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具有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汉朝开始,正式定名为长安。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式开始修建长安城,由军匠出身的阳城延主持建造,征召上万名民工,历时五年才完成。全城占地九百七十三公顷,城高三丈五,共有十二个城门,每门有三个门洞,可以并行四辆马车。城里有八条大街,一百六十个封闭作坊。宫殿雄伟壮丽,房屋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树木成行。长安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之一,可以和当时欧洲的罗马城相媲美。
到了东汉,长安城因不是正式首都,便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战事频繁,长安城多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来兴旺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后来虽然前赵、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都把长安作为都城,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汉朝的规模。
隋朝建立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做都城。但是自东汉以来,长安城破乱不堪,宫室狭小,城里水质变样,不能食用。且城里宫室、官署、居民混在一块,难以区分,不利于统治,也不适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以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相当于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在汉长安东南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定名大兴。
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负责,在春、秋两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墙和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及城楼。其时,全城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清都城北京的四倍。且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全城划分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市。正如白居易在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市政规划建筑,对日本古代奈良时代的“平城京”和古代京都的“平安京”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长安不仅是大唐的政治、文化、军事、宗教中心,还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人口众多,建筑规整,名胜林立,繁华富庶。整个都城的气势相当宏博,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主街道宽度都在一百米以上,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度更是达一百五十五米,比起今天任何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都毫不逊色。当初唐朝国力强盛之时,来自世界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雀大街前往大明宫朝觐大唐皇帝的时候,大唐无与伦比的强盛与国力,将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何等的震撼!盛唐诗人王维曾在《和贾舍人早朝》一诗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尽情描绘了长安宫城中早朝的场面以及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
可以说,唐帝国凭借国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重新镌刻了长安的辉煌。正是因为长安伟岸的风情和魅力,以及它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才令多次到这里应试的青年书生黄巢产生了深深的眷念和崇拜,甚至直接影响到他后来与朝廷对抗的决心。然而,等到他真正拥有了这座城市,带来的却是无比巨大的灾难。
黄巢军意气洋洋地进入长安时,农民军将领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极力抚慰百姓。农民军将士见到穷苦市民,还经常送与财物。百姓们相率欢呼。
黄巢进长安后,先入春明门,升太极殿。皇宫旧宫女数千人前来拜见,一齐称呼黄巢为“黄王”。黄巢听了心花怒放,说:“这真是天意了。”于是派人守住皇宫,不得抢掠。而他本人出宫住在大宦官田令孜的旧宅。黄巢自称将军,向部下申明军律,不要随意惊扰百姓。
