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公孙度的托,再来讲公孙度。
公孙度(公元150~204年),字升济,襄平人氏,土生土长的辽东本地人。公孙度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孙康,次子公孙恭。公孙康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孙晃、次子公孙渊。他们这一支,才是正宗的辽东公孙氏。
先来看一下这位辽东第一代土皇帝的履历:
公元167年,18岁的公孙度与父亲公孙延一起迁居玄菟郡(今吉林省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孙度还担任了郡吏。玄菟太守公孙域是个好领导,不但重用公孙度,安排他学习,还为他操办了一门婚事。
公元169年,20岁的公孙度学有所成,被任命为尚书郎。
公元170年,21岁的公孙度本来有机会成为冀州刺史的候选人,不知何故(可能是被人诬告)被作罢。
公元189年,40岁的公孙度终于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被董卓麾下的猛将、老乡徐荣举荐为辽东太守。
公元190年,41岁的公孙度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渡海占领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元191年,北海管宁、邴原、王烈前往投奔42岁的公孙度。
公元204年,曹操举荐55岁的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不久,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承了他的官职,公孙恭继承了他的爵位。
从公孙度的履历中就能看到,40岁之前的他基本上无所作为,估计也就是借着家族的名头混迹京城,找几个朋友吹吹牛,搞搞人际关系,还搞得不怎么好,在即将成为刺史候选人前夕被人暗中“搞掉”了。
公元189年,这一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太多事情:董卓乱政、曹操起兵,整个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被颠覆了,公孙度也时来运转了。公孙度的这个大恩人,就是同乡徐荣。
这个徐荣,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游戏里的设定都很低,基本上属于三流武将,可是在现实中,出身辽东、却在西凉军中发迹的徐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人。徐荣的战绩,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击败曹操,击败孙坚,战死新丰。
好了,这就足够了。能够干过曹操和孙坚的人,一定不是孬种。
不过,徐荣一辈子干得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恰恰是向董卓举荐了同乡公孙度。很快,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命运改变了,辽东的命运也改变了。不过,公孙度并非中国历史上经营辽东第一人,中原汉族政权最早在辽东建立行政机构是在战国,由燕国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从那以后,襄平就一直是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汉武帝在攻灭卫氏朝鲜后,更是在辽东之外的朝鲜半岛上设立了著名的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半岛置于西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关于箕子朝鲜、卫氏朝鲜、西汉四郡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讲述。
现在,轮到公孙度大展拳脚了。
可是当他意气风发的赶赴辽东上任时,却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局面,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局面相当混乱,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政治上,东汉政府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几乎为零。也许有人会问,公孙度自己不就是东汉政府任命的官员吗?他难道不能代表东汉政府?还真不能代表。公孙度是谁任命的?董卓。董卓是谁?汉贼。董卓为什么要任命公孙度?为了在东北边境安插自己人。公孙度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外放机会的吗?不是,他走得是老乡徐荣的关系——老乡也算是一种裙带。公孙度去辽东干什么,给政府买卖吗?他去辽东,说好听点是大展宏图,说难听点就是自立门户。好了,了解了来龙去脉和动机,我们就知道,公孙度只不过是打着东汉政府之名,行割据一方之实。他还能代表政府吗?他代表的是他自己,还有公孙家族的利益。
政府控制为零,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天高皇帝远,没人来管;坏处也很明显,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第二,经济上,辽东在当时仍属不发达地区。尽管经过了两汉数百年的开发,但辽东的经济发展依旧十分缓慢,富庶发达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区。想要割据,就要养兵;想要养兵,就要有钱。可公孙度没钱。
第三,文化上,辽东是“德外未开化”之地。去辽东的都是些什么人?一是打仗去的,军人;二是发配去的,犯人;三是逃亡避难去的,鸟人。
第四,成分上,辽东的成分太复杂了。辽东的西北盘踞着乌桓各部,时不时就会南下打打秋风,东面玄菟郡内外是新近形成的高句丽民族,北面的鲜卑也在迅速崛起,汉人虽然占据着最为富饶的辽河流域,但却被各族势力分割包围,处境并不太妙。
不论是谁来当辽东的长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乱。
怎么办?
