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天下大乱,战火蔓延到阳武一带,这里就是汉朝开国谋士陈平的家乡。许多受不了秦朝统治的穷苦百姓,望风而动,成群结伙,投靠义军。陈平心中也掀起了波澜。
陈平在此地也算是个名人。陈平的父母死得很早,他自幼与兄嫂住在一起,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的哥哥是老实的庄稼人,在家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而陈平和刘邦有几分相似,从小就厌恶鄙弃耕田种地的事,喜好读书、谈论时事。陈平的哥哥非常爱护自己的弟弟,觉得陈平以后能有一番作为,不应该种地,就全力支持他外出游学。
陈平长大后,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又因为没干过农活,所以非常白净,和那些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站在一起,显得非常出众,是当地有名的美男子。但是美男子也要吃饭呀,在四邻五舍的人看来,陈平什么活也不干,整天靠着哥哥,也算是没出息的。所以陈平和刘邦还有一点相似——名声不太好。
有的人问陈平的嫂子:“你家里这么穷,怎么就把陈平养得这么健壮呢?他平时都吃什么呀?”他嫂子非常讨厌陈平不管家里事情,不帮哥哥种田,整天游手好闲,就发牢骚:“能吃什么?还不是糟糠。身体那么好有什么用?好吃懒做……”不久这话就传到陈平的哥哥耳朵里,陈平哥哥对陈平是寄予厚望的,而且很为自己弟弟自豪,听到妻子这样说陈平,非常生气,回去大吵一顿,就把她休了。
但是此事发生以后,陈平名声就更坏了。他嫂子被休的原因,传来传去也变了样子,说陈平与嫂子有不正当关系,哥哥这才休妻。
陈平自然不会理会这些,陈平的哥哥呢,更加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兄弟两人仍是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些谣言,后来差点就影响了陈平的前途。
再说陈平听闻不断传来的起义的消息,简直是热血沸腾,后来又听说魏地已经被义军平定,陈胜封魏咎为魏王。陈平按捺不住了,就在自己村子活动起来了,东家说西家说。十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正是赶时髦的年龄(那时年轻人起义也是一种时髦吧),都被陈平说动了。陈平见时机成熟,就对他哥哥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机会来了,我不能再等了。”第二天,陈平告别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哥哥,带着十几个人投奔魏王咎去了。
当时战乱纷纷,秦朝的官吏、落草的土匪、普通农民都有站出来高举义旗的,有的自立为王,有的被封为王,全国上上下下到处都是王,形成一股股小势力。这些势力都急需壮大,巴不得有人来投靠,多少不限。
陈平那十几个人在去魏地的路上发展到几十个,见了魏王,受到热情的欢迎。魏王咎一高兴,就任命陈平做了太仆。太仆这个官不算小,总之社会地位比农民强多了,陈平觉得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了。陈平委屈了这么多年,积攒了一肚子的韬略,不时地给魏王出一些点子。但是魏王好像心不在焉,不一会儿就转移话题,陈平就直言问魏王:“难道我的策略行不通吗?”实际上魏王压根参悟不透陈平的一些想法,就只好说:“好法子,不过要从长计议。”这样几次后,陈平非常苦恼,看来魏王不能成就大事。于是,陈平动了离开的念头。正好这时魏王和陈平谈话,酸溜溜地说:“丽姬夸赞先生气宇轩昂……”丽姬是魏王的爱妾,魏王为什么突然问这个呢?陈平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英俊的外貌又惹祸了。跟着自己来的同乡几乎都知道陈平那些谣言,哪个不服气的或者嫉妒心强的,说几句坏话,可真够他受的了。这次谈话后,陈平左右思量,觉得魏王不是明主,而且他已经怀疑自己,如果不快离开的话,迟早会引火上身。于是陈平什么也没有带,连夜逃走了。
陈平经历了出道以来的第一次挫折。
陈平心情非常沮丧,因为怕哥哥失望,也不想回家,在外面流浪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项羽迅速崛起,在众多军事势力中崭露头角,引起了陈平的注意。后来,陈平听说项羽在黄河边上作战,于是便又投奔了项羽。也许因为项羽出身贵族,生来对风度翩翩的人有好感,再加上项羽的头脑也比魏王上一个档次,他本身就精于战术谋略,听陈平的一番话,觉得陈平是个人才,马上赐爵为卿,委以重任。陈平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待在项羽身边了。
