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大封诸侯王,其中包括四位刘姓诸侯王,而早在六年前,他在定陶登基称帝时就封吕雉为皇后,封了嫡子刘盈为太子,甚至连已故的母亲都给上了尊号。可以说刘邦对他身边的重要功臣和亲属一概没有忘记,唯独有一个人他迟迟没有考虑,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太公。刘邦和父亲之间曾经发生的几件蹊跷的事情,引得后人对两个人的关系议论纷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刘邦一直不给他上尊号呢?刘邦跟父亲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王立群:
汉高帝六年,刘邦在大封29位列侯的同时,封了四个刘姓诸侯王,这刘姓诸侯王中间包括他的二哥,包括他的小弟,还有他大哥家的侄子,甚至于刘姓的亲戚都封了诸侯王。但是刘邦这一次的分封,在他们刘氏家族的亲人中间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刘邦没有封,这个人是谁呢?刘邦的父亲,那他该怎么处理他父亲的分封问题呢?其实在刘邦封四位同姓诸侯王的时候,包括他的亲戚刘贾都封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父亲该怎么处理。我们怎么说他没有意识到呢?就是刘邦分封完以后他就回到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回到栎阳以后,刘邦是每隔五天去朝拜一次他的父亲,每一次隔五天他准时准点地去看他父亲,这个时候刘邦的父亲史书中间的称呼叫太公,每隔五天去看一次太公。太公手下有一个管家,这个管家当时叫家令,这个家令就跟太公说了一番话,他说你的儿子是人主,你是人臣,古书历来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人间只有一个人主,你现在叫人主每隔五天来拜一次人臣,这就坏了规矩了,这么一来就把皇帝的权威给破坏了。然后太公的家令就详细地给太公说了一番,将来停几天皇上再来你怎么怎么做,教了一番。其实太公这个家令就是个导演,太公就成了演员了。到了第五天刘邦来看他父亲,刘邦一来,他父亲拿着一个扫帚倒着走,这是当时的一种重礼。刘邦一看他父亲对他行这么大的重礼,他惊呆了,他赶快就去搀扶他,搀扶他的父亲。然后他的父亲就说了,“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他说你是人主啊,你不能因为我把天下的法令搞混了吧,人主怎么能拜人臣呢?这个话其实是太公家令教给他的。这个话一说,刘邦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两点,第一他爹说不出来这话,这么有水平的话他深知他爹说不出来,一定有一个大导演导了这场戏,他爹不过是群众演员。再一个他明白,他该给他爹加个尊号了。刘邦要尽孝道就每隔五天来看他一次,但是你来看又是人主看人臣,这个不行,他立即就明白两个道理。所以刘邦拜见他父亲完了以后,立即派人打听了一下,一打听果然不错,这个导演就是太公的家令。这个事足以说明,刘邦在封儿子、封兄弟、封侄子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爹,没想到,他如果想到他早做了。
所以隔了几天,刘邦就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这个诏书写得很有名,这个诏书这样说的,说“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伦之极也”,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父子关系是天下最亲的一种关系,所以父亲有了天下一定要传给儿子,儿子有了天下一定要把功劳归功于父亲,这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最高的准则,此人伦之极也。刘邦接着说,说天下大乱灾兵四起,在这个时候我披铠甲、执利器,奋斗了几年让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原话就是这个意思,说这一切我现在把天下安定下来,这不过是太公教导我的结果,其实他爹什么也没做。所以他说你们现在尊我皇帝了,那么太公没有尊号,从今天开始咱们给太公上个尊号,叫什么呢?“太上皇”,“太上”就是最上最高,从此刘邦的父亲就不再叫太公了,叫太上皇。这一年是高帝六年,这个老头就做了四年太上皇,到高帝十年刘邦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就成为太上皇了。但太上皇这个词可不是刘邦的发明,太上皇这个词在之前有人用过,谁用过呢?秦始皇,秦始皇在确定自己的名号以后,立即就下了一个命令,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太上皇的第一次用是秦始皇用的,而且秦始皇是用在他已故的父亲的身上,说白了就是那个死人叫太上皇。刘邦现在搬过来,活人叫太上皇。所以第一次的发明权其实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并不大,他把已经故去的父王叫太上皇。刘邦这个用法后世影响很大。
