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杏会盟,大国集体看齐桓公的哈哈笑,除了宋国,谁也不来掺和。就是参加会议的宋国,开了半截会还跑了。这些国家也是散漫惯了,也不想想齐桓公的背后,可是周天子的大义名分在那摆着,你不给齐桓公面子,那就是不给周天子面子,这违背王命的罪过可是不小。
这样,齐桓公就有了讨伐不听话的诸侯的理由:你们敢不听天子的话,天子命令我来打你,你不服气?于是按照既定计划,召集了陈、蔡、邾三国的军队,一起向鲁国进发。其实,这三个小国能有多少实力,只不过是齐桓公拉过来凑数的而已,顺便也壮壮声势。
公元前681年6月,齐桓公率领四国联军,进攻鲁国的附庸小国遂国(在今天山东省宁阳县与肥城县交界处)。像这种小国,全国的人口总数还没有齐国的军队多呢,怎么能抵挡齐桓公的大军?很快就亡国了。
灭了遂国之后,齐桓公准备趁势一举攻进鲁国,以报三年前败于长勺之仇。管仲说:“上次打鲁国,败就败在咱们师出无名。这次不同了,鲁国不听天子命令,不来参加会盟,这是鲁国自己做得不对。咱们这是替天子来征讨它的,所以要先礼后兵,可以先派使者给鲁侯送信,对他讲讲大道理,再联系鲁侯的母亲,也就是您的姐姐,让她出面劝劝鲁侯。如果鲁侯执意要与我们为敌,那再动刀兵也不为晚。”于是,齐桓公就向鲁国派出了信使。
遂国灭亡的消息传到曲阜,鲁庄公也生气了。这个小白怎么这么烦人,刚消停几年,又来打我们了,难道忘了上次在长勺是怎么败的了?
鲁国的执政大夫施伯说:“上次长勺一战,是齐国侵略我们,师出无名。可是经过这三年整顿,齐国已经国富兵强,我们恐怕不是对手。再说,这次是我们不遵从王命在先,错在我们。我觉得不宜与齐国硬碰,不如遣使讲和,省得落下抗拒王师的罪名。”
长勺之战的功臣曹刿,也主张和齐国讲和。恰好这个时候,文姜也得到了齐桓公的书信,劝鲁庄公和齐国讲和。鲁庄公权衡利害关系之后,明白这一仗实在打不得,所以决定顺坡下驴,和齐国和好。他也给齐桓公写了一封信,同意讲和,但是要求齐国先退兵,给鲁国留点面子,然后在这一年的冬天,两国元首到柯地(是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进行谈判。
齐桓公松了一口气,看来鲁侯还是很识时务的嘛,于是就回去做会盟的准备工作去了。
返回来再说鲁国。鲁国有一个大夫叫曹沫,作战十分英勇,就是脑子不太灵光,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曹沫曾经率军与齐国作战,可惜指挥不当,连着吃了三次败仗。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常打败仗毕竟是不怎么光彩,让曹沫在国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这次听说国君要去和齐侯谈判,曹沫就自告奋勇要跟着鲁庄公一起去。
鲁庄公对曹沫说:“我也不是想揭你的短,可是你确实在齐国人面前栽了几次跟头。我怕你去了,被齐国人笑话。你这人脾气又暴躁,人家笑话你,你就容易生气。你一想不开,再有个三长两短的,实在是不合适。”
曹沫说:“我还至于那么小心眼吧!这次去,就是告诉齐国,我们鲁国不是好欺负的,别看我败给过他们几次,可是我并不怕他们。如果有机会,我也想顺便洗刷我以前的耻辱。”
