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先从范文程的本事说起!
我们前面讲过,在明朝的将军中,也有一个最有本事的人,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一个文人,一个进士,这个人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人厉害,太厉害了。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和大清的两位大汗和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及其手下的几十万八旗将士,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着一座孤城宁远,面对着一个文臣袁崇焕,那就叫完全没有办法。有袁崇焕在,你不管是叫“后金”也好,不管是叫“大清”也好,不管你是爱新觉罗·皇太极,还是你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任你是谁,只要到我守卫的宁远城,您哪,就此打住吧,我告诉你:此路不通。有我袁崇焕在,大明王朝就不会灭亡!我活着一天,大明朝就不会被你大清(后金)政权灭亡。
袁崇焕厉害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面对着袁崇焕那是束手无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范文程手下,却走不了三个回合——范文程三言两语就能让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可以说,得到了范文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啊,那是如虎添翼啊!将来一旦发生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的情况,那不但大清朝的江山是他的,而且灭掉大明王朝,灭掉李自成,灭掉张献忠,那都是易如反掌。
这个天下,只要得到了范文程的支持,那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江山早早晚晚都会落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手里。这个时候,您要是庄妃,您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了个儿子的话,您这个儿子如果叫爱新觉罗·福临的话,您肯定就会想:我也想让我的儿子当皇上啊!我怎么样做才能够让我的儿子当上大清朝的皇帝呢?而不是让爱新觉罗·多尔衮或者是让什么其他别的人当皇上呢?庄妃可就有点犯愁了,她一时还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让她慢慢想去,我们现在已经有大事要发生啦。
什么事呢?当然是与范文程有关的事情呗。当然是清朝又要与明朝开战了呗。
话说1629年,迅速地改变了乃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的一系列的对汉人的歧视政策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已经取得了在东北地区的那些汉人的心悦诚服的支持——当然,正是因为如此,范文程才能登上政治舞台,才能一显身手。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认为他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住了东北。此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下定了决心:“这一回,我可该再度跟大明王朝较量一番了。”
果不其然。这个范文程刚一与爱新觉罗·皇太极见面,他马上就对爱新觉罗·皇太极说:“您这样打不行,您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不但您是错误的,您父亲历来的政策也都是错误的。您那么打的结果,只能是打一仗败一仗!您必须得长记性。您每次都走锦州,出山海关,奔蓟州,掠三河,过顺义,您哪次都这么走,谁不知道啊?是个明朝大将都知道,这沿路之上,大明王朝布防了多少人马啊?他们都在那儿等着您钻进他们的口袋呢。所以我说您的这个战略战术是错误的,您再不能这么走了,这条路不通。”
爱新觉罗·皇太极说:“我爹就这么打的,我也是这么打的。我也知道这么打仗是不对的,可问题在于,到底要怎么打,我的军队才能深入到长城以南去呢?”
范文程说:“您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长城沿线一共有多少个关口!您非得走山海关?除了山海关您就进不了北京城了?我给您推荐一个地儿——喜峰口。”
喜峰口在哪儿啊?就在今天的河北省迁西县城以北四十公里的地儿,古称兰陉。宋朝的时候这个地儿叫松亭关。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曾经有诗说,“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这个松亭关指的就是喜峰口。元朝的时候,这个喜峰口改名叫“喜逢口”。明朝永乐年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这个喜峰口正式确定名称叫喜峰口。喜峰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儿发生的战争那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战争,都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仅仅在近代史上,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这里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一次是在1933年,那个时候伪满洲国已经成立,整个长城以北全是伪满洲国的土地,日本的关东军在1933年企图从喜峰口越过长城杀奔华北。在这个时候,守卫喜峰口的是宋哲元将军。宋哲元将军的部队那惨啊,连枪都没有,只有大刀。宋哲元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从喜峰口杀奔日军。转眼之间,日军千余人毙命于喜峰口下。日军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后来,有个伟大的词作家,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激动,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那动人的诗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就是著名的爱国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的由来。另一次是十几年以后的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大军从喜峰口浩浩荡荡杀奔关内,直扑京津而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中的一个。
