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第三次北伐,晋军一路从淮河打到黄河,给动荡中的燕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也给了一个人机会,这个人就是吴王慕容垂。
慕容垂的前半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少年英武,屡立战功,被父亲慕容皝所器重;长大后受到哥哥慕容俊的猜忌,不得重用;慕容俊死后得到慕容恪的大力提拔,再一次扬眉吐气;慕容恪死后受到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猜忌,又被冷落。
就在这时,救星桓温出现了。当时的燕国,除了慕容垂,别人都打不过桓温。慕容评和可足浑氏没有办法,只得重新启用慕容垂。枋头一战,晋军惨败,慕容垂带着燕军骑兵一路追杀,把桓温赶回了老家。
第三次北伐失败了,当皇帝的美梦也破灭了,没过几年,桓温也因为足疾(很可能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执政,再加上大将桓伊(吹梅花三弄的那位,也是奇人一个)、谢玄等人的保驾,东晋与北伐政权之间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和平时期。
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
慕容垂本以为一场胜仗能让自己咸鱼翻身,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更深的猜忌。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慕容评忌惮慕容垂不难理解,但太后可足浑氏为什么也看不惯慕容垂呢?如果是担心慕容垂成为第二个慕容恪,成为自己干政的阻碍,那么慕容评当权,同样也是一个阻碍。正史对此没有记载,我查阅了一些野史,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慕容部吞并段部后,为了加强对段部的控制,就采取了慕容王子娶段部女子的传统。慕容俊、慕容垂、慕容纳、慕容德,娶得都是段部女子。在燕国,段氏是仅次于慕容氏的第一等贵族,而可足浑只是第二等贵族,但是在慕容俊死后,以太后身份出现的不是段昭仪,而是可足浑氏,这就很有问题了。
慕容垂复国后,曾追封段昭仪为皇后,并将其与慕容俊合葬。慕容垂是不会无缘无故追封一个昭仪为皇后的,这个段昭仪,才是慕容俊的原配夫人。段氏被可足浑氏取代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再加上长得不如可足浑氏漂亮,段昭仪便慢慢的失去了慕容俊的喜爱。而可足浑氏地位虽然不如段昭仪,可她是东宫第一美人,又为慕容俊生下了长子慕容晔(后来又生了比女人还女人的慕容冲)。慕容晔长得聪明漂亮,很得慕容俊的喜爱。
母以子贵,慕容皝活着时,慕容俊还不敢把段氏怎么样,可是等他当上皇帝,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立可足浑氏为皇后,慕容晔为太子,只封了一个昭仪给段氏。《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二月,庚子,燕主俊立其妃可足浑氏为皇后,世子晔为皇太子,皆自龙城迁于蓟宫。”
这就是说明,可足浑氏在当皇后之前不是王后,只是王妃,是侧室。慕容氏虽然是鲜卑人,但在宗族礼法上汉化的程度很深。慕容俊考虑到立侧室为皇后,反而让王后去当昭仪有些说不过去,所以犹豫了几个月,在称帝后才做出最后的决定。
至此,可足浑氏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儿子当上了燕国的皇后。段昭仪呢,既没有儿子,又不如人家漂亮,只能忍气吞声,最后郁郁而终。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段昭仪还有娘家,她的宗族姐妹,嫁得都是慕容氏的兄弟。段昭仪的遭遇,让段氏族人暗中倒向了同样不得势的慕容垂一边。其中最不平的,就是慕容垂的夫人大段妃。
大段妃性情刚烈,连慕容垂都对她礼敬三分,眼看着段氏被二流的可足浑氏压了一头,她当然十分不爽,一边对段昭仪表现出深深的同情,还时不时对可足浑氏流露出几分不满,几分不屑。大段妃为慕容垂生了两个儿子,慕容令和慕容宝。慕容宝后来成了后燕的皇帝,可他的才具实在不怎么样。慕容垂众多儿子当中,最厉害的,就是英年早逝的长子慕容令。