画外音: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孝道,各朝代的君王们更是奉行以孝来治理天下,他们登基称帝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给父母上尊号,刘邦虽然最终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但这个举动毕竟姗姗来迟,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刘邦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为之?这里面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王立群: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其实我们今天很多人明白一个道理,你看一个人你不要光看他在外面的表现怎么样,你看看他对他的父母亲怎么样你就明白了,通过这个关系你可以了解刘邦真实的一面。要说明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有六件事不能不提,第一件事叫留侍太公,说的什么事呢?就是刘邦一起兵以后,刘邦就离开家了,刘邦离开家的时候他父亲还在沛县丰邑的家里,那么刘邦怎么来安排他的父亲呢?是带他父亲走呢还是留下他父亲呢?刘邦决定把他父亲留下来,外出打仗太危险了。但是刘邦并没有说对他父亲不管,他留了两个人,史书是有记载的,一个是他的二哥叫刘喜,留下来照顾父亲,第二个,留了一个审食其照顾他的父亲,这是第一件事,这件事说明刘邦对他父亲还是不错的。第二件事是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攻了彭城以后本来是想接家属的,就是接太公,接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女儿包括他的二哥,把这一帮人全接走。结果刘邦在彭城只顾得享乐没有来得及去接,项羽打过来了,结果让他父亲和吕后一下子在逃的过程中间遇到项羽的军队,做了人质。这件事就是刘邦的责任了,对他父亲照顾不周,这是第二件事。第一件事是很不错的,第二件事就有点问题了。第三件事叫“烹了喝汤”,大家一听这四个字就明白了,这是什么呢?这是汉四年发生的一件事,就是项羽、刘邦两个人打,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项羽就搞了一个很不地道的一种做法,就是把刘邦的爹拉出来,太公拉出来架到锅上,叫刘邦投降,你不投降我把你爹烹了。那刘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救父,他如果投降他前功尽弃,他不可能,所以刘邦就说了几句很有名的话,这几句话后来被很多人指责刘邦不孝,这几句话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观众熟悉这段历史都知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你爹烹了,我跟着一块儿喝汤。当然这个话说得不好,这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绝情绝义,毫无父子之情,人们说刘邦不孝顺父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但这件事刘邦无奈啊,他不能救父,他又不能够投降项羽,那他只有这样办。假如说这真是一个流氓语言的话,那也应当是项羽的流氓行动在前,刘邦的流氓语言在后,虽然绝情,虽然冷酷,但是绝情和冷酷也是一种无奈。
第四件事也是我们讲过的,叫“未央夸富”,就是萧何给刘邦建造了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未央宫,建成以后,刘邦在未央宫宴请诸侯王和所有的列侯大臣。宴请的时候刘邦十分得意,对着他爹讲了一番话,这番话非常有名,这番话是这样说的,“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端着酒给他爹敬酒,然后就说,当初你总觉得我不如我二哥能置产业,现在你看看,我的产业和我二哥的产业比一比,到底谁的家产多?然后大臣们都高喊万岁,哈哈大笑,这就是所谓的未央宫夸富这件事。这件事就涉及到了两种评价,一种评价认为刘邦这是夸富,是炫耀自己,另一种意见认为刘邦是嘲讽太公,那这里边到底是炫耀还是嘲讽呢?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这就有问题了,如果是炫耀可以理解,如果是嘲讽,这就有不敬的因素了。这件事情是个很重要的事情,理解的人不同,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听众们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个“无赖”可不是我们今天无赖的意思,今天我们的“无赖”就是赖皮的意思,流氓赖皮的意思,古人的无赖就是你不能创收,不能挣钱叫无赖。当初你觉得我不能挣钱,你觉得二哥能挣钱,现在你看看,是他挣得多是我挣得多?
画外音:
未央夸富这件事成了一个佐证,被后人拿来作为刘邦和父亲关系不好的有力证据,并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刘邦不尊重父亲,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王立群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未央宫夸富刘邦的本意究竟是炫耀还是对父亲的讽刺呢?
