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元璋忙于在浙东攻城略地的时候,他附近的天完国却正在进行政变,政变的结果是陈友谅计杀倪文俊,夺了军权,且向东侵占了安庆、池州、南昌等地,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并在六月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之后陈友谅谋害了徐寿辉,陈友谅另起炉灶成为新的国王。
采石被陈友谅攻下之后,朱元璋知道是面对强敌的时候了,他扩展地盘的行动已经惹起周围势力的注意。一系列事件让朱元璋明白,此时的陈友谅在群雄中不仅军力最强,疆土最广,野心也是最大的。
朱元璋非常忧虑地对刘伯温说:“陈友谅是个不择手段的人,进攻采石是他想攻应天的前奏啊,且还趁咱不注意攻下了池州。”
刘伯温说:“这个人最不讲道义,以现在的形势看来,若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起来,那应天就很难守卫。”
朱元璋知道这是自己最关键的时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能否取胜,就取决于如何谋划应对现在的战争形势,以及用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才能击败强敌。
面对最强的陈友谅和最富的张士诚这两个邻敌,到底先攻哪个,朱元璋正在征求文武将士的意见。
有的人主张先攻弱势,把方国珍拿下,实力雄厚了,再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
也有将士认为应先攻张士诚,因张士诚虽富有,但兵力并不雄厚,攻下张士诚,那陈友谅就容易拿下。
朱元璋认为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策略,没有顾及整个江南的形势。
刘伯温和朱元璋秘密商谈很久,认为目前一定要主动出击,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打法。
最后在两种策略间犹豫,迟迟无法选择。其实两种都是两线作战的方法,只不过方式不同。一种是对陈友谅和张士诚同时作战,把这两个强敌都打下去,兵分两路,主攻陈友谅,张士诚那边以攻为守;另一个方法是,集中主要兵力,先看准两者中谁的弱点最明显,奋力进攻,待胜利后,立即回转对付另一方。朱元璋其实更倾向于同时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有些危险,更担心张士诚若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同时对付自己,那就更危险了。
犹豫不决间,刘伯温建议说:“一直以来和周围的邻居都有大小纷争,但只有陈友谅的野心最可怕。张士诚虽然最富,但他没野心,没野心的人不用怕他。伯温以为,到了现在,只有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集中力量对付最强的敌人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已经对应天虎视眈眈,打下陈友谅,不仅能自保,而且是取得天下的关键。”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的分析很有道理,他点点头说:“恐怕若两线作战,胜券较少。而和陈友谅的战争将是一个长久战,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结束。所以,为了确保这一持久战打胜,就必须和周围的邻居修好,让他们不在咱出兵的时候突然袭击,且上游无事,张士诚就势力孤单,容易攻打。”
刘伯温道:“这周围的势力,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张士诚啊。方国珍是个见风使舵的家伙,前些日子还巴巴地来修好,不难对付。同时,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需要防范。”
众人都把目光聚焦到刘伯温那里,刘伯温侃侃道:“元朝啊。”
朱元璋顿觉头皮都发麻了。是啊,自从刘福通和小明王被元朝赶来赶去,他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若此时全力对付陈友谅,元兵很有可能趁机来攻应天,这样树敌多,就分散了军力,陈友谅的战争只会越拉越长。
众人散去之后,朱元璋闭目躺在大帅座椅上。年仅三十三岁的朱元璋早生华发,眼角堆积了细细的皱纹。
朱元璋闭着眼睛,很久很久,他安静地靠在椅背上,看似安详平静,他觉得自己太累了,哪怕一刻钟的闭眼休整,对他都是极大的享受。
当他睁开疲惫的双眼,看见刘伯温还立在门口。忙说:“先生为何不喊咱一声啊,咱并未睡着,只是闭目静心调整情绪。”
刘伯温道:“这个时候怎能睡着啊。伯温有些话不便当堂言说,想私下和大帅相谈。”
朱元璋说:“你是指对付陈友谅这件事吧?”
刘伯温点点头:“周围需要修好的势力太多,方国珍、张士诚应不难沟通,问题是对付元朝,可能大帅很伤脑筋。”
朱元璋笑道:“呵呵,先生真是咱的知己啊。咱跟元军除了打仗还是打仗,这修好,真是让咱自觉羞愧。元璋宁愿战死,也不愿向元朝示弱啊。”
刘伯温说:“气节当是如此,但是大帅如今要以大局为重啊,非常时期用些技巧是不得已而为。伯温以为可以向元朝送乞降书一封,先让元兵不来攻,极力对付陈友谅。”
朱元璋脸上顿时变了:“怎能向元朝乞降呢!”