甩起膀子干!小心翼翼干。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公孙度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辽东。他的措施,概括起来说,就是:对内,安顿百姓、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积蓄力量;对外,利用公孙瓒、西击乌桓、东伐高句丽、扩大海上影响。
这两方面的举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好公孙瓒这个天然良“托”,为辽东争取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尽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公孙度是否主动派人交好公孙瓒,但是从这两股相邻势力十几年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事实看,作为弱势一方的公孙度肯定做过外交上的努力。而公孙瓒也没把小小的辽东放在眼里,忙着平定各地叛乱,与刘虞、袁绍等人干架,基本无暇东顾。有这样一支极富“侵略性”的势力在西面“保驾护航”,辽东便十分幸运的在汉末战乱中躲过一劫。
有公孙瓒当屏障,公孙度便能够游刃有余的施展自己的“治辽大计”。那么,公孙度的“治辽大计”,是想以辽东为根据地,逐步增强实力进而西进争霸天下吗?几百年后的鲜卑慕容氏走得就是立足辽东、走向天下的道路。
身逢乱世,争霸之心人皆有之,有像袁术那样不自量力的人,当然也有像公孙度这样头脑清醒、量力而为的人。公孙度深知,仅凭辽东本身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中原诸侯争夺天下,就连辽东本身都还是一个烂摊子,谈何争夺天下?他更清楚,自己的才能,充其量只能当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这一点比他的孙子强多了)。
因此,公孙度给自己的定位很低,他所能够做的,首先是保境安民,其次才是需图发展。
攘外必先安内。
公孙度到任后,很快就发现地方工作并不好做:辽东地处边陲,民风彪悍,不服管教,地方势力庞大,地方各级官员基本只是一个摆设。尤其是当地的高门望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我们知道,地方上的人对付新到任的官员一般有两招,先是投其所好,用各种办法收买;收买不成,便设套子使绊子给冷脸,直到把你弄得没脾气为止。公孙度可不是这么容易收买的,他自己就是辽东本地人,在家门口要是干不好的话,那丢得可是祖上三代的脸。乱世用重典,公孙度也不例外,他决定好好收拾收拾那些不知轻重的人。
公孙度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一支靠得住的队伍,在官府里安插亲信、排除异己;然后严刑峻法,全力打击豪强势力,雷厉风行得处死了辽东阳国都尉公孙昭和当地不法望族田昭,让那些地头蛇们尝到了自己的厉害,一举树立了自己在辽东的威信,也让老百姓们觉得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扫除了施政障碍后,公孙度处理了一大批积压下来的政务,使辽东全境政令畅通、风气为之一振。
平定辽东境内后,公孙度开始着手对付辽东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他首先向东用兵,第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此时,高句丽的统治者是新大王伯固(公元126~191年)。伯固在位期间,曾多次骚扰乐浪、玄菟、辽东等地。公孙度在公孙域手下时就领教过高句丽人的可恶,于是集中兵力,把伯固打得大败。
公孙度打败了伯固,高句丽臣服;几百年后的唐朝打败了日本,日本臣服,还不断派人来学习。可见,只有基于实力和打击的外交,才是真正的外交。
伯固可能真的是被公孙度打怕了,不但乖乖臣服,还在第二年派人协助公孙度剿灭了盘踞在富山的贼寇。不久,公孙度派柳毅渡过渤海,占领了青州沿海的东莱等县,并任命他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的海路交通。此后,公孙度进一步向东扩张,兼并了玄菟、乐浪二郡。平定东部后,公孙度掉头向西,连续击败辽西等地的乌桓部落,将整个辽东地区收入囊中。
公孙度也明白,仅仅靠打是不够的。他挑选了一位美貌的宗室女嫁给扶余王,通过结亲,使扶余成为自己的外援,从背后牵制高句丽。一时间,公孙度俨然已是东北亚霸主,正式开始了称霸辽海的历程。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原战火不绝,辽东就成为中原,尤其是河北士人和百姓的避祸之地。公孙度对这些避难者采取了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士人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流亡百姓则为辽东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投奔辽东的士人中,比较有名的要数管宁和太史慈。管宁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的到来,让公孙度欣喜异常——对公孙度来说,能够招揽到管宁这样的贤才,不但能够充实自己的幕僚队伍,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投奔。
然而,贤才配英主,明主与人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豪强想要招揽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士人们也在挑选能够一展所学的明主。治理一方,公孙度是称职的;但是比起要论明主、雄主,公孙度还差得很远,他顶多就是个小打小闹的地方军阀。换句话说,士子们的首选,往往是袁绍那样的高门名士和曹操那样的潜力股,留给公孙度的,往往只是一些以避世著书立说为目的的文人士子。管宁正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却无法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的大才。因此,尽管敞开了怀抱,但辽东所能招揽留下的人才并不多,太史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成就霸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麾下人才济济,而且懂得如何用人。人才的数量、优劣、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股势力的走势。留不住人才的尴尬,使得公孙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能够割据辽东,却难有太大的作为。
“既然难以扩张,那便老老实实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公孙度有自知之明,也是这样做的。在公孙瓒、刘虞、袁绍、张燕、曹操等各路诸侯角力北方的岁月里,公孙度守土自保,积蓄力量,很好的当了十几年的旁观者。
在公孙度的经营下,辽东地区社会安宁,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公孙度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辽东王”,他曾经对亲信这样说道:“汉室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这里的“王”,并非要西出中原与群雄争夺天下,而是指在中原之外的辽东建立一个属于公孙氏的独立小国。公孙度小心翼翼的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先是将辽东一郡划分为三郡,在辽东郡外又新设辽西、中辽二郡,并委派亲信出任太守,然后又封自己为“平州牧”和“辽东侯”。所谓平州,就是将原本属于幽州管辖的辽西、辽东、朝鲜三地独立出来,自成一州。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为了争取天下诸侯的支持,也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和“永宁乡侯”。公孙度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心里却很不以为然——比起实实在在的辽东王,小小的“永宁乡侯”又算得了什么。曹操也很清楚公孙度的小算盘,只不过当时他正忙着在中原打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凭公孙度在辽东坐大。
公元204年(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长子公孙康即位,成为新一代的辽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