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奇人物仿佛自古以来都天生异象,刘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三国志》里写到,刘备双手过膝,耳朵大得连自己都看得到,所以在当时得了一个“大耳贼”的不雅外号。
东汉涿县楼桑村,这个冀中平原上的小村庄,就是刘备的故乡。这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桑树,刘备家的门外就有一棵高大葱郁的桑树,小时候的刘备就指着树冠对小朋友说:以后我一定会坐上有这么大华盖的天子之车。
这个志向远大的孩子虽然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却由于家道衰落,早年丧父,从小就不得不帮助母亲织席贩履度日。族人刘元起看出来刘备非同一般,时不时地帮扶他一把,所以刘备的童年生活也算衣食无忧,要不怎么能发展出诸如“美衣服”、“犬马”和“音乐”这样的爱好呢。
公元175年,刘备15岁,他拜大儒卢植为师。在老师那里,他认识了公孙瓒同学,从此开始了两人半生的缘分。公孙瓒,字伯珪,幽州辽西人,是一个世家子弟,17、8岁的时候就在本郡做书佐,干些抄抄写写的活,由于才干过人,太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乡野长大的刘备来说,混迹官场的公孙瓒不啻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乡村长大的孩子拥有远大的志向,却缺乏世家子弟的魄力,在意气风发的公孙瓒这里,刘备补上了这一课,两人很是投缘,结为朋友。不久,两个好朋友结束了学业,各自回家。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又相遇了,这回是在刘备的家乡涿县。公孙瓒来这里当涿县县令,这是老天对刘备的成全。作为县令的铁哥们,本来人缘就好的刘备就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在他的身边,开始聚拢起了一帮兄弟,关羽和张飞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刘备的生命。
关羽是河东解人,在家乡杀了人逃往涿郡;张飞是涿郡土人,家里是土财主。由于家境原因,关羽应该读书不多,而张飞肯定是上过学堂的。
多赖《三国演义》的演绎,在人们印象中,没大读过书的关羽以一本名为《春秋》的书为枕边书,夜里常常手捧着这本书,至于看不看得懂是没有人追究的;张飞书法极好,可与大家媲美,还擅长画美人图,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性情粗暴的文盲。
外表上,关羽应该是个红脸大汉,长须飘飘;张飞应该是个比关羽个头略低的白面书生,《太平御览记》里就曾描绘过:“人中张飞,马中玉追”。
不过,两人的共同点是都习过中国功夫,练过健美,所以体格魁梧,力大无比,打起架来,一个能顶十个。
据说刘关张的认识就始于一场打架。据说,当时张飞在涿郡开了个酒馆,他上午卖肉,过午就打烊,为了让没卖完的肉保持新鲜,就把肉吊在水井里,上面压一块五六百斤重的大石头,除了张飞谁也搬不开这石头。这天,杀人外逃的关羽经过涿州,要在张飞的店里吃饭,店里已经打烊,伙计就对他说:“肉有,全悬在井里,你拿得动石头,肉就是你的。”谁知关羽力大无比,轻松搬开石头,拿块肉就走了。张飞知道后,追上关羽就打,关羽也不是吃素的,两个人势均力敌,打得难解难分,别人都不敢近身。正巧刘备路过这里,上前硬生生地把两人分开。这也说明刘备具有枭雄本色,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懦弱的好哭鬼。
三个人就这样认识了,攀谈起来,一见如故,遂结为兄弟,至于是不是在桃园结的兄弟这可就说不好了,比较符合逻辑的是在张飞的酒馆里边喝边谈的。《三国志》中形容三个人的友谊,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父子”,三个桀骜不驯、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就像现在的古惑仔一样,经常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涿县的街头,直到历史将机遇降临在他们眼前。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24岁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一百来个兄弟,走出了涿县城门,去参加对黄巾军的讨伐。这些人里,只有二十多人是刘备身边的兄弟,其他人都是临时招募的。一百多个莽撞的乡野少年,这就是英雄刘备的原始股。
