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宣帝行为荒唐,又没什么政治经验,而杨坚老成持重,政治经验丰富。既然如此,那杨坚就应该好好地辅佐自己的女婿,而宣帝也应该信任自己的岳父,让他放手工作了吧?完全不是这样。
杨坚在北周武帝时代就整天找人算命看相,早有不臣之心。现在自己位高权重,女婿又年轻荒唐,不免产生了非分之想。而宣帝虽然荒唐暴虐,但是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对于权力一向抓得很紧,眼看岳父声望日隆,当然会产生警惕心。翁婿两人都盯上了权力,自然就会产生矛盾。
有了矛盾,杨坚和北周宣帝的斗法也就开始了。怎么斗?有两件事比较重要。
第一件是收买人心案。第二件则是皇后赐死案。
先看第一件事。什么叫收买人心?这其实和当时的法律制度有关系。当年,北周武帝在位的时候,讲究乱世用重典,法律制度比较严苛。北周宣帝即位之后,有意减轻刑罚,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好事没办好。
北周宣帝还没有想清楚新法律到底要怎么制定,怎么推行,就盲目地把原来的法律废了。根据旧法抓进去的许多犯人也都从监狱里放了出来,算是新皇帝的恩典。可是,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一出来就到社会上为非作歹,真让宣帝觉得打脸。
宣帝大为恼火,头脑一热,马上又颁布了一个新的法律,叫作《刑经圣制》,比原来北周武帝时代的法律还要严酷。矫枉过正之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杨坚看到这种情况,就向宣帝上书进谏说:“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法律太多了,这可不是好事,希望宣帝要施行仁政。宣帝哪里是听劝的人,马上驳回了。可是,朝廷里这一正一反两种意见传出来后,坊间可就议论纷纷了,都说皇帝拒绝纳谏,而宰相杨坚是个难得的好人。这样的议论传到宣帝耳朵里,宣帝不免产生疑虑:杨坚这么做,是不是有意收买人心?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有了这样的疑虑,宣帝对杨坚的防范就加强了。
在这种情况下,又发生了第二个事件,就是所谓的皇后赐死案。
前面提到过,北周宣帝一连封了五个皇后,除了杨坚的女儿是正宫皇后外,还有其他四个由宠妃提拔成的皇后。要知道,后宫本来就是是非场,一个皇后尚且不消停,何况是五个皇后并立。按照想象,肯定争宠争得一塌糊涂了,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其他四个皇后确实经常争宠,但是,只有杨坚的女儿,也就是宣帝的原配皇后杨丽华不争。不仅不争不抢,而且还主动团结其他四个皇后,让这个乱糟糟的后宫维持基本的秩序。
这样一来,整个后宫都对杨皇后印象非常好,愿意唯她马首是瞻。在这种情况下,宣帝是不是很应该感谢她?如果是一般的皇帝,遇到如此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好皇后,当然要念佛了。可宣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既多疑又暴虐。一看到杨丽华如此得人心,马上把她的表现和杨坚上谏联系起来了。心想,你爸爸在外面收买人心,你在宫里收买人心,你们是要联手篡我的权啊!想到这里,宣帝真是无名火起,对着杨皇后破口大骂道,你不要装贤惠收买人心,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
本来,这是皇帝暴怒之下的言语,并不一定当真。如果杨丽华服软,在宣帝面前跪地求饶,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可能宣帝也就罢了。可是没想到,杨丽华不是这样的性格。她本来就是北周宣帝的正宫皇后,对自己的身份颇当回事,总想着跟宣帝平起平坐,又是贵族之女,从小也是骄傲惯了的,又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她怎么可能轻易向别人低头?听了宣帝这句狠话之后,杨丽华镇定自若,就是不认错。
这一下可把宣帝气坏了,这岂不是故意藐视他的权威!宣帝暴跳如雷,当场让她自杀谢罪。赐皇后自杀,这可是件大事,如果真这么执行,遭殃的可不仅是杨丽华,整个杨坚家族都得受牵连啊。
幸好在宣帝和杨丽华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早有宫女去给杨坚报信了。杨坚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让妻子独孤氏飞奔到宫里,向女婿求情。可怜独孤氏一个堂堂柱国夫人,又有岳母之尊,居然忍气吞声,对着自己的女婿叩头求饶,直到头上鲜血淋漓,这才让宣帝消了气,把女儿救了下来。
不过,宣帝虽然暂时饶了杨丽华,对杨家的疑虑可并没有打消。在他看来,杨丽华这么强硬,无非是倚仗杨坚的权势,杨坚不消灭,始终解不了他的心头之恨。所以,这件事没过几天,宇文赟又传令召见杨坚。而且,他还吩咐左右佩刀武士,一旦看到普六茹坚脸上变色,就当场砍死他!