刘伯温道:“刚才已经说了,这只是技巧而已。群雄之中,哪个不是今日和你好,明日又和你斗!元兵不也是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兵家言降,只为计策。”
朱元璋叹口气道:“现在也只能这样了,问题是元兵不会怀疑咱是假降吗?”
刘伯温道:“这个还请大帅放心,伯温来写这封乞降书,保证元朝不会有所怀疑。”
朱元璋这时才想起,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又做过官,由他出面的确是完全之策。
向元朝假降的同时,朱元璋还派人拉拢安抚远方的方国珍,极力向张士诚出示修好之心,对和张士诚有纷争的小地方都愿意拱手相送。这样,朱元璋身边的邻居算是有了暂时的修好之意。
身边的势力安抚了,朱元璋、刘伯温两人在室内密议,商讨出击陈友谅的战策。两个人仔细研究了地形和军力,以为陈友谅水兵较多,心气较高,现在最好不要先出击,若能使陈友谅先来攻击,即可造成有利的战机。
朱元璋又说:“咱的老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可是老朋友了,而且茂才的老门房曾经侍奉过陈友谅呢。”
刘伯温道:“这可是有利的资源,知己知彼,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朱元璋即让康茂才演出了一场盗取情报的假降戏。
朱元璋让康茂才的老门房带了康茂才的亲笔乞降书,偷偷去见陈友谅,信中还告诉陈友谅很多虚假的军事机密,劝说陈友谅兵分三路直接攻取太平,同时说愿意和陈友谅的军队里应外合。很快康茂才就得到陈友谅的回复,陈友谅真的相信了康茂才的投降,因为毕竟有过老交情,又书信往来多封。这下,朱元璋把陈友谅进军的方略和军力的分配方式都弄得一清二楚了。
知道了陈友谅的军事机密,并且还向陈友谅发出不少虚假情报,朱元璋决定分兵对抗陈友谅。朱元璋决定先直捣陈友谅的后路,让胡大海带军去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同时按照陈友谅预定的进军路线,沿路设下重兵埋伏突袭。另一方面,朱元璋还故意修改了陈友谅和康茂才约定的秘密暗号,本来康茂才和陈友谅约定在应天附近的石桥接头,而朱元璋就连夜把江东的一座大桥改名为石桥。部署好这一切,朱元璋又亲自在龙庐山山顶指挥。
当陈友谅率领重兵赶到江东的一座大桥的时候,看是石桥,心生疑虑,大喊康茂才,见无人应答,知道自己上当了,心中顿时又慌乱又气愤。将士们见中了朱元璋的计了,锐气大减。正在陈友谅思虑如何应对骗局的时候,龙庐山上黄色的旗帜飞扬,那是朱元璋在示意兵士出动的暗号。而早早埋伏在附近的士兵们,敲响战鼓,从山上、水路、陆地列阵而出,把陈友谅的兵士团团围住。被动的陈友谅毫无还击之力,主力部队被全部歼灭,死伤数众,且还有两万多人被俘虏。更为不幸的是,这个时候正逢退潮,陈友谅的水军船只全部搁浅,动弹不得,全都被朱元璋俘获。
陈友谅在太平败得非常惨,不仅丢了精锐之师,还丢了一半水兵,他心里的气愤是可以想象的。刚刚成为皇帝不久的陈友谅,如雄狮一样野心暴涨,而这一次竟然败在自己一向看不上眼的朱元璋手里,又是被骗局所败,心中非常不服气,他预计着更大的袭击——攻下应天。为了这个复仇也为了自己的野心,陈友谅也不得不动动脑子,气愤的他去找张士诚,想和最富有的张士诚联合起来对付朱元璋。然而张士诚只想自保,不想出击,且他知道陈友谅在太平败得很惨,更不愿和这个不讲信义的人联合。
陈友谅在太平的失利,为朱元璋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战机,首先是以弱胜强,朱元璋的军士们都被胜利的喜悦振奋着,同时朱元璋还得到了陈友谅的水军战船,节省了以后备战的物资,最重要的是陈友谅的失利干扰了联合张士诚的可能。这样,朱元璋就不用担心多线作战,兵力分散,为他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