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个高危职业,不仅是改朝换代时期要充当殉葬品,就是在一个王朝内部,两代皇帝交替之际,也往往充满血腥阴谋,留下了很多谜团。而在所有事关皇帝的谜团中,隋文帝之死也算是最扑朔迷离的案例之一,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如前所述,独孤皇后死后,隋朝出现了一股同情废太子杨勇的势力,这让新太子杨广很是紧张。为此,他还请求术士萧吉在替独孤皇后选择墓地的时候留心一下风水,让父亲隋文帝也早点死去,自己好早日接班。当时,术士还向他保证,四年之内隋文帝必死。那么,术士的话有没有实现?
实现了,而且提前实现了。就在两年之后的仁寿四年(604)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享年六十四(虚)岁。隋文帝的死亡时间并没有任何争议,问题是,他的死亡原因和过程,在史书上就有不同的记载。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毒死的,有说是被勒死的,还有说是用木棒打死的,林林总总,有四五种之多,但是,把各种死法稍微总结一下,其实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说法。第一种,隋文帝是正常死亡的;第二种,隋文帝是非正常死亡的。
先看第一种。正常死亡。这个说法主要依据是《隋书》,《资治通鉴》也引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帝将避暑于仁寿宫,术士章仇太翼固谏;不听,太翼曰:‘是行恐銮舆不返!’帝大怒,系之长安狱,期还而斩之。甲子,幸仁寿宫……夏,四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申,赦天下。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在六月隋文帝准备巡幸仁寿宫之前,术士章仇太翼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警告他,此次出行不吉利,出去恐怕就回不来了。隋文帝不信,照样巡幸仁寿宫,而且把章仇太翼关了起来,还告诉他,等我从仁寿宫回来再杀你。没想到,刚到仁寿宫,隋文帝果然生病了,而且病情逐日加重。
到了七月十日,隋文帝已经不行了,所以召见文武百官,和他们握手诀别,君臣唏嘘流涕,非常伤感。面对此情此景,隋文帝想起了还关在监狱里的章仇太翼,叮嘱太子杨广把他放了,算是自己认输。又过了三天,隋文帝最终病死在大宝殿。
另外,根据《隋书·何稠传》的记载,差不多就是在诀别大臣之后,隋文帝又单独召见了曾经修筑独孤皇后陵的工程建筑专家何稠,说:“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既然独孤皇后的陵寝是你修的,现在我把我的身后事也交托给你了,我怎么也忘不了皇后,希望你造这个陵寝,能够让我们两个死后,在地下世界里还魂相通。
然后又召见太子杨广,搂着他的脖子说:“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何稠是一个很用心的人,我已经把我的身后事交托给他了,等我死后,你跟他商量着办就可以了。
按照这样的记载,隋文帝之死过程清晰,场面温馨,尤其是最后先诀别大臣,再安排陵寝,最后又搂住太子的脖子交代后事,简直就是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的完美体现,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问题是,这种完美的正常死亡场面只是一种记载,还有另一种记载,就比这惊悚多了。说隋文帝并不是自然死亡的,死亡过程也没有这么温馨,事实上,他的死,跟亲生儿子杨广大有瓜葛,很可能就是被杨广害死的。
这是怎么回事?还是引《资治通鉴》的说法:“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这一段文字讲了隋文帝死亡当天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密信误传事件。当时,隋文帝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三个主要大臣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及黄门侍郎元岩都入宫侍疾,太子杨广也住进大宝殿,以备不测。
要知道,隋文帝此时身处仁寿宫。这算是死在首都以外,在古代是很危险的事情,为了避免发生不测,太子杨广考虑到应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以免皇帝死后措手不及,就写了一封密信给杨素,跟他商量一旦皇帝驾崩,应该怎么控制局面,稳住朝廷。
杨素也回了一封密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情都逐条开列出来,让宫女交给太子。但是,也不知道是杨素没交代清楚,还是宫女糊涂,这封信居然被送到了隋文帝那里。隋文帝一看,自己还没死,儿子和宰相就已经商量起自己死后的事情来了,而且估计言辞极为直白,所以心里很不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密信误传事件。
第二件,陈夫人被调戏事件。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最宠爱陈叔宝的妹妹,宣华夫人陈氏。陈夫人这时候当然也在宫里伺候。这一天早晨,陈夫人出去更衣,忽然衣冠不整、惊慌失措地跑回来了。隋文帝赶紧询问怎么回事,结果陈夫人含泪说了一句:“太子无礼!”