像可足浑氏这样一朝得宠的人,最不能忍受别人非议她的出身。大段妃看不惯她,她也看不惯大段妃,两人之间的关系随之恶化。为了对付慕容垂夫妇和他们背后的段氏,可足浑氏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
她先是指使宦官以巫蛊的罪名向慕容俊诬告大段妃和吴国典书令高弼,暗指慕容垂企图谋反。慕容俊原本就猜忌慕容垂,马上下令将大段妃和高弼下狱,严加拷问。然而两人在狱中坚决不招,死活都不肯连累慕容垂。最后,大段妃竟被活活打死在狱中。
大段妃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慕容垂的无罪。慕容垂心痛亡妻,不久又娶了大段妃的妹妹,自己小姨子小段妃为新的王妃。
这时,可足浑氏又不乐意了,稳固家族的地位,借着慕容俊的宠溺,她先后操办了两门包办婚姻:先是强迫慕容垂废掉小段妃,逼他娶自己的妹妹长安君为吴王妃;然后又让慕容暐娶了自己的堂弟,豫章公可足浑翼的女儿小可足浑氏,并立她为皇后。
慕容垂极不情愿的接受了包办婚姻,他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办法,始终对长安君爱答不理。长安君虽然生了慕容麟,但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就经常跑去姐姐那儿去告慕容垂的黑状,说他还跟小段妃藕断丝连。这样一来,可足浑氏就更加讨厌慕容垂了。慕容垂也愈发讨厌长安君和慕容麟母子。
正是因为这层复杂的婚姻关系,可足浑太后怎么看慕容垂怎么不顺眼。
慕容垂带着大军凯旋而归后,理所应当的就上表为前线将士请功。慕容评不乐意了,他觉得慕容垂已经是吴王兼燕军统帅了,如果再封官,岂不是要爬到自己头上?所以把上表压住,没有往皇帝那里上报。慕容垂大为不满,就去找慕容评理论。慕容评与可足浑太后一合计,就打算找个借口处死慕容垂。
慕容垂的遭遇再一次印证了一点:千万不要得罪嫂子……
慕容垂还是不够心狠手辣,以他的威望和能力,发动军队干掉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时有这个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可见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有多么的不得人心)。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和慕容垂舅舅兰建得到慕容评和太后要对慕容垂下手的消息后(不但不得人心,做事还不知道保密),立刻跑去跟慕容垂通风报信,还提出了一条可行性建议——先发制人,干掉上庸王慕容评和皇帝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大事可定。
生死关头,慕容垂却优柔寡断起来,与当年的慕容翰一样,他不忍心为了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更让人奇怪的是,他不但不主动出击,连半点反应都没有,好像在等待对方动手。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慕容垂的才干,都是在做事上;阴谋诡计耍心眼,实在不是他的擅长。
不久,慕容楷和兰建又来了,明确告诉慕容垂,慕容评和太后马上就要动手了,一定要早做打算。可慕容垂的答复却是,要是真的不能弥补双方之间的矛盾,我宁可离开燕国去避祸,让我去政变,那是万万不行的。
此时的慕容楷和兰建一定是面面相觑——在战场上足智多谋的吴王,怎么在政治上如此的幼稚?离开燕国,又能去哪里?前秦?东晋?还是北边的拓跋代国?估计慕容楷会很纳闷,老爸(慕容恪)怎么会如此推崇这个当断不断的五叔?
两人失望的走了。慕容垂也是忧心忡忡,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们,怕儿子们血气方刚,冲动妄为。不过,还是有人看出了端倪,这个人就是慕容垂的嫡长子慕容令。史书对慕容令的评价是“少沈敏,多谋略,骁勇刚毅”。慕容令是吴王世子,也是慕容氏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的母亲就是那位被可足浑氏害死的大段妃。
慕容令见慕容垂神色有异,于是试探着问:“父亲你面有忧色,是不是因为皇帝年幼,太傅嫉贤妒能,越是战功卓著,越是受到猜忌?”