这个时候的黄巢,还是明智的。他是读书人出身,熟读史书,应该相当了解维持军纪对争取民心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加入农民军的人有自己的目的和背景,保持军纪、争取民心对一些人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看重的是丰厚的战利品。没过几天,农民军开始大肆掠市,“各出大掠,焚市肆”,长安的灾难开始了。连续几天,农民军洗劫了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各市场都被付之一炬。长安的百姓也遭受了地狱般的恐怖,“杀人满街”,“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农民军尤其痛恨唐朝官吏,凡是被捉住的,都被当场杀死。黄巢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部下,没有制止这些浩劫般的行为。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入太清宫,次日,于含元殿(大明宫正殿)即皇帝位,“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登丹凤楼,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齐是黄巢家乡山东的古称,由此可见黄巢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
黄巢也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政权体系:封其妻曹氏为皇后;尚让为太尉、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崔璆、杨希古并同平章事,这四个人都是宰相之职;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可以说,大齐是由农民军与唐故臣混合而成的一个政权机构。不过,除了崔璆以外,其他都是旧农民军将领。
崔璆为唐前浙东观察使,曾为黄巢求天平节度使一职。后被唐朝廷免职,刚好在长安,结果被农民军逮住。黄巢本来想让唐朝的旧宰相们来出任大齐宰相,旧宰相们德高望重,都是当时的名士,这样黄巢更有面子。结果,旧宰相要不就逃跑了,要不就藏起来了。黄巢无奈,只好临时逼迫崔璆为相。
注:皮日休,字袭美、逸少,生年不详。襄阳(今湖北)人,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酒民等。出身寒门。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869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军下江浙,避乱于吴的皮日休为黄巢所得,被黄巢“劫以从军”,从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因为他做过黄巢的官,所以新旧《唐书》均不为他立传。关于皮日休后来的结局,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杀害了他,见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有人认为黄巢兵败后,他因做过黄巢的官被唐朝廷所杀,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还有人说黄巢兵败后,他到浙江依钱镠,见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还有人说他最后流寓宿州(今安徽宿县)而终,墓在濉溪北岸,见《宿州志》。皮日休其貌不扬,喜爱喝酒,性情傲慢,能写一手好文章。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两人有松陵唱和诗。时称“皮陆”。他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黄巢后来还逮住了唐宰相王徽,逼迫王徽出任大齐的官。王徽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后设法逃出长安,投奔僖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黄巢也知道自己部下中能负文治之责的有限之极,要让政治机构运转起来,还是要靠那些唐朝官员。于是,黄巢下了一道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不过要到宰相赵璋府第投递名衔(名片),才可以复官。
然而,农民军进长安后大肆劫掠,已经杀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唐朝大臣。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去相信黄巢的话,因此大都没有理黄巢的那一套,没有去赵璋府第投递名衔,而是各自躲藏起来。
黄巢见自己的号令竟然无人理睬,又回想起当年他来长安应试时名落孙山的落魄,顿时勃然大怒,下令四处搜查唐朝大臣,凡搜获者全部杀死。唐宰相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裴度之子)等人,都被搜出后处死。于琮妻子为广德公主,见丈夫被杀,上前握住杀人者的刀刃,慨然道:“我是唐室女,誓与于仆射同死。”于是被杀。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系拒不投降,“举家自杀”。
金吾大将军张直方曾经领衔到灞上迎降,主动投降了黄巢,颇得农民军信任。但张直方心念旧情,将许多无处可去的唐大臣冒险藏在自己的永宁里府第里,人数多达数百名,结果被黄巢发现,张直方全家都被杀死。因此有人认为张直方先前是伪降黄巢。历史人物因为当时所处的复杂环境与局势,已经很难完整复原。根据当时的情况看来,张直方投降黄巢为情势所逼,并不一定心甘情愿,但是为了性命和前程,只得如此。