后来,楚汉之争的大势渐渐明了,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去征讨。陈平打败了殷王,使之归楚,项羽非常高兴,赐金封官。汉二年(前205年),司马卬降汉,项羽大怒,迁怒定殷的将领,陈平首当其冲。自此以后,项羽话里话外总是说陈平枉受封赏,最后司马卬还是归了汉王,对陈平的一些计策也不耐心听了,这让陈平非常懊恼,他想:项羽也算一代枭雄,怎么这么小肚鸡肠呢?甚至就是小妇人,封了官就像别人偷了他几个鸡蛋似的,这样的人有什么前途呀?于是陈平把将印和项羽赐金封好,命人送给项羽,算是嘲笑他的封赏。陈平也非常有骨气,身无分文,独自佩剑逃走。他已经想好了,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魏无知,让魏无知推荐他去见汉王刘邦。
天快黑时,陈平逃到黄河边上,回想自己前两次的挫折,心想,如果下一次再碰不到明主,恐怕我陈平这辈子的才华就要被埋没了。
陈平渡河之后,经过两个月的流窜,终于来到汉军的地盘修武,找到老朋友魏无知,把自己的意愿说清楚。魏无知也不耽搁,立即带着他急急求见汉王。刘邦一听魏无知的介绍,得知陈平不过是楚地“逃兵”,心里并不在意,就漫不经心地说:“魏将军回去要好好款待这位先生……”旁边的陈平一下子就听出来刘邦对自己没有多大的意思,想起自己的韬略才华,想起自己前两次的委屈,心中十分悲愤,大声说:“我今天有事而来,要说的话过了今天就不会再说了!”
刘邦心想:好大的口气呀,难道真的有良计妙策?此时的刘邦已经多次得张良的指点,觉得天下没有人能跟张良相比。但是陈平这句话到底起了作用,刘邦就说:“那先生有什么事就说吧。”一番深谈过后,刘邦想,陈平虽然超不过张良,但是也相差无几呀,心中非常高兴。当天就拜他为都尉,陪侍左右,并令他监护诸将,后来又提他为亚将,放手让他好好干。
陈平刚刚归汉,得到这样的礼遇,汉军中很多人注意到他,有些心思灵活的人还送礼物结交他。刘邦的许多部将对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小白脸”不服,甚至有将领如周勃、灌婴等,他们酸溜溜地给刘邦打小报告,说陈平只是脸蛋长得漂亮罢了,肚子里未必有货。并列举了陈平的三大罪状:一是品行不端,有“盗嫂”的恶名;二是立场不坚,先事魏又归楚,最后又跑到汉军这边来,叛来变去,很是危险;三是太过贪婪,接受诸将的贿赂还不算,给的多有好脸色看,给的少还故意给难堪。说到底,陈平根本就是一个“反复乱臣”的货色,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本来刘邦是一个非常注重群众意见的人,这样的“小报告”打多了,连刘邦也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他先找来推荐陈平的魏无知诘问,魏无知说:“我只是给您推荐奇谋之士,一些品行小节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魏无知的回答模棱两可,显然不能让刘邦满意。
他又召来陈平,说:“现在军中都在传你的谣言,我根本不相信。但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王,楚王因为司马卬事迁怒于我。我听说汉王是有见识、有心胸、有诚意的明主,懂得用人之术,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就不远千里来归附汉王,这样做又有什么错呢?”刘邦听了心中疑惑已经减去大半,接着问:“那众人说你收受别人钱财是不是真的?”陈平同样不慌不忙地说:“我来时没有带一丁点楚王赏赐的财物,就是为了表示我归汉的决心,身无分文,所以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大王如果觉得我可用,那就请大王采用;若是觉得不值一用,那我马上把收取的钱财交出来,回家。”寥寥数语,有理有据,刘邦被陈平雄辩的口才折服,心中疑惑尽消。这时陈平自我嘲讽地说:“大王是不是也听闻过‘盗嫂’的谣传,我觉得没有必要解释这种无稽之谈。”刘邦赶紧说:“不用解释,我根本不信那些谣传。”接着向陈平真诚道歉,还提拔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一波三折,陈平终于得到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多次助刘邦脱险,最后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陈平审时度势,终于站对了队伍,成为汉朝开国重臣,辅佐高、惠、文三朝,成为历史佳话。而陈平得以施展才华的关键因素,就是刘邦的用人智慧,他力排众议,不拘小节,重用陈平,体现了他帝王的气魄和宽广的胸怀。相比之下,项羽在用人上存在巨大的缺陷,殷王归汉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大事,而项羽却迁怒平殷的将领,导致陈平归汉。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