王立群:
我觉得这里边炫耀的成分是主要的,这几句话《史记》还有一处也记载了,不光是在传记中间记载了,就是《高祖本纪》中间记载了,而且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间也有一个记载,但是这个表中的记载和这个本纪的记载有一点不同,我把表的记载给大家读一读,他这样说的,“未央宫成,置酒前殿,太上皇辇上坐,帝奉玉上寿,曰,始常以臣不如仲力,今臣功孰与仲多,太上皇大笑,殿上称万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间记载这个事情比《高祖本纪》多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太上皇辇上坐,就是太上皇坐在一个豪华车里,辇是人拉的车,人拉车叫辇,就是坐在车上。而且这个话说完以后,这个表中间记了一句话是太上皇大笑,刘邦他爹还笑了,那至少说他爹不觉得他儿子的话是讽刺他,他要认为他儿子是讽刺他,他笑不出来了,除非他爹傻了,他儿子讽刺他他都听不出来在那笑。所以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应当是夸富,是炫耀,不是嘲讽。
第五件事营造新丰,这个记载不是《史记》的记载,是有一本书叫《西京杂记》,那么这个记载记载一个什么事呢?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把他爹接过来了,住在大宫殿里,房子比原来好得多,但是太上皇就是不高兴,天天闷闷不乐。刘邦就派人去打听,他老爸换了这么一个那可不是三居室四居室了,那不知道是几居室的宫殿,住了那么好的房子还不高兴,为什么?这老头就说话了,这就是他爹的真话了,不是像前面见刘邦表演的那一套了,这是他自己的话,他说我从小以来活到这么大,我和谁在一块儿玩儿呢?和一些屠贩少年,什么叫屠贩少年呢?就和一些卖肉的、卖菜的、卖饼的,和这些人在一块儿玩耍,玩什么呢?讲了八个字,叫“酤酒卖饼,鬭鸡蹴鞠”,说这老头平时最喜欢的是什么呢?打酒,卖酒,卖饼,然后是斗鸡,玩斗鸡,蹴鞠,蹴鞠就是踢球。你现在一搬到宫殿里来了,这些全没了,所以老头住得再好也不高兴。刘邦一听说那好办,按照他的老家丰邑的原貌划了一块地方,照着那个原貌造了一座新的城,这个新城的规模样式和他老家那个样式完全一样。不但完全一样,还把他老家的人全搬过来,这男女老少一搬过来,马上都认出来哪一间房子是我们家的房,说明两地一个在今天的江苏,一个在陕西,两地造的房子完全一样,搬来的人各自都认各自的家。更神奇的是,不但把人带过来了,原来在家里养的狗,养的鸡,养的鸭,养的羊都搬过来,连这些牲畜、家畜也都认得自己的家在哪儿,这就叫皇帝。这老头一看乐了,所以太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中间。那个地方叫丰邑,这个地方叫什么呢?后来改名叫新丰,你要这样看刘邦对他爹怎么样,应当说不错。
高帝十年七月,太上皇驾崩,太上皇死了以后葬在万年,万年是当时的县,就是今天的西安,西安现在扩大了,把万年包括进去了。到了八月刘邦下令,所有的诸侯王在自己的诸侯国的国都都要修建太上皇庙,而且刘邦在安葬他父亲太上皇的时候还下令,所有栎阳的死刑犯以下的,死刑犯不能赦免,死刑犯以下的罪犯一律免罪,因为为太上皇下葬。六件事大家看一看,应当说刘邦对他父亲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历史上人们不认这个账,很多人写文章批刘邦,说刘邦是尊母不尊父。最明显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张萱,张萱这个人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汉高祖尊母不尊父》,就批评刘邦尊母不尊父,什么理由呢?张萱讲了四条理由,第一说刘邦在山东定陶当皇帝的当天,他自己当了皇帝的当天,他还做了几件事,哪几件事呢?第一封吕后为皇后,封他的嫡子刘盈为皇太子,还尊他已故的母亲为昭灵夫人,这叫封皇后,封太子,不封太公,连他已经死去的母亲都封了,没他爹的事。人家说他尊母不尊父这是一个例子,你看母亲封了,而且母亲已经故去了封昭灵夫人,父亲还活着不封。第二件事,高帝六年封兄弟,封儿子,不封太公,这个我们讲过了,上集讲过了确有其事。第三未央宫夸富,让他的老爸很没面子,虽然是炫耀,但是这个炫耀当着那么多诸侯王和大臣的面,这种炫耀至少让人家对他爹有一个看法,说他爹眼拙,看不出来哪个儿子将来能置产业,光喜欢老二,你看老二能置多少?我能挣多少?这三条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个张萱还列了个第四条,这第四条没有道理了,说太上皇本来是封那个已经死去的人的,你现在拿来封活人,这叫大不敬,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但前三条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在历史上人们是有争议的,我们也很奇怪的就是,刘邦为什么在自己即位的时候封了皇后封了太子,封了已故的母亲,不封他父亲;汉六年封了儿子,封了兄弟,封了侄子,不封他父亲,一直等到那个太公家令导演了那一出戏以后他才封,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给父亲上了一个“太上皇”的尊号,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这个尊号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太上皇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从这之后历史上又出现过很多的太上皇,但是这些太上皇大都和刘邦父亲这个太上皇情况不同,那么同样是太上皇,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中国历史上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太上皇呢?