鲁庄公一听,怎么着,你还想弄出点什么幺蛾子?忙说:“你打算怎么着?国家大事,可不许你胡闹啊。”
曹沫说:“我哪能胡闹呢?到时候您就该干吗干吗,别管我,我自有计划。”
鲁庄公一想,反正这次也是割地赔款去的,又不是什么好事,带着谁不是带呀。曹沫要是愿意跟着,那就带他去呗。到了会盟这一天,鲁庄公带着曹沫,到了柯地。齐桓公已经在这里搭起了会盟用的高台,只等着鲁庄公到来了。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结盟,都要昭告天地,谁违背盟约,就要受到老天的惩罚。所以需要建立会盟台,作用是两国(或者多国)国君一起在这里祭祀天地、起誓发愿。
鲁庄公来到会盟台下,会盟台下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站的都是齐国士兵,那真叫刀枪如林、盔明甲亮。这杀气腾腾的场面,让鲁庄公不禁打了个寒战。
曹沫倒是全然不惧,斜挎着短剑,扶着鲁庄公径直走向会盟台。台下是齐国大夫东郭牙在看门,拦住曹沫和鲁庄公说:“此次会盟,只许一君一臣登台,而且不许携带兵器。”
两边的士兵就要过去拦阻曹沫,要他卸下兵器。曹沫把眼一瞪,大踏步就往台上走,两边的士兵谁也拦不住。东郭牙一看,这位怎么这么猛啊。
就这样,曹沫带着剑,和鲁庄公一块上了会盟台。与齐桓公寒暄过后,会盟的程序正式开始。
在双方同意结盟之后,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歃血为盟、昭告天地。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以表示诚意,昭告天地的意思就是要让老天作证,谁要是违背誓言,老天就会惩罚他。这个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喝血酒什么的,用的血也由牲畜的血渐渐往人血方向发展,仪式是越来越吓人,可是效果越来越差,人们渐渐地都不拿发誓当回事了。不过在春秋的时候,人们还是比较相信歃血这个仪式的。
就在左右侍从把盛血的铜盘端上来的当口,曹沫突然一下子蹿了起来,左手一把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则抽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短剑,对着齐桓公怒目而视。
管仲一看,这架势不对啊,鲁国这个大夫是要玩人体炸弹哪。于是管仲赶快过来,用身体护住齐桓公,大声质问曹沫:“大夫,你这是要干什么?咱们可都是大国,玩恐怖主义,说出去要被人笑话的。”
曹沫说:“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问问你们的国君:你们齐国屡次欺负我们鲁国,害得我们割地赔款。现在,你们齐国把边境都推到我们鲁国的都城下面了。要是哪一天我们的都城城墙倒了,都能压着你们的国境,你们不觉得逼人太甚了吗?”
管仲知道,现在不是和这个家伙讲道理的时候,要紧的是先把他安抚住,就问:“那大夫您打算怎么样呢?”
曹沫气呼呼地说:“怎么样?就是要你们把侵占我们鲁国的土地都还回来,这样我保证不伤害齐侯,而且以后我们鲁国就承认齐侯的霸主地位。”
管仲知道,现在这个状态,无论曹沫提什么要求,你都得答应,否则齐桓公的小命就完了。管仲就对已经吓傻了的齐桓公说:“主公,您还不快答应曹大夫?”