注:灞上也称灞桥,由于扼长安东去洛阳,南下襄、邓的交叉口,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秦末刘邦自武关进军关中,屯兵灞上,秦王子婴不得不素车白马系颈降于道旁。历史上,只要占领灞上,就敲开了长安的大门。张直方,前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之子。张仲武死后,卢龙军推立张直方。唐朝廷以张直方为卢龙留后,很快立为节度使。然而,张直方性格残忍暴率,军中许多人不服他,预谋废除他。张直方以打猎为名,借机逃回长安。军中遂立周林为卢龙留后。张直方到长安后,被任为金吾大将军。但他残暴性情不改,因小罪笞杀金吾使,被贬为右羽林统军,负责京师宿卫。张直方喜欢出游打猎,恨不得杀尽天下所有的动物。在东都洛阳,他一出门,洛阳飞鸟看见他必然大声群噪逃跑,颇有传奇色彩。因为张直方经常出去打猎,多日不归,右羽林统军当得极不称职,被贬为左骁卫将军。后又因为小过屡杀家中的奴婢,被贬为恩州司户。之后,郑畋任宰相,考虑到张直方之父张仲武有功,才调张直方回京师任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喜欢吃含胎的动物的肉,经常活剥牛、羊、狗、猪的胚胎,认为这些肉脆香味美。他家必须用鸡蛋洗锅具,每天所花费的鸡蛋无法计算。但张直方在朝臣中人缘颇好,有豪气之名。事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藩镇卢龙》。
农民军四处搜查可疑人物,除了唐官员外,还搜查有名的读书人,以逼迫他们做大齐的官,凡是不从的便当场杀死。当时,礼部郎中司空图也在长安,于是上演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后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因受到王凝赞许,司空图名声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司空图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当时卢携因与郑畋争吵罢相,正居于洛阳,对司空图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进驻长安的时候,司空图正住在西安崇义里。他听说农民军大肆搜人后,立即准备转移为常平仓下藏匿。当他正要出门时,被一群农民军士兵当场堵住。正当司空图绝望的时候,其中一个持枪的农民军士兵上前与司空图相认。此人竟然是司空图以前的车夫段章。段章热情地向司空图宣传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好处,劝他加入起义军。司空图表示誓不辱节,段章怅然泪下,于是,将司空图领到大道上,便与他分手了。司空图得以有机会乘夜逃出长安城去。
无疑,司空图得以逃脱,完全是因为段章的念旧。后来司空图特意写了一篇《段章传》以纪念恩人。段章这样的人,应该代表了农民军中的一类人。他们是最普通的一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加入农民军,更多地是出于自愿,农民军确实给了他们唐朝廷不能给予的东西,否则段章不会热情地向旧主人宣传农民军的好处。然而,他们也加入到破坏中,杀人、放火、抢掠,也许是野性迸发,也许是身不由己。他们的生命被历史的浪潮卷入,又被历史的浪潮冲没。就像大浪淘沙,如同细微的沙粒,不可能被人区分。
注:司空图逃出长安城后,到咸阳桥,又遇到好心的船夫韩钧,连夜将他渡河,才算脱离了险境。司空图听说僖宗正在凤翔,便赶去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便回到家乡河中。之后,司空图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丁未岁归王官谷》),“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当时王重荣兄弟镇守汉中,很仰慕他的名声,常多馈赠,他都拒绝不纳,后骗他作碑文,并赠绢数千匹,司空图就把绢堆放在虞乡市上,任众人取用。后来他定居在中条山王官谷的先人别墅,在这“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唐昭宗即位后,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坠,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朱温)把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由此逃过一劫。唐朝灭亡后,司空图悲痛欲绝,绝食呕血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杀完隐匿不肯报到的唐大臣后,“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唐宗室、公卿士族遭受了巨大打击,“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的这些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从事实上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新政权对一个旧政权的清洗。但因为唐朝始终不失人心,而黄巢始终未得人心,这一在历史上常见的清洗被妖魔化了,极大地影响了黄巢的形象。到后面可以看到,即使是长安百姓急切盼望的唐官军回到长安时,也对平民进行了无情的掠夺和屠杀。当战乱之时,权与血、火与泪,几乎成了动荡时局的特征,而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当初坚决不同意授予黄巢广州节度使的宰相卢携是黄巢的头号敌人,不过他早已经喝毒药自杀。为了泄愤,黄巢下令打开棺材,将卢携的尸体在长安市集上公开碎尸万段。
大杀宗室后,黄巢的农民军再一次表现出“流寇”的特征,通过劫掠来获取军饷,这无疑给长安带来了巨大的骚乱和破坏。黄巢进长安时,年青士子韦庄正在京城准备应举,如同当年年轻时的黄巢一样。然而,与黄巢当时所看到的长安的繁华不同,昔盛今衰,韦庄还目睹了农民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亲眼见证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如何变成一座废墟的过程。韦庄本人也在这场劫难中与弟妹失散,还生了一场大病,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磨难。后来,韦庄将这段经历写成著名的长诗《秦妇吟》。此诗以长安为中心,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讲述了黄巢农民军给长安带来的深重灾难,黄金甲下的长安,并非是冲天香阵,而是地狱般的噩梦。农民军令人发指的所作所为,使长安百姓遭受了巨大浩劫。秦妇的讲述从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开始,到黄巢称帝建国,再到农民军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一直到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