王立群:
大体上有六种情况,第一种是为了身后,提前退位,比如说在五胡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后凉太祖叫吕光,吕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就是他做皇帝的时候得了病,他的嫡子要继位,但是他那个嫡子是个性格非常弱的人,掌控不了局势。他的庶长子和他的次子老二都很厉害,既有能力又有野心,但是他又不能立他们,立他们就坏了规矩了,还要传位给自己的嫡子。他怎么办呢?他提前退位,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他来辅佐。临死之前,他特意把他的庶长子,他的嫡子,还有他的次子叫到一块儿,三兄弟叫到一块儿,他交代了一番话,他说我死以后,你们两个如果能辅佐已经当皇帝的这个儿子,整个天下就会太平,如果你们兄弟相残咱们家就完了,他这两个儿子都表示不敢背叛。结果吕光一死,他的庶长子和他嫡子起来造反,把这个他立的嫡子给逼死了,然后庶长子继位。停了不久,他的庶长子的堂兄,就是吕光的弟弟的儿子,堂兄弟又起来把他的庶长子给杀了,结果整个大乱了,最后这国家就灭了,这是一种,为了身后提前退位的。
第二种太上皇呢,属于年老有病,无法履政,就是年纪大了,没有办法行使权力了。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即位以后,即位的时候他就有病,所以唐顺宗即位的第二年就立了广陵王作为太子,后来又传位给广陵王,广陵王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唐宪宗即位以后,就尊唐顺宗为太上皇。最后唐顺宗死得很早,46岁就死了,那就是当皇帝的时候就有病,没有办法只好传位给别人了,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情况形势所迫,不得不交权,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李渊,这个事情大家非常熟悉,李渊是武德元年代隋做了皇帝,只做了九年,到了武德九年六月份,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还有李元吉,最后逼得他父亲在九月传位给他,这个就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把皇位给交出去,然后自己做太上皇。
第四种情况,是他人擅立,只能默认,很有名的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因为安史之乱跑到四川去避难,在马嵬结果死了杨贵妃,紧跟着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来了,其实李亨也想脱离唐玄宗,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留下来,在大臣们的拥立之下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一继位后,尊他父亲为太上皇,唐玄宗这个太上皇也是未经他允许,他儿子就当了皇帝了,你说他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
第五种情况太上皇是,退居二线,掌握实权,这个例子中间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据说他曾经发过一个誓,因为在他前面康熙在位61年,所以他说不敢破祖上的规矩,我假如能够做60年皇上我就传位。果然乾隆挺能活,活到85岁的时候已经在位60年了,他就宣布退下来做太上皇,然后立了嘉庆。但是嘉庆立了以后,权力还在他手里边,他叫训政,一直到嘉庆四年他才死,实际上他那个太上皇是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刘邦搞了个太上皇制度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情况非常复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这么复杂呢?我把它分了六种,其中第六种没有详细讲,就是淡薄政务,诚心内禅,不愿意管事了。真心愿意把皇位交出去的很少,绝大多数是迫不得已,要么是有病,要么是别人擅立了没有办法。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皇权太诱惑人了,所以你看乾隆当了太上皇还攥着实权,一直攥到死。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没有愿意享清福的,所有的皇帝都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诱惑。这一集我们讲了太上皇,实际上就是讲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上一集我们讲刘姓封王,讲的是刘邦和他的兄弟、儿子、侄子的关系,所以这两集涉及到刘姓皇族内部的许多关系。总而言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采取了很多稳定政局的办法,保持稳定也是大局啊,你看他封29个列侯,他封了四个同姓王,他又封太上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调整关系,稳定政局。那大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刘邦做了这么多事,政局稳定了吗?天下安定了吗?不好讲,怎么不好讲呢?请看下集《白登之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