齐桓公这才回过神来,忙不迭地说:“好好,我都答应,只要您不舞刀动枪的,咱们万事好商量。”他也想先把曹沫唬住,然后再慢慢想办法。
别看曹沫一副大脑容量不足的样子,可是关键时刻,还是会动一些心眼的。他说:“光是口头答应可不行,你得和我们的国君歃血为盟,把这个事情定下来,要不我就不松手。”
说着话,曹沫让侍者把盛血的铜盘拿过来,让齐桓公和鲁庄公挨个歃血。鲁庄公也被吓了个够戗,因为曹沫事先也没跟他打招呼。现在曹沫的所作所为,可是凶险万分的。要是曹沫脑袋一热伤着齐桓公,那鲁庄公这君臣二人是无论如何也别打算活着回国了。
当然,在自己的性命还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齐桓公也顾不上琢磨鲁侯了。齐、鲁两国国君,当面签字画押、歃血盟誓,约定齐国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尽数归还,两国结为盟友,永不打仗。
盟誓完了,齐桓公说:“曹大夫,这回您可以放手了吧?”曹沫说:“不行,光是国君盟誓,我还是不放心,我得和管仲也歃血才行。”齐桓公说:“曹大夫你还信不过寡人吗,我堂堂一个国君,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不要和仲父再发誓了,我保证退回你们鲁国的土地就是了。”
曹沫想了想,反正他们要是真想反悔,那我和多少人发誓,效果都一样,还不如就信了齐侯吧。于是曹沫左手松开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把短剑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就下了会盟台。
第一天的会盟就这样结束了。鲁庄公早就被搅得一脑子糨糊了,自己本来是打算割地赔款来的,没想到不仅没有割地,反而把以前丢的土地都要回来了。鲁庄公梦游般回到了宾馆,然后对曹沫自然是大加封赏。
齐桓公这边可是郁闷得不得了,齐国的大夫们,像什么东郭牙、王子成父,都纷纷要求扣押鲁侯,尤其是要抓住那个曹沫,这个小子也太臭屁了,劫持了国君之后还敢装酷,非得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至于那个归还土地的誓言,谁会遵守?2000年后的法律都规定了,在生命受到威胁之下签字画押是无效的。齐桓公自己也是越想越气,北杏会盟就够尴尬的了,可是这次的柯地会盟,自己都被恐怖分子劫持了,这面子往哪摆?
还是管仲的眼光长远,他劝齐桓公,也劝各位大夫,说:“国君已经答应了鲁国的要求,还歃血盟誓了。这样我们要是报复鲁侯和曹沫,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我们不讲信用吗?所以不仅不能扣押鲁侯,还要按照约定,退回鲁国的土地。这样,不仅鲁国会感谢我们,天下诸侯也会赞赏我们。国君,您要想让诸侯服气,什么最重要?诚信啊!”
齐桓公生气归生气,不过自从长勺之战以后,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凡事都听管仲的。只要管仲说这件事不能做,他就是自己再怎么想,都不去做。这次也不例外,最终齐桓公还是忍了下来,第二天和鲁庄公饮酒话别,以礼相待。不仅没有报复曹沫这个恐怖分子,而且马上归还了鲁国的土地。鲁庄公一看,齐侯还真是一言九鼎啊,没说的,以后小弟就跟着你混了。
齐鲁结盟,对于齐桓公来说,东边这块地方就算是平趟了。中原这块地方的诸侯们,听说了齐桓公讲信用的事迹之后,也是感动得不得了。马上就有卫国和曹国来投靠齐桓公,先是承认了自己不遵王命、不来参加北杏会盟的罪责,然后表示要跟着齐桓公混,以后你让我们教训谁我们就教训谁。
齐桓公没想到自己被劫持这件挺没面子的事,反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来仲父说的没错,要想服人,就得讲诚信。而那个用恐怖手段劫持齐桓公的曹沫,也从此青史留名,成了刺客这个行业的开山鼻祖。
不过,关于曹沫还是有很多说不清的话题。如果我们拿《史记》和《左传》这两部最重要的史籍对比来看,就会发现,中没有记载曹沫这个人,《史《左传》而记》中有曹沫却没有曹刿。有人就说,曹沫和曹刿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把名字记混了。《史记》和《左传》对他的事迹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所以两个人的性格、做派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可是如果曹沫和曹刿真是一个人的话,那前后反差也太大了。曹刿俨然一个智者的形象,而曹沫纯属一个愣头青。况且刺客这个行业大量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春秋早期还不流行用恐怖主义解决问题。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曹沫不过是战国时人假借着曹刿的名头编造出来的一个形象罢了,大概是为了给那些当刺客的树立一个榜样,起到激励作用。事实到底如何,由于时代久远,恐怕是很难考证清楚了。在笔者看来,曹刿和曹沫两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在感情上实在不忍心说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或许大多数读者也像我一样,希望这两个人物及他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吧。
一个突发的恐怖主义事件,却使齐桓公重诚信的名头响彻了天下。鲁国、卫国这些原来不服气的国家,也都被收服了。那下一步,就是要收拾那个开会半截开小差的宋国了。
宋国会不会服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