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尽管天宝年间看起来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盛世繁华,让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首先,唐玄宗本人对政务没那么热心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倦于万机”。我们说过,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分不开的。开元初年,唐玄宗为了选一个好宰相,常常是夜不能寐,任用苏頲和张嘉贞的决定不都是在半夜做出的吗?可是,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再也没有那么勤政了。天宝三载(七四四年),他曾经对高力士讲:“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别看高力士是个宦官,他还是比较有政治眼光的,并不想怂恿天子荒疏政事。听了玄宗的论调,他马上说:“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覆议之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天子出巡可是自古以来的规矩,非如此不足以了解民情。所以,陛下绝不能不出长安。另外,天下的权柄,可不能交给别人。一旦交给别人,就会养成别人的权威,到那个时候,陛下想收回来都困难了。按说,高力士说的可都是好话,按照玄宗从前的做法,都应该痛痛快快地接受,甚至当成至理名言贴在御座旁边才是。可是,这一次,唐玄宗不但没有听进去,反而非常地不痛快,脸色当即就变了。高力士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一看主子的脸色变了,赶紧跪下来磕头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玄宗一看高力士吓成这样,赶紧安慰他,还赐他一杯酒。可是,虽然也喝了酒、也喊了万岁,高力士还是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从此再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议论政事了。开元初年的时候,宋璟曾经送给唐玄宗一幅画,画的是《无逸图》,取的是《尚书》里的故事,提醒皇帝随时勤政、不要懈怠,这幅画玄宗在内殿一挂就是二十多年,但是,就在开元末年,玄宗忽然说这幅画旧了,得换一换。于是,他换了一幅山水图。其实,我们一看就明白,不是画旧了,而是唐玄宗的心态变了。
不过,唐玄宗本来也不是那种事必躬亲型的皇帝,他喜欢选一个好宰相,然后委任责成。只要宰相好,政治局面也不会太坏。可是,天宝年间的第二个问题恰恰是宰相也失去政治理想,只知道顾权保位。当年,唐玄宗任命姚崇当宰相的时候,姚崇说了,请您先答应我十个要求,答应了我就做,不答应我就不做。姚崇为什么那么硬气呢?因为他有政治理想,当宰相,就是要为国家谋发展、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宰相这个位子不要也罢。可以说,对于姚崇而言,那是社稷为重、官位为轻。可是,天宝年间的宰相李林甫的想法跟姚崇可不一样。对于李林甫来说,只要能保住宰相的位子,做什么都可以。那他是怎么样保住位子的呢?首先当然是讨好唐玄宗。李林甫花重金把皇帝身边的宦官、妃子都买通,这些人整天负责向他传递情报。所以唐玄宗有什么想法,李林甫总能预先知道。每次一上朝,玄宗还没开口,李林甫就抢先把玄宗要说的话说出来了,玄宗十分高兴,心想,从来没有哪个宰相能跟我这么保持高度一致,莫非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要保住位子,光靠巴结皇帝也不行,李林甫还得防备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谁有可能乱说话呢?李林甫觉得,谏官最有可能了,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呀!怎么才能封住谏官的嘴呢?就在当上中书令之后不久,李林甫专门给谏官训话了。他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勿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意思就是威胁这些谏官,告诉他们要像仪仗队里的马一样,做做摆设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说话,否则,他就有本事把他们赶出朝廷。谏官一看,宰相都说这样的狠话了,谁还敢在皇帝面前轻易说话呢?皇帝已经不勤政,宰相再一味地巴结皇帝、排斥不同意见,这政治不就混乱了吗?那么这时候,除了政治问题外,还有没有其他问题直接导致了天宝时期的衰落呢?
