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年(前204年),是楚汉之间战斗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楚汉一直处于拉锯状态,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表面上看起来谁也没有占到便宜,但是汉军阵营中崛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是不容忽视的,他就是韩信。
自刘邦从偏远的汉中之地返回关中,韩信便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给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危机,此时汉军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其中的“侧翼发展”是让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这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韩信不负众望,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黄河北岸的代、赵、燕三个割据势力投靠楚国,成为楚的羽翼。韩信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平定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
十月,韩信刚刚平定了代地,活捉了代国的相国,收编了代国的军队,代地聚集的金银珠宝都尽收囊中,收获颇丰。但是此时荥阳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刘邦一道命令,调走了韩信的精兵强将及随军粮草,韩信成了“光杆司令”。刘邦让韩信打仗,又不给韩信兵,有点不近情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能力的绝对信任。
没了精兵,韩信并不气恼,重新招募了三万新兵,和刘邦派来的张耳部一起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准备向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二十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刘邦对韩信的能力深信不疑,韩信也颇为自负,但是对他来说,这一仗并不是那么有把握。韩信认真地分析了两军战略形势: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赵军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韩信麾下只有数万之众,而且都是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从各个方面来看,汉军都是劣势,手下的一些军官不由得犯嘀咕:“这一仗该怎么打呢?”韩信不动声色,暗暗观察赵军动态,然后悄悄派出了“间谍”混进赵军,以期得到更多的军情。两军暂时处于平静对峙状态。
果然,没几日,派出去的探子带来了一些对于韩信来说非常有利的消息。
原来,赵军主帅陈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车的谋士,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越过黄河,灭了魏、代,现在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要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草输送不会通畅。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三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略,就能使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十天,便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张耳听到这里,叫了一声“好险”,要是依照李左车之计,后果不堪设想。韩信沉默不语,让探子继续讲下去。
但陈余是非同一般的刚愎自用、迂腐可笑,他认“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死理,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作战方案。
这个消息让韩信非常高兴:一、赵军主帅原来是一肚子草;二、可以执行自己的计划了。沉思几日,韩信终于和手下谈笑风生起来,熟悉韩信的人都知道,韩信对这一仗是“胸有成竹”了。
第二日,他下令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立即召集手下大将,定下了出奇制胜的战略部署。到夜幕低垂时,汉军上下厉兵秣马,气氛紧张,等待行动命令。半夜时分,万籁俱寂,夜色朦胧,韩信下令:兵分三路。两千名轻骑,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另派一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熟睡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剩下所有的兵卒,由韩信统率,听从指挥。部署结束,三路兵马各就各位,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陈余在阵前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心中禁不住窃窃哂笑:“都说韩信是天下第一奇人,我看不过如此呀……”认为其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对汉军更加轻视。陈余的轻敌和粗疏就是韩信利用的弱点。
天大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汉军大将的旗帜,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逼了过去。陈余见状,踌躇满志,一心想拿天下第一奇功,毫不犹豫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这种姿态迷惑了赵王歇和陈余,他们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背水一战的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拼命。赵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却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侧翼的汉军两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非常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回望大营,心中一惊,连忙问左右:“为什么军营全是红色的旗帜?”手下的人一会儿来报:“汉军已经占领了大营!”陈余一听,豆大的汗珠就滴了下来,这才明白自己真是小视韩信了,下令马上回击。但是大部分赵军都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了,顿时惊恐大乱,根本不听陈余的指挥,纷纷逃散。
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井陉之战以韩信大获全胜,一举灭赵而降下帷幕。韩信三万灭二十万,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韩信一下子“威震天下”。当时的燕国闻风丧胆,向刘邦交了投降书,表示臣服。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利用士卒心理,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