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夏天,当全国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进入全面内乱时,在北京已有一批“文革”初期的“运动领袖”和政治力量退出运动舞台。
在北京各中学“四三派”、“四四派”登上政治斗争舞台的同时,老红卫兵已开始脱离政治斗争。除一部分人结伙进行文艺演出,大部分开始“逍遥”。作为被当时批判的“逍遥派”、“颓废派”,这些人聚在一起游山玩水、聚餐、交流书籍、传唱外国歌曲,学写新旧体诗等,这就是后来文艺沙龙的雏形。
李坚持“文革”初在国防科委工作,因为参加“三军冲派”被抓到监狱关了一阵子,被释放后即被下放到一个半导体元件厂,这是个小厂。李坚持的气质和举止在当时给人一种“职业革命家”的印象。
李坚持又和同厂的陈小冬、范思学、周文林形成一个四五个人的小圈子。这其中,还有范思学的妹妹范婷,有一段时间她把东北知青的一些诗带给大家看(当时她在东北下乡)。其中一首写嫩江平原风雪的诗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李坚持也带来一些手抄本的小说、诗歌。后来,雷明、陈乐平等人也出入于这个圈子。
当时,在这个圈子里相互传看“文化大革命”前“内部读物”(供高干阅读),一般为灰皮,又叫“灰皮书”,政治、哲学、文学都有。有《第四十一》、《一寸土》(苏联小说,巴克兰诺夫)、《跟着太阳走的人》、《高空》、《雁南飞》(以上为苏联电影剧本),还有一些政治书籍如《铁托传》、《斯大林传》(托洛茨基撰写)、《新阶级》(南斯拉夫,德尔拉斯)。其中《新阶级》一书在北京各个沙龙中影响甚大。
在此之后,北京内部书店出售内部读物,高干持特殊证件方能进入购买。内部读物也开始在圈子中流传:布隆恰夫的《经理的故事》、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和《白轮船》、《落角》、《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
1970年绝大多数的朋友都在插队、兵团或是当兵,整个北京显得空荡荡的,只有少数几个圈子在秘密活动。此后加入的还有一个刘森。他50年毕业于徐悲鸿学院,坐过牢,放出后没有工作,自己在香山附近用泥烧制一些佛头给农民,换一些钱过活。他个性放荡不羁,富于感情,当同朋友们谈论起他所喜爱的欧·亨利的小说,就会激动得身体发抖。此人还在民间学了些相面、手相、奇门遁甲之术,颇有心得。有时,刘森来会朋友,有时,朋友去拜访他。他住在香山脚下的一个村里,一间简陋的土房,一副老农的样子。
当时,大家出于对“文化大革命”强烈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与法制表示关切,大家开始探讨,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搞,中国未来的命运如何?这是“地下文艺沙龙”向理论研究迁移的开端,最终导致了后来政治镇压的结局。
1975年9月,江青集团在对李坚持等人进行长期监视、监听、外调后,将多人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