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的严重性逼使伽勒里乌斯不得不亲自出面解决,他率领战力强大的军队(都是刚从伊利里亚和东方调来),挥军进入意大利,要为塞维鲁报仇,惩处反叛的罗马人。他像个蛮族那样用暴怒的语气,表示他的意图是要以武力铲除元老院,消灭作乱的民众。马克西米安非常具有技巧性地设置了一套防御体系,入侵的军队发现居民充满敌意,到处都是工事,行进极为不便。虽然他排除万难抵达了纳尔尼,离罗马不到60英里,但在意大利所能掌握的疆域,只限于营地附近很狭小的地区。
感到入侵行动遇到的困难愈来愈大,高傲的伽勒里乌斯开始做修好的打算。他派遣两位阶层很高的军官,去晋见罗马的君王,说要召开一次会议来解决争端,同时宣称伽勒里乌斯还是像父亲那样关心马克森提乌斯,对他的要求一定会慷慨应允,这会比他从胜负难分的战争中获得的利益还要多。伽勒里乌斯提出的主张遭到马克森提乌斯的强烈反对,伪装出的友谊被对方藐视而加以拒绝,过不多久他发现要不是及时撤退,就会落得跟塞维鲁一样下场。过去罗马人用银弹攻势打垮很多贪婪的暴君,现在要如法炮制来对付伽勒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名声响亮,他的儿子长于计谋,私下用大批金钱收买,并同意事后给予更多赏赐,这些加起来的效果,不仅熄灭了伊利里亚军团的锐气,也使他们的忠诚打了折扣。等伽勒里乌斯最后下达撤退命令时,他发现要这些老兵不背弃他们的连队,确实要费很大的工夫,即使这些部队在他指挥之下,过去曾经赢得长胜的英名。
当时有位作者指出这次远征之所以失败,还有两个原因,虽然一位审慎的历史学家不会接受这种说法。第一个原因是说伽勒里乌斯只熟悉东方的城市,所以对伟大的罗马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发现他的部队不适于围攻这个巨大的首都。但是要知道,范围广大的城市只会提供敌人更多的进攻路径,所以罗马长久以来,习惯上对迫近的征服者开城降服。人民靠着短暂狂热所激发的斗志,根本无法对抗纪律严明又英勇善战的军团。第二个原因是军团本身感到害怕和悔恨,他们就像共和国有孝心的儿子,不忍去冒犯神圣的年迈双亲。但我们很容易想起古老的内战,党派的狂热和军事服从的习性,都能把土生土长的罗马市民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要说外乡人和蛮族会特别体谅,谁都不会相信。而且在他们带着敌意进入此地之前,并没有见过意大利,所以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感情。要不是基于某种利害关系,对行为产生约束,他们就会用恺撒的老兵所说的话,来回答伽勒里乌斯:“若我们的将领想要率军前往台伯河岸,我们就会先去准备营地的位置。只要他决定推倒哪一段城墙,我们准备好工具就去干,一点都不会犹豫。哪怕是敬爱的罗马城,也照干不误!”这是著名诗人卢坎写的诗句,非常忠于历史真相,即使因而受到指责,也不损他在文坛的地位。
伽勒里乌斯的军团在撤退的过程中真是无恶不作,惨绝人寰。他们强奸妇女,杀害平民,抢夺财物,将意大利的牲口驱赶一空,所到之处放火烧村,想把这个无法征服的地区,完全夷为片瓦不留的平地。马克森提乌斯率军在后面跟进,但是行动非常谨慎,不愿逼骁勇的老兵部队做困兽之斗。他的父亲正第二次访问高卢,希望能说服集结在边境的君士坦丁堡大军采取行动,联合起来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君士坦丁只听从真理的指引,不会因愤怒的情绪而采取行动,所以坚持明智的理念,那就是分裂的帝国要维持权力的平衡。况且伽勒里乌斯的壮志消沉,不再是个可畏的目标,也就无须再对他产生恨意。
伽勒里乌斯的心志坚如铁石,但重视可贵的友情。李锡尼在个性和风格方面虽与他不尽相似,仍获得他的赏识和敬重。他们是在一生之中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年轻默默无闻时就建立起了密切关系,共同经历了军旅生涯的自由和危险,这使友情更为坚实。他们的发展步骤几乎相同,历练各种职务都得到很大的成功和荣誉。等伽勒里乌斯被授予帝王尊荣,立刻想起这位战友,要设法将他提升到同等的地位。在他权力到达巅峰的那段时期,认为恺撒的头衔已经配不上李锡尼的年龄和功勋,准备将君士坦提乌斯的位置留给他,统治整个西部帝国。当皇帝亲自指挥意大利战争时,将多瑙河的防务托付给他的好友,等到远征无功而返,就把塞维鲁死后留下的空位授予李锡尼(公元307年11月11日),立即要他负责指挥伊利里亚各行省。李锡尼擢升的消息传到东部,当时马克西明正用高压的手段统治着叙利亚和埃及,马上显示出嫉妒和不满的态度,不愿屈就恺撒这个较低的位阶。他对伽勒里乌斯使出祈求和争吵的手段,甚至不惜恶言相向来强要奥古斯都的头衔。实在说,这是头一遭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罗马世界由6位皇帝统治(308 A.D.)。在西部帝国,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对他们的父亲马克西米安,外表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而在东部帝国,李锡尼和马克西明对他们的恩主伽勒里乌斯,倒是真正唯命是从。利益的对立和最近战争所产生的新仇旧恨,使得帝国分为两个敌对的权力集团,但是相互之间的忌惮又使得局面看上去一片平静。这种貌合神离的态势,一直维持到两位年长的君王死后,剩下的几位副手自然就会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