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古人来说,征服南宋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与欧亚草原大相径庭。早在钓鱼城下,他们就领教过南方气候和瘟疫的杀伤力,有着众多湖泊和丘陵的复杂地形也不利于骑兵的纵横驰骋。相反,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技术也太多,比如水战和攻城,以及如何对付寄生虫和蚊子,还有湿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忽必烈最早的选择,是希望像当年契丹人那样跟南宋签订类似于“澶渊之盟”的协议。他在跟阿里不哥内战时曾经派出使者,表示只要南宋承认自己是天子,就能换取实质上的自治,并借助相互的贸易获得繁荣。可惜这些想法被证明是一厢情愿,忽必烈的橄榄枝停在了空中。
那就只好开战。
开战有利害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尽管南宋朝廷长期偏安一隅,也有不少人安于现状,但收复中原重归一统仍然是政治正确和道德高尚,念念不忘“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并不是个别人。那么谁能肯定,南宋就一定不会用武力将蒙古帝国的中华部分夺回去呢?这可是忽必烈难以接受的。
何况南宋还是一只肥羊。肥沃的土地可以提供大量谷物和其他农副产品,繁荣的贸易则无异于摇钱树。从长期接触的穆斯林商人那里,蒙古人已经知道了做生意的好处,也知道南宋建立的海外贸易圈有什么意义。既有潜在危险,又有利益驱动,那刀子也就非拔出不可了。
问题只在从哪里下手。
一个名叫刘整的汉族人帮了大忙。此人原本是南宋重要将领,镇守过荆楚也镇守过四川,由于在官场受到排挤险遭杀害,被逼降元。忽必烈闻讯大喜过望,立即派兵接应并降诏嘉奖,对南宋防御系统了如指掌的刘整也知无不言。
他给出的方案是先拿下襄樊。
襄樊就是襄阳和樊城。这是两座在汉水中游隔江而建的连体城市,也是通往长江中游盆地的最后要塞。南宋在那里修建了几乎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当年铁木哥的孙子塔察儿就曾经在襄樊碰了钉子。因此刘整的方案提出后,便遭到众多蒙古官员和将领的反对,认为结果一定是劳而无功。
忽必烈却拍案叫好。他很清楚,南下伐宋无非三条路线三个突破口:破蜀入江、占领荆楚和直捣江淮。但是蒙哥的失败已经证明先取川东并非良策,长江下游水乡之地也不是最好的战场。相反,如果拿下襄樊,就可以顺汉水而下攻陷鄂州。鄂州亡,江淮也不存;临安降,重庆又算什么?
那好,就这么干!
于是,忽必烈调兵遣将,任命阿术为蒙古都元帅,刘整为汉军都元帅,率领大军奔赴襄樊前线。阿术是名将速不台的孙子、兀良合台的儿子,也是一员悍将。在进行了试探性的火力侦察之后,阿术同意刘整“急攻缓取”的谋略,决定在襄樊战场打持久战。他们围绕襄阳和樊城修建了方圆百里的巨大环城,忽必烈也源源不断地抽调兵力前来增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襄樊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
南宋当局万万没有想到蒙古人会一反常规,采取这样与过去风格迥异的战术,急忙竭尽全力进行增援。可惜蒙古军围得实在太紧,只有少数运输部队完成了任务,其他则被堵截歼灭在外,以至于宋人倾全国之财而不能救一州。
襄樊终于变成孤岛。
蒙古人却如虎添翼。应忽必烈的要求,远在中东的伊利汗国送来了两位穆斯林工程师。他们架起了能够远距离发射石头的投石机,对樊城进行密集轰炸。据说,这种机器启动之时声音惊天动地,所有被击中的东西都立即粉碎。蒙古军则在城破之后蜂拥而入,守将以身殉国,樊城沦陷。
重力式投石机
蒙古军队在征服中网罗了各个国家的能工巧匠,分配到军营中制造兵甲器械。这些工匠对蒙古的投石机结构做出了极大的改进。更先进和高效的重力式投石机替代了以往的人力和畜力投石机。
现在轮到襄阳。