杨坚是什么人?那可是政坛老手了,早就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这次宣帝召他,他也知道来者不善,但是,表面上还是神色自若、言语从容,根本没有给佩刀武士动刀子的机会。宣帝想找碴也找不到,只好又把他放走了。
虽然这次侥幸逃脱,但是,杨坚走出宫后,可真是害怕了。他知道,以宣帝的性格,既然对他如此不放心,杀他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有道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杨坚觉得,与其在北周宣帝眼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不如先到外面避避风头再说。可是,他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找什么理由才能脱身?杨坚思来想去,决定去求郑译。
郑译是宣帝的宠臣,同时也是杨坚读太学时候的老同学,跟杨坚关系一直不错。杨坚把郑译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悄悄对他说,你也知道,我从不贪恋权位,老早就想到地方去享清福了,你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希望你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帮我美言几句。
郑译怎么回复他呢?要知道,郑译是个佞人,也是个聪明人。他固然追随北周宣帝,但是,眼看着宣帝凶狠残暴,大失人心,又整天喝酒纵欲,他也怕宣帝长不了。而杨坚在朝廷很有势力,没准儿哪天就修成正果了,他何不结个善缘,也给自己留条后路?出于这样的心态,郑译慨然允诺。他说:“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以杨公您的道德威望,真是天下归心了,待您得志,我还得指望您罩着我,我怎么可能不替您办事?您放心,我会尽力办的!
可是,答应归答应,怎么才能让杨坚走,又不引起北周宣帝的疑虑?郑译开始动脑筋了。他知道,宣帝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自己在政治上没业绩。宣帝从小一直被爸爸北周武帝打压,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当了皇帝以后,总想证明自己比爸爸强。
可是,当年北周武帝平齐,这可是个大功绩,不容易超越。现在,宣帝要想比爸爸强,那就只剩下平定江南了。因为有这样的竞争之心,宣帝虽然荒唐暴虐,但对于开疆拓土一直很有热情。所以,受到杨坚委托后,郑译就从这个角度去游说宣帝了。
有一天,正好北周宣帝又跟郑译说起平陈之事,打算派他带兵进攻南陈。郑译赶紧说:“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随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如果要平定江东,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统帅,难以镇抚,请命令随公普六茹坚随军前往,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
宣帝一听,立刻觉得这主意不错。他看杨坚不顺眼已经有一阵子了,杀了他,又没理由;留着他,又怕他作乱。不如索性让他到外边去,利用他的军事才能为自己打仗。如果打好了,光荣自然还得归皇帝的英明领导;如果打不好,正好借机把他杀掉,怎么都不吃亏。
就这样,大象二年(580)五月四日,北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发兵南征。接到这个任命,杨坚终于松了一口气,好歹可以活着离开这是非之地了。可是,真到整装出发的时候,杨坚又觉得郁闷了。
一年以前,他刚刚从地方回到中央,那时候,还以为从此飞黄腾达了,没想到又被打回了原形。政治斗争风云变幻,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北周宣帝也不放心。
杨坚不是整天找人给自己看相吗?看来看去,自己也有点无师自通了,他总觉得,北周宣帝长着一副短命相。有一次,他还跟自己的心腹说:“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天元皇帝其实没积下什么功德,看他的面色身形,也不是个能活得久的。他施加的法令繁重而又苛刻,沉溺放纵于淫声与女色,我看他就快要死了。
无论是从北周宣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是从所谓的面相上看,杨坚都觉得他活不长。这就让杨坚不放心了。不放心什么?不是担心他死,而是担心他死的时候,自己正好不在场。要知道,如果宣帝死了,肯定政局又要有大变化,如果自己远在地方,鞭长莫及,怎么办?想到这里,杨坚心里又非常纠结,不走不安全,走又舍不得。
那么,杨坚到底走没走?北周的政局,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