《秦妇吟》因真实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写成后轰动一时,在当时极负盛名。韦庄也因此诗被时人呼为“秦妇吟秀才”。然而,这样一首争相传抄的诗之后却失传了近千年。因为韦庄在诗中写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引起了唐公卿贵族的愤怒。韦庄见惹怒了唐朝廷权贵,也相当后悔,立即想方设法到各处去回收抄本。但这首诗已经广泛流传,许多人家的屏风、幛子上都写着这首诗。韦庄临死前,遗嘱上还写明不许家里挂写有《秦妇吟》的幛子。后来,有人给韦庄编定诗集,没有选入这首诗。因此,从宋朝后,《秦妇吟》失传。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录了这件事,但谁也没有见过《秦妇吟》这首诗。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发现了许多古代写本书籍及文件,其中就有《秦妇吟》写本。这些写本后由伯希和取走,整理全诗后寄回中国,这首失传了一千年的叙事长诗至此才重新得见天日。《秦妇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韦庄站在他的立场,对农民军有诸多诬蔑之词。实际上,这首《秦妇吟》大体上写黄巢军队的奸淫烧杀,但从诗中一位老人口中吐露出来的,却是唐官军比黄巢军更坏。这首诗后来之所以失传,不光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两句而为公卿所惊讶,还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官军的情况触怒了那些“东诸侯”。由此可见,韦庄的角度应该是相当公正的。正因为它的写实,所以诗成后才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广为传抄,以致韦庄都不能回收抄本。也幸亏如此,此诗才得以流传到今天。
注: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远祖是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高祖父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到韦庄时家道中落已久。韦庄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后来发愤苦读,于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韦庄的诗词都很有名,他年轻时生活放荡,极为自负,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但却遭逢乱世,颠沛流离中经历了黄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大混战,因而,忧时伤乱为他诗词的重要内容。比如,他有著名《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如梦的怅惘与凄凉,流露出强烈的末世情调。韦庄的一生,经历颇为起伏,前期仕唐,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朝灭亡后,王建称帝,任命韦庄为宰相。
黄巢曾经有凌云之志,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他应该是不希望看到一幕幕杀人放火的景象出现在长安的,但他却无力制止自己的部下。黄巢的追随者,大都是以抢掠出名,没有深谋远虑的眼光。那些在长安的有才干的唐大臣都被他的部下毫不犹豫地杀死。而黄巢所建立的大齐政权只在历史上留下了暴虐的名声。毫无理由的大屠杀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没有读书人再愿意投靠他,除了证明了残暴,屠杀没有带来任何益处。
有个在长安的读书人愤恨黄巢等人,在尚书省的大门上题了一首诗,极力嘲讽了大齐政权。结果,惹得尚让大发雷霆。他将大院包围起来,追查诗作者,却无人承认。尚让便下令杀死了在尚书省工作的所有官员,并将这些人挖出眼珠,尸体倒挂起来示众。就连守卫尚书省大门的农民军卫士也被一道杀死。尚让还觉得不解气,下令大索城中,杀死长安城中有诗名的旧官吏,还抓了一批识字的人罚作仆役。因为这一首诗被杀的人多达三千多人。这是继公卿士族、唐宗室之后的第三次大屠杀。
当时滞留在长安的文人名士甚多,倘若大齐政权能妥善任用,这些人定然会成为大齐的栋梁。然而,农民军一味杀戮,这些人不免惶惶不安,都想方设法地化妆逃出了长安城。这其中便有后来成名的韦庄和杜荀鹤、谢瞳等人。杜荀鹤(杜牧庶子)和韦庄前面都已经提过,谢瞳在这里多提两句。谢瞳好不容易逃出长安后,又被朱温手下的农民军抓住,朱温听说他是读书人,倒以礼相待。谢瞳从此跟随朱温,成为其手下著名的谋士。
毫无疑问,黄巢占领长安期间,长安被彻底地破坏了,被破坏的不仅仅是城市,还有这座城市所体现的政治秩序。当黄巢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袭卷长安城的时候,他为得到他理想中的城市而高兴,但他不知道他改变的将是长久以来维系的社会秩序。尊严与放纵交织、怡然与惶恐背离。之后,这座城市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作为京师而言,长安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