入化,让康熙这样的资深忍者都禁不住烦躁起来。康熙甚至差点做出让步,答应郑经的条件,结果被明珠阻止了。
吴三桂造反后,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并邀请郑经一起出兵。郑经如约,出兵攻占了泉州、漳州、潮州三郡。康熙十四年,郑经和耿精忠联合攻打广东,拿下许多城池。耿精忠是个非常贪婪的人,势力壮大后,没有如约将事前答应的漳州和泉州送给郑经。郑经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郑经直接攻下了漳州和泉州,据为己有。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投降,清军收复了漳州、海澄一带,将郑经赶到厦门。
当时,吴三桂虽然在走下坡路,势力还是非常强大。康熙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决定对郑经做出让步。康亲王杰书奉命与郑经谈判,但郑经提出的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不仅仍然坚持以前的原则,还加上了许多附加的条款。如果息兵的话,清廷必须出让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亲王做出让步,表示可以不剃发,可以像朝鲜那样,但是不同意给郑经的军队发粮饷。
郑经一看,你让我做你的藩属,又不给我发工资,可以啊!但是你必须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给我。双方仍然一边谈一边打,但是由于地盘问题一直谈不拢。
吴三桂死后,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郑经,将郑经又打回台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