慕容垂点点头,叹道:“是啊,我为国家鞠躬尽瘁、击退强敌,谁知道立下大功,反而没有了立足之地。你既然猜到我的心思,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慕容令深知父亲的顾虑,他没有像慕容楷和兰建他们那么激进,而是建议道:“现在皇帝不管事,朝中大权被太傅掌握,一旦等到他们下黑手,我们再想对策就来不及了。如果既想保全族人,又不想背上内乱的恶名,不如去龙城避祸,然后向皇帝请罪,等皇帝想明白了,就能躲过一劫,重新获得起用了。即便还是为慕容评等人所不容,我们也能以龙城为据点,扼守卢龙塞,背靠辽东,控制幽州,收服长城内外的众多部族。有了实力,就有了自保的资本,慕容评等人就会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了。”
慕容垂曾被慕容俊打发镇守过北部边疆,深知当地的情况,也觉得背靠辽东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所以决定采纳慕容令的办法。
这是慕容令的第一个建议,慕容垂同意了。
这一年的冬天,慕容垂以打猎为由,和一众族人轻装出行,离开邺城,准备冒雪赶回故都龙城。然而,意外发生了。当他们一行人走到邯郸时,慕容麟跑了。原来,慕容垂此次出逃,并没有带着那个讨厌的长安君。长安君是慕容麟的母亲,再加上平时也不为慕容垂所喜爱,所以慕容麟决定大义灭亲,半道逃走,跑去向慕容评高黑状。
慕容评知道后,添油加醋的在皇帝面前说了慕容垂一堆坏话。慕容暐也被说得疑窦丛生,于是派西平公慕容强率骑兵前去追赶。追到范阳(今北京)时,慕容强的人马停了下来,因为挡在前面的,是慕容令。
我不知道慕容令是怎样让追兵止步的,总之,他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很好的掩护了慕容垂一行脱身。要知道,慕容麟逃走的时候,慕容垂身边的随从就已经散去了一大半,能够调拨给慕容令的,很可能只是区区数人。慕容令正是带着这区区数人,让慕容强的大队骑兵不敢前进一步。不论是疑兵也好,说服也罢,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慕容令的威望与才智。
傍晚时,慕容令赶上了慕容垂,再次建议道:“我们本打算去龙城避祸自保,现在事情已经泄漏,再去龙城恐怕会凶多吉少。眼下秦王苻坚正在招揽天下豪杰,我们不如前去投奔他。”慕容垂想了想,觉得目前也只剩下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就同意了。
这是慕容令的第二个建议,慕容垂也同意了。
接着,一行人便掉头南下,在邺城郊外的山野中暂时栖身。
就在这时,慕容令突然提出了第三个建议,也是最为大胆的一个:“太傅嫉贤妒能,他掌权以来,朝中人心惶惶,怨声不绝。现在,邺城的士民,不论是胡人还是汉人,虽然都不知道你在哪里,但无不像婴儿思念母亲那样希望你能回去主持大局。我们如果能顺应民心,攻其不备,夺取大权易如反掌。事成之后,父亲便可革除弊政,任用贤能,辅佐皇帝安定国家,那才是最大的功业!现在我们离邺城不远,正是行动的最好时机,万万不可错过了。只要父亲给我几个骑兵,我就能把这件大事给办了!”
一番话,石破天惊,胆大之至。但,这才是慕容令真正想说的话,这才是慕容令的处事风格!之前劝慕容垂去龙城,到了半路又劝他去秦国,不过都是慕容令为了实现这一大胆计划的托——如果像慕容楷、兰建那样劝慕容垂发动政变,慕容垂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所以,慕容令绕了一个大圈,明明知道出逃肯定会走漏风声,还是建议慕容垂去龙城。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慕容垂亲身体验一遍走投无路的感觉:邺城呆不下去,还能去龙城;龙城去不了了,只能投奔前秦;可作为燕国重臣,去投奔刚刚崛起的氐族前秦,且不论别人是否接受,光是叛国这一罪名,就是众人承受不起的。
慕容令牵着老爸慕容垂的鼻子,一步步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前进,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邺城郊外。只要慕容垂能够下定决心,他就能过发动城中对慕容评不满的力量,一举政变成功!
姑且不论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但不能不说,慕容令的胆识和魄力,要远胜于慕容垂。然而,慕容令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一点——慕容垂的决心。
慕容垂沉吟片刻,说:“你的谋划,事成自然是为皆大欢喜,要是失败了,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实在是太冒险了,不如往西投奔秦国,可保万全。”
那一刻,我相信,慕容令一定非常的失望,就像当初的慕容楷和兰建一样。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慕容垂不愿意,他的计划就算再完美,也是空谈。
那一刻,我相信,慕容垂是他不忍同族相残,所以宁可自己离开。当年,慕容吐谷浑不愿与慕容廆争位,带着族人离开慕容部,远赴河西,最后来到了青海湖;慕容翰不愿与慕容皝争位,辗转段部、宇文部,最后郁郁而终;现在,慕容垂也打算走这条路,想用离开换来燕国的和平。
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走,就等于抽空了燕国的脊梁,最终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好了,一场精英荟萃的大逃亡开始了:与慕容垂一起出奔的,有他心爱的小段妃,小舅子兰建、与大段妃一同蹲过大狱的高弼,还有几个儿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和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这些人,二十多年后都会成为燕国复国的中坚。至于那个不招待见的长安君和跑去告密的慕容麟,则被丢在了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