隋文帝刚刚看过那封不慎送到他这里来的密信,本来就在气头上,现在一听说太子无礼,简直如同五雷轰顶,爸爸还没有死,儿子不仅急不可耐地想要抢班夺权,还要对爸爸的妃子非礼,这岂不是衣冠禽兽?所以气得直拍床板,说道,这个畜生,我怎么能把国家托付给他?这都是独孤皇后误了我啊!
可是,光拍床板没有用,隋文帝痛定思痛,把两个心腹,也就是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叫了过来,对他们说,赶快去叫我儿子。这两个人不明就里,一时没反应过来,就问,是叫太子吗?隋文帝愤愤然地吼道:不是太子,是杨勇!两个人一听,恍然大悟,这是隋文帝要改立太子啊,赶紧到外面草拟敕书。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敕书起草好了,前太子杨勇重新回到隋文帝身边,那么,隋文帝很可能再行废立之举,隋朝的政局也就要出现重大翻盘了。
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成功?没有,因为有杨素在。当时隋文帝身边有三个大臣,除了柳述和元岩之外,还有宰相杨素。虽然隋文帝刚刚看了杨素给太子的密信,已经把他视为太子党羽,根本没有叫他参与敕书的起草,但是,隋文帝这么一顿大喊大叫,杨素早已知情。
杨素可是废黜前太子杨勇的干将,如果杨勇翻天,这对他来讲可是事关生死的大事。事不宜迟,杨素赶紧传话给太子杨广,说,隋文帝的心意有变,柳述等人正在起草诏书,打算废弃杨广,重立杨勇,请太子快拿主意!
太子杨广知道这件事后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完全可以想象,他肯定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个敕书出来的话,他十几年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不仅当不成皇帝,而且恐怕性命难保。
事已至此,杨广只能是先下手为强了。他略一思索,马上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第一,矫诏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他们关进了大理狱。这样,正在起草中的敕书自然夭折。
第二,紧急调动东宫军队进驻仁寿宫,包围仁寿宫。
第三,命令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不许任何人出入。
第四,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皇帝寝殿,控制隋文帝。
第五,将侍奉皇帝的所有宫女和宦官等闲杂人员全部逐出,关在别殿。
有了这五项措施,隋文帝就等于被太子杨广给囚禁起来了,而且和外界切断了全部联系。就在这天晚上,隋文帝与世长辞。
因为有这些变故,所以人们当然不免要猜测一下,隋文帝是正常死亡吗?那么《资治通鉴》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判断的?
虽然司马光是第一流的史学家,但在这个问题上也觉得难以说清,所以只写了一句话:“故中外颇有异论。”也就是说,大家都议论纷纷。这是一个描述句,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论。
而在《资治通鉴》之外,有两条史料却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结论。
一条是唐初赵毅的《大业略记》,赵毅说:“帝(杨广)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杨广让杨素和张衡两个人给隋文帝喂了毒药,这个毒药投下去之后,隋文帝就暴毙了。也就是说,杨坚是被杨素和张衡毒死的。
另一条史料是唐中期马总的《通历》:“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说隋文帝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被张衡打死的,而且死得非常惨烈,鲜血溅满了屏风,高呼救命的声音连外面都听得到。
虽然在具体的死法上有分歧,但无论如何,依照这两条记载,隋文帝之死都是杨广集团人为操控的结果,也就是说,隋文帝是被自己的儿子杨广谋杀的。
隋文帝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谋杀,关系到对隋文帝晚年宫廷斗争的判断,也关系到杨广,也就是隋炀帝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既然如此,这两种记载哪一个更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