第三,开元后期直到天宝年间,不光是政治出问题,社会也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上层人物奢侈腐化,社会差距拉大了。开元初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崇尚艰苦奋斗。开元二年(七一四年),唐玄宗为了表明自己不追求奢侈享乐,把后宫的金银器都熔化成金银块放进国库,珠玉锦绣更惨,都被堆到殿庭前,放火烧了,场面简直跟“虎门销烟”一样。在皇帝的感召下,上层人物也纷纷做出节俭的表示,最极端的是宰相卢怀慎,死了之后都没钱买棺材下葬,还要靠老仆人自卖自身才买了一口棺材。可是,到了开元后期,乃至天宝年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上层人物奢侈腐化蔚然成风。当时管财政的大臣们为了讨玄宗高兴,专门给他在国库之外设了两个内库,一个叫琼林,一个叫大盈,还跟玄宗说凡是放在这两个仓库里的都是额外收入,随便花。唐玄宗有了自己的私人仓库,那就阔绰了,赏赐起人来就大方得没边了。
唐玄宗不是以友爱着称吗?虽然不许兄弟从政,但在经济上从不小气。所以,玄宗的兄弟都特别奢侈。举个例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因为当年把太子之位让给玄宗,身份敏感,从来不乱说话,玄宗对他非常满意,经常从宫里给他送去美酒佳肴。李宪一一记录下来,每年都有好几百次,差不多天天都有。吃喝方面精致一点还算不了什么,李宪玩得也特别精致。他喜欢花,后花园里种满奇花异草,就怕鸟雀落在花上,把花糟蹋了。怎么办呢?李宪想了个主意,在花园的上空拉上红丝线,密密麻麻跟蜘蛛网似的,丝线上面再挂上金铃铛,小鸟稍微一碰丝线,金铃铛便叮当乱响,鸟不就被吓飞了吗?当年宫里的金银器都贡献给国库,现在金铃都挂在花园里,可想而知,差别有多大。兄弟如此,女儿也不能落后。开元初年的时候,唐玄宗说了,公主们于国无功,不能太奢侈,所以,只给每个公主五百户的实封,公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连车马都备不齐。但是,到了开元后期可不一样了,公主的实封涨到一千户,平时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日子轻松宽裕后,公主们就开始攀比了。攀比什么呢?既然她们的一切都是父亲给的,那就攀比孝心吧!玄宗不是每天从宫里给宁王送饭吗?她们就从家里给玄宗送饭。当然,给皇帝送饭不能叫送饭,得叫进食。具体进的是什么没留下菜谱,不过根据司马光的说法,每一盘就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真是穷奢极欲。公主送吃的,玄宗也不能不理会,还得派人迎接。这一来一往,场面可就大了。有一次,一个中书舍人下班正赶上了。只见好几百个小宦官拿着棍子在前面开路,路人躲避得稍稍慢了一点,棍子马上就打在身上。这个中书舍人平时运动量也不够,笨手笨脚的,没少挨棍子。有道是上行下效,皇室这么奢侈,民间的富人看着也眼热了,开始斗富。当时长安城有著名的四大富人,其中有一个叫王元宝。光听这名字就像个有钱人。有钱没处花,怎么办呢?宁王不是在花园的上空挂金铃铛吗?王元宝就在花园的地上砸铜钱。他家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是用铜钱夯实铺成的。据说是为了下雨的时候鞋上不沾泥。其实还不是钱多了烧的。
可是,社会财富的总量在一定阶段是恒定的,有人多拿多用,就得有人少拿少用。虽然整个社会都在发展,但是,上层社会穷奢极欲,还是反衬得老百姓比较可怜。大诗人杜甫的诗不是号称诗史吗?他写的诗最贴近社会现实了。杜甫有两首诗非常经典,一首是讲开元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一派多么和谐的景象。另一首则是讲天宝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达官贵人家里终日飘出酒肉的香气,而路边的穷人却无衣无食,冻饿而死了。虽然“路有冻死骨”夸张了一点,但是,古人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强烈的反差,谁不愤慨呢?
正因为有这么多问题,所以,中唐的诗人,也是政治家的元稹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天宝之际……气盛而微。”所谓气盛而微,是说社会还在向前发展,但是,精气神已经衰落下来了。那么,这样一个繁华与腐朽并存的时代,还会发生哪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