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隋突斗争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它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突厥问题,巩固了隋朝在东亚的地位。
启民可汗完全是隋朝扶植起来的可汗,这样的突厥帝国,和隋朝的关系相当友好。《隋书·突厥传》记载:大业三年(607)四月,炀帝幸榆林,启民上表曰:“已前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存在之日,怜臣,赐臣安义公主,种种无少短。臣种末为圣人先帝怜养,臣兄弟妒恶,相共杀臣,臣当时无处去,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实忆圣人先帝言语,投命去来。圣人先帝见臣,大怜臣,死命养活,胜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其突厥百姓,死者以外,还聚作百姓也。”大意是说,先前圣人先帝,也就是隋文帝活着的时候,一向爱怜我,把安义公主赐给我,还给我好多好处,让我的老百姓都活得很快乐。结果引起了我兄弟的妒忌,他们一块儿来想要灭掉我。我无处可去,向上看只看见天,向下看只看见地。就在这走投无路的时刻,我想起圣人可汗来了,决定投奔他。他见到我之后,不仅不蔑视我,反倒更加可怜我,死命地养活我,对我比以前还好,不仅让我坐大可汗的位置,而且把我那些百姓都重新收拢回来,做我的子民。这也是我没齿不忘的恩德啊!
显然,即便是在隋文帝死后,启民可汗也念念不忘隋文帝在他“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时刻的活命之恩和让他重登大位,统帅突厥的再造之情,这种心灵的征服当然比军事的征服更可靠,更长久。正是有了这种军事和政治并行的举措,隋朝才真正巩固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其次,它树立了一个农耕时代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典范。
在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北方民族处于攻势,中原民族处于守势,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问题是,怎样在这种不可改变的事实面前争取主动?
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说过:“中国始终用其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政策,是为妨碍突厥建设一持久帝国之要因。设无此种反间政策,突厥之国势不难推想得之。”
确实,智取为主,力取为辅,离强合弱,远交近攻是隋朝最终赢得战争的关键。不盲目迷信武力,而是重视智力比拼,重视结交盟友,这正是农耕民族的优势所在。隋文帝能够扬长避短,这就是他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军事智慧,所以才能屡战屡胜。
再者,对突厥战争又一次成就了杨广的名声。
虽然杨广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是他作为总指挥参加了对突厥的最后一击,所以,北破突厥之功也就加在了他的头上。
在此之前,杨广已经有了两平江南的美名,这让他在隋文帝的所有皇子之中相当突出。而且,虽然此刻杨广还没有什么具体作为,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出征,他和很多重量级大臣,比如说能文能武的杨素有了合作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杨广和整个隋朝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解决了军事问题的隋朝,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