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袁绍和韩馥等人曾经想另立刘虞为帝,用来对抗董卓。刘虞忠于朝廷,他觉得斥责袁绍和韩馥等人,让他们死了这条心还不够,万一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对自己产生怀疑怎么办?所以,他决定派一名专使去长安向皇帝表明心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是拍谁去好呢?幽州到长安相隔千里,沿途大大小小的军阀又在混战,必须找一个既有胆识,又能随机应变,还能保住性命完成任务的人前往。这时,有人向刘虞推荐了田畴,说他可以胜任。田畴接到命令后,立刻从玉田赶往蓟城。
那一年,田畴22岁。
一经接触,刘虞也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不简单,于是就把这个重大的任务交给了他。刘虞本打算为田畴准备车马护卫,护送他前往长安。田畴坚决不要,理由也很简单:现在是非常时期,大队人马上路,是很容易被沿途的山贼马贼土匪军阀打劫的,搞不好还会丢掉性命。办大事,还是低调一些好。田畴谢绝了所有的排场,只带了20多个信得过的兄弟,轻装疾行,出居庸关,避开了战乱不断的中原地区,绕道口外,经由河套南下长安。
我们不知道这一路田畴和他的兄弟们是如何走下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如何避开大漠草原上的胡族骑兵,从出发到抵达长安,他们足足走了一年多……一年多的风餐露宿,一年多的不离不弃,当又黑又瘦、英气勃勃的田畴风尘仆仆的出现在汉献帝面前时,这位困居宫中,形同囚鸟的少年皇帝狠狠的感动了一把。
当时董卓已死,长安城被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把持,关中大地一片混乱。田畴的到来,让汉献帝意识到,这个天下,不光有董卓、李傕、郭汜这样的乱贼,更有像刘虞那样心存汉室的忠臣!
汉献帝喜极而泣,马上封田畴为骑都尉,要他留在朝中为官。人才是乱世的稀缺品,不但皇帝想要田畴,朝中大臣也想要他。可是,田畴拒绝了所有人的好意,理由也很充分:他必须回去复命;而且国家多难,他不能无功而受禄。当他得知刘虞被公孙赞击败,放弃蓟城,退保居庸城的消息时,便迫不及待地辞别天子,带着皇帝的复旨连夜赶往幽州。
还没等回到幽州,田畴就收到了刘虞已被公孙赞所杀的消息。按理说,田畴已经完成了刘虞给他的任务,刘虞一死,他就成了自由身,可以重新选择新的主公。然而,在田畴身上,有着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诚信。说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他觉得,自己必须要给刘虞一个交代,不论他是死是活,是否还能听见自己的复命。
于是,田畴冒着巨大的风险,潜入已经被公孙瓒控制的幽州,找到了刘虞埋骨之处。对着刘虞的墓碑,田畴拿出皇帝的复旨,大声朗诵了一遍,然后放声痛哭,扑倒在刘虞墓前。
田畴的忠义之举感动了无数人,却把一个人惹毛了。这个人就是公孙瓒。
在得知田畴公然祭奠刘虞的举动后,公孙赞大为震怒,立刻派人将田畴缉拿归案。公孙赞觉得田畴对一个死人尽忠,而不把皇帝圣旨拿给他这个胜利者,实在是不可思议,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面对杀气腾腾的公孙瓒,田畴镇定自若:“方今天下大乱,汉室衰颓,各路军阀无不居心叵测,只有刘虞以忠义自持。皇帝在复旨里并没有表扬将军,我担心将军看到会不高兴,所以不报。现在将军已经占据幽州,将来是一定要去争夺天下的;争夺天下,就需要广求人才。如果将军先杀了无罪的长官(刘虞),又要杀为其守义的部属(田畴),这样一来,燕赵之士宁可跳东海而死,也不会跟着将军去打天下的。”
一番话,有理有据,从容不迫,说得公孙赞惭愧不已。可是诚如田畴所言,要是杀了他,就等于给自己已经很坏的形象上再抹上一把黑,以后就没法混了。因此,公孙瓒只好把田畴拘禁起来,不准他和外界接触;后来经人劝说,才释放了田畴。
田畴获释后,就带着几百个宗族和乡邻向北迁徙,最后在徐无山区(今河北遵化附近)挑了一片水土肥沃之地耕种开荒,开始了自给自足的避世生活。田畴是个有眼光的人,他的避世,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是躲避战火,为老百姓寻找一片可以安居之所;二是积聚实力,讨伐公孙瓒,为刘虞报仇。
遵化的风水就是好。当时幽州境内一片混乱,公孙瓒四面受敌,唯有徐无是个例外。田畴开辟的这片屯垦之地,就成了远近百姓躲避战火的世外桃源。很多年以后,一支从关外而来的蛮夷也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然后开始大修陵墓,是为东陵。
由于田畴的名气太大,短短数年间,前去投奔他的人竟达五千余家。人多了就需要管理,不久,田畴就被百姓推举为“新区”的长官,负责处理境内一切事务。成为当地的最高领导者后,田畴大搞民主,与百姓共同制定法规,严禁打架斗殴,移风易俗,兴办学校,使得境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生机勃勃,甚至连时不时就来幽州境内扫荡一番的乌桓鲜卑各族也是避而远之。
公孙赞败亡后,幽州为袁绍所统治。田畴见公孙瓒已死,也就打消了报仇的念头,一心开荒拓边,发展生产,希望在边塞山区为乱世百姓保留一片净土,让他们都过上平静的生活。
袁绍见田畴把徐无边区建设得欣欣向荣,就起了招贤纳士的念头,几次派使者前往,还打算任命他为将军,希望田畴能投靠自己,却为田畴所婉拒。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又派人邀请田畴入伙,再次遭到拒绝——我连你老爸的账都不买,更何况是你……幽州境内最牛逼的一个人,就这样依旧我行我素的带着几万人在山区轰轰烈烈的开展生产运动。
直到袁氏统治在河北地区土崩瓦解,袁熙、袁尚两兄弟投奔蹋顿,曹操率数万精兵北上,田畴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军主力在无终集结完毕。但曹操很快又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认路。再精锐的大军,一旦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作战,那也是睁眼瞎。于是,有人就向曹操推荐了田畴。
这一次,田畴没有再拒绝,而是欣然前往。他的兄弟们就觉得很奇怪,袁氏父子三番四次来请他,封官许愿,他就是不搭理;如今曹操一到,他却立刻出山,要是哪一天曹操也被人干掉了呢?
田畴只说了一句:“此中道理,非君等所识。”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原来,从避世到开荒,看似隐居山野,实则眼观天下,一切,都是田畴的权宜之计。不论是公孙瓒、刘虞,还是袁绍、曹操,打来打去,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而今,河北初定,除了西北的韩遂马超,北方再无可堪与曹操争夺霸权的对手,曹操北伐,打得不是自己人,而是异族——乌桓!不论是谁坐天下,如果听任乌桓坐大,必成中原大患。内乱可避,外患必除!因此,打内战时,田畴审时度势,避乱安民;当曹操把锋芒对准了乌桓,田畴方才果断出山,倾力相助。
田畴,深明大义者也!
然而,麻烦并没有因为田畴的到来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