在战场上,刘备的部队没有太卓越的表现。无论如何,刘备自己掏钱招兵买马,讨伐叛军,这种参与的精神本身就值得嘉奖的,所以,事后刘备就当上了安喜县的县尉。
然而这个县尉没当多久,就因为一个督邮的来临宣告终结。那时候的督邮相当于现在市委组织部派下来审查干部的人,级别虽然不高,却由于握有监察各县官吏的大权,所以个个派头都大得不得了。来到安喜县的这个督邮即是如此,刘备去见他的时候就受到了拒绝。如果是一般的县尉,一定会殷勤打点贿赂,讨督邮的欢心。不过,刘备当然不是一般的县尉。他一听督邮不见,二话不说,回头跑到县衙,抄起一根火棍,又大步赶到督邮住的地方,一脚踹开大门,把正在温柔乡里的督邮从床上拎到床下,从屋里拖到院子里,抡起棍子就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一边打一边骂,直打得督邮皮开肉绽。刘备这才丢下棍子,县尉也不当了,丢下大印,大声说:“没有钱就不能当官吗?那我不当了!”说完就上了马,带着关羽、张飞等几十个兄弟离开安喜县,扬长而去。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不是喜欢哭就是善于逃跑,和曹操等人比起来,形象很是有点儿窝囊。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将鞭打督邮的事安在张飞的身上,殊不知这件事体现出来的才是有刚性有血性的真实的刘备。试问一个筋骨柔弱的人,如何能在动乱的年代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离开安喜县后,刘备曾经辗转到下密县、高唐县等几个地方做过副县长,但由于没有后台,在哪儿都没能做长。这个时候,刘备未来的竞争对手曹操等人早在权力斗争的中心崭露头角了,刘备却连个在中心舞台露脸的机会都没捞到。不过,这颠沛流离中的每一寸光阴,既是苦捱,也是无声无息的前进,刘备不会寂寞太久了。
既然自寻出路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毫无效果,那么为何不去投靠昔日的大哥公孙瓒呢?那时候,公孙瓒已经成为幽州骑都尉,见刘备来了,就封他为“别部司马”。后来公孙瓒的势力扩展到幽州,就派田楷做幽州刺史,派刘备做平原县令,再后来刘备又升任平原国的国相,成为郡守一级的干部。
在平原,刘备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他把境内土匪剿得干干净净,平原人民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接着,人们又惊喜地发现,刘备不仅是和平的守卫者,还是平等主义的传播者。在平原,无论是衙门的办事人员,还是素不相识的平头百姓,只要赶上一起吃饭,刘备都会和他们一个桌子喝酒,一个碗里吃菜。在那个动辄刀枪相加的严酷年代,刘备骨子里的平易和亲切就像温润的春风一样,温暖了人们的心,将平原变成一块其乐融融的乐土。
都说柔能克刚,这话一点儿不假,刘备温润如玉的品质硬是让举向他的屠刀都放了下来。刘备有个仇敌,买通了一个刺客去杀他。刺客来了之后,刘备以为是又一个吃客,连忙热情招待他吃饭,刺客一见,平原相原来是这么好的一个人,不忍心下手,于是坦白了真相。刘备没有难为他,还赏了银子放他走。《三国志》写到此处,陈寿不禁感叹说:“其得人心如此。”
在一场场满堂和乐的饭局中,刘备平凡的日子一天天地继续着,直到北海国的国相孔融派使求救。当时孔融在都昌被黄巾军围困,孔融就令太史慈冲出重围,连夜跑到刘备那儿求救。刘备读完孔融的信,第一个反应是惊讶地说:什么?大名鼎鼎的孔北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刘备啊?
这句话透露出刘备的意外惊喜之情,辗转流离至今,刘备终于凭借自己的执著和顽强,赢得了属于他的可怜的知名度。无论如何,从孔融开始,在汉末政治角逐中心,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注定要响彻中国的名字。
曹操有雄厚的家底,孙权有父兄的遗业,刘备却双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有的是起步时的延迟和一路的坎坷。之所以能够取得三分天下的成就,刘备所能凭借的,几乎完全是他的人格魅力,那就是善良和宽厚。这两种品质向来为人们所忽略,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柔软的品质自有其于无形中浸润一切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