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珅并肩走入历史的,是风流才子纪晓岚。时下流行的电视剧将此二人扭巴成死对头,让他们两人斗来斗去,以取悦观众。但这个电视剧的原型,却是始于民国年间的单口相声,名字叫《满汉斗》。概因和珅是满族人,而纪晓岚是汉人,单口相声让纪晓岚的才情衬托出和珅的无能,以满足当时民众的口味。虽然后来五族共和了,各民族兄弟大团结了,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却仍然传承下来。
实际上,和珅和纪晓岚是私交非常好的朋友,俩人齐心协力,一起研究学问,一起陪着乾隆开心。当然,和珅的情商比纪晓岚更高,对于乾隆那明显患有疑心症的心理活动揣摩得更透,这就标志着和珅捞钱更容易。
与和珅、纪晓岚同时出现在历史上的,还有一位宰相刘罗锅。但刘罗锅的艺术形象,不过是他父亲刘统勋的加工,同样是得益于民国初年对汉人智慧的推崇,并于近年借助电视剧走上了艺术高峰。但实际上,这仨老兄在历史上都不占什么位置。如果说他们仨占了点位置的话,那这个位置也多半是和珅占下来的,纪晓岚、刘罗锅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个评价,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了呢?
这已经是很厚道、很厚道的评价了。要知道,就在纪晓岚、刘罗锅在乾隆脚底下磕头的时候,爆发了史上最诡异的尹嘉铨血案。
此案诡异之处,就在于情节简单,但内容却超出正常人的理解。事情发生在乾隆带着纪晓岚、刘罗锅在第五次南巡之后,经山西回京。当地离休干部、前大理寺卿尹嘉铨赶来迎驾,并呈上申请表,要求替他已死的父亲尹会一申请一个谥号。乾隆见状,怒不可遏,猛可地咆哮起来,喝令将尹嘉铨拿下。
拿下之后,乾隆又意识到尹嘉铨的做法并无不妥,不应该拿下。于是立即下令,让官员查抄尹嘉铨的家,在他写的文章中寻找狂妄之语,以便找个拿下的理由。
官员们在尹嘉铨写的文章里挨个字地挑剔寻找,竟然未能找出毛病来。可没有毛病怎么成?说尹嘉铨没毛病,那岂不是乾隆有毛病?你还想不想混了?
于是官员上奏,尹嘉铨文中语多狂妄,证据就是尹嘉铨在文章中引用了唐人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连诗圣的句子你都敢引用,真是太不像话,有这条证据就够了。于是尹嘉铨被判三千六百刀凌迟剐死,临至行刑,乾隆开恩,改为绞立决,用一条白绫勒死了尹嘉铨,以显示乾隆的洪恩浩荡。
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竟为尹嘉铨引来杀身之祸,这其中的因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的症因,就出在尹嘉铨的父亲尹会一身上。
说起尹会一其人,实乃帝国时代民众心里标准的模范官员。此人事母甚孝,服务乡梓,什么地方的百姓遇到了困难,尹会一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办公解决。百姓称赞他,猜猜他是怎么回答的?
如果搁在现在,官员就会说:感谢国家,感谢……感谢那个最大号的领导……这样的话,最大号的领导听了心里就特舒服,少不得夸奖几句。如果勤政为民的官员活活累死,各层次的领导还会百忙中抽出时间,亲临追悼会现场,表示功劳也有他们的一份。
总之,官场上的规律就是:活你要独自干,功劳却要归于大家,否则你会死得很惨很惨。
而那个尹会一,却全然不理会这些规矩,百姓称赞他,他却不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国家,感谢英明神武的乾隆大帝……
他不说这些,说什么?
他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我妈,这都是我妈让我做的。
不谢乾隆谢亲妈,你说乾隆心里是什么滋味?
可以确信,每时每刻,乾隆都恨不能生吞了尹会一。可是尹会一确属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家徒四壁——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家里没床没被褥也没枕头,晚上睡觉的时候,尹会一就躺在地上,脑袋枕个土坷垃。这么个搞法,让乾隆想下手也难。
幸好尹会一还经常讲学,按说这是一个机会,只要随便抓住尹会一讲出来的几句话,牵强附会,硬栽给他一个谋逆,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在尹会一这里,偏偏是真的不可能。因为尹会一讲的都是些极为古怪的术语,诸如什么天理性命,这些形而上的名词,远不是原始人乾隆所能理解的。
始终抓不到把柄,乾隆应该是恨得牙根发痒,看着尹会一穷死。
正当乾隆叹息,以为这个仇是没法子报了的时候,尹嘉铨却自己跑来了,竟然想为父亲尹会一申请一个谥号。理论上来说,像尹会一这种道学夫子,朝廷也确应该给个谥号——可正是因为应该给,乾隆才偏偏不给,而且要绞杀尹嘉铨,让别人摸不到自己的思维规律。
大人物,是一定要喜怒无常的。
小人物一定要喜怒有常,循规蹈矩,这样才能够让周边的人对你有一个标签性的认知,才容易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大人物的思维规律如果被别人掌握,就多半死定了。
此外,乾隆憎恨尹会一,还因为他讲学,讲学风起,帝国必亡,因为思想与智慧是摧毁专制的利器。这一点,也是学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