襄阳守将是刘整的仇人吕文焕,因此刘整极力主张按照拒降惯例将襄阳夷平。忽必烈却没有听他的,而是改派畏兀儿人阿里海牙担任前线总指挥。阿里海牙先是调集火炮轰塌了襄阳城楼,然后亲自到城下招安。为了表示诚意,他甚至四次折断箭杆指天发誓,吕文焕也终于投降。
持续将近五年的襄樊之战宣告结束。
下一步自然是陷鄂州,下扬州,逼临安,忽必烈却更换了指挥官。他任命丞相伯颜为统帅,阿术为副帅,新投降的吕文焕也随军行动,刘整则被安排去打江淮。自以为建立了奇功的刘整不能参加渡江,大失所望,竟抑郁而死。
事实证明忽必烈是正确的,因为这位希望兼任中华皇帝的蒙古大汗不但要战绩,更要人心。只要战绩,刘整行,阿术更行。还要人心,就非伯颜不可。伯颜陛辞时,忽必烈就像当年姚枢那样,给他讲了曹彬和平进入金陵的故事,然后对他说:你如果能做到不妄杀一人,那就是我的曹彬。
伯颜也不负厚望。他和阿术率领二十万大军顺汉水而下渡过长江,鄂州不战而降。伯颜兑现诺言优待俘虏,不但不滥杀无辜,而且南宋降将一律原职留用。被委以重任的吕文焕也起到重要作用,因为长江沿线守将大多数不是他的亲属就是他的部属。结果蒙古军越来越发展壮大,南宋军越来越士气低落,以至于伯颜的进攻差不多变成了行军。
后面的故事在《风流南宋》中讲过:至元十三年(1276)三月,恭帝和两宫皇太后向蒙古军统帅伯颜投降,南宋实质上灭亡。三年后,张世杰兵败崖山堕水溺死,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读如丙)跳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
之后,钓鱼城投降。
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结束了。这在蒙古人的战争史上是时间最长的,遭遇的抵抗也是最顽强的。樊城城破时,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竟自缢而死。部将牛富率领死士百人巷战,伤痕累累触柱不死,又冲进燃烧的街道自焚而死。下级军官王福看见,长叹一声说:将军死于国事,我又岂能苟活?也冲进了火海之中。
这样的战士是连敌人都要敬重的。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沦陷后,代理知州赵卯发夫妻同时自缢,在案几上留下遗言:国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妇同死,节义成双。伯颜看了肃然起敬,下令以礼安葬在永明寺旁。
南宋军民的抗战可歌可泣。
就连被后人骂作奸臣的贾似道也不是投降派。贾似道是南宋晚期的三朝元老,终其一生与蒙古灭宋息息相关。由于度宗皇帝待以“师相”且言听计从,贾似道自己也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因此一般都认为他对南宋之亡负有责任。
不过贾似道只是权臣而非奸臣。他并没有通敌,也没有卖国,更没有投降。相反,为了修建防御工事,他捐出了自己的私产;鄂州保卫战,他亲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襄樊被围后,他多次要求奔赴战场担任总指挥,而且在宋蒙的最后一战还真的上了前线,只不过打败了。难怪忽必烈会感叹地说:上哪儿去找贾似道这样的人来为我所用呢?
反倒是原本应该保家卫国的武将纷纷倒戈,忽必烈对此大为不解。临安沦陷第二年,南宋皇帝和文武百官被带到元上都等待发落。忽必烈问:你们为什么投降得那么快呀?
降将们说:因为贾似道重文轻武,臣等愤愤不平。
忽必烈说:就算如此,那也是他一人之罪,赵官家并没亏待你们。你们这样说话,活该被贾似道看不起。
降将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忽必烈当然没有兴趣跟他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在成功地将蒙古草原与中华大地连为一体之后,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海洋。毕竟,成吉思汗的子孙都是世界的征服者,在撞到南墙之前是不会停下脚步,也不会收敛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