再后来,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为了解决天津用水问题,先在喜峰口附近的潘家口村修建了拦河大坝,这样就抬高了滦河水位,从而形成了潘家口水库,而潘家口水库的蓄水成功,又人为地将喜峰口淹没在潘家口水库,从而形成了水下长城的奇观。
我们还是话说回来。爱新觉罗·皇太极这次走喜峰口,果然不同寻常。爱新觉罗·皇太极迅速地从喜峰口直奔蓟州。当然,这条路上并不是没有大明王朝的军队阻挡。如果你爱新觉罗·皇太极单兵独进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孤军冒进的状况。范文程在这个时候他自己在干什么呢?他居然得到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信任,自己亲率一支精兵,从喜峰口旁边作为侧应,他直扑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并一举占领了上述五城,作为爱新觉罗·皇太极的侧应。
潘家口,离喜峰口很近,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广北击匈奴,曹操东征乌桓,均曾由此出塞;现在也已淹没于潘家口水库里面了。
马兰峪,很多人都应该去过,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清东陵的所在地;这里最早叫作马兰口,后来又叫马兰关,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
三屯营,因明代初期有三百屯田军户而得名,原名“三屯忠义卫”。明朝的时候,先是在1458年,由蓟镇总兵胡镛群修筑了城池并将蓟镇府迁往这里。1574年到1577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重建了三屯营城。戚继光在此镇守18年间,边寨多年安宁。这里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有关民族英雄戚继光统领军务、戍边御敌的府衙,它对于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府衙建筑格局,弘扬民族正气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深远意义。
当时明军正在集中全力对付范文程这个大清文臣,几万明军里里外外将范文程的驻地大安口包围了个水泄不通。范文程一想:三十六计,我这次使用哪个呢?我还是使用诸葛亮出山时候的那个火攻之计吧。范文程采用火攻之计,解了重围,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而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兵主力大军在遵化一带立稳脚跟后,便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而来!先头部队到达离北京城二十余里之外的南海子。
这个时候的明军,那可真是乱作一团,转眼之间,谁都没有防备啊,这个北京城就被清军给包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明军的总兵满桂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出德胜门和安定门,沿着我们今天北京城的北城一带,与清军进行较量。当时城上的明军发炮助威,一炮打去,只听到“哎呀”一声,满桂身负重伤,自己人打了自己人。没有办法,满桂连忙命令,所有军队撤入城中,就这样,我高悬免战牌,你爱怎么打怎么打,我明军不出山了。
就在北京城非常危险的时刻,袁崇焕率领着部队从宁锦前线——宁,宁远;锦,锦州——杀回北京而来,又将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部队从外部包围。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里外都是明军,只有中间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部队。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到了阵前察看:哎呀,不行,我得看看,这个仗我能不能打。当时爱新觉罗·皇太极亲自到了袁崇焕所在的部队的阵前,单人独骑走了一圈。哎哟,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可是被吓怕了。用另一句成语述说此时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心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那可是太恰如其分不过了。
当时,爱新觉罗·皇太极就找到范文程:“哎呀我说,范老先生,您这回可得救救我,咱们跑不出去了,咱们完了,您说咋办呢?我就听您的。您看,我就被包围了,都说您有本事,原来您就这点本事?您现在能让我出去吗?”范文程说:“这个容易啊,我最会的就是这个啊,三十六计你忘了最后一计吗?走为上,咱们撤吧。”
这就撤了?哎,爱新觉罗·皇太极真的就撤了,而且,撤军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此时此刻,袁崇焕那边也记得,三十六计中的另外一个计策,穷寇莫追。算了,枪口抬高一寸,咱让爱新觉罗·皇太极撤吧。爱新觉罗·皇太极就这样撤了。
这样的范文程,还想算计人家袁崇焕啊?你也不想想,行吗?哎,诸位这回可想错了。范文程当时的心中在想:遇到袁崇焕这样的明军,强攻没有希望,看来强攻不成那就只能智取。智取?说得容易!您以为您是谁?您就在东北读了那几本书,也号称叫饱读诗书?您想想,人家袁崇焕没读过书?人家好歹也是堂堂的进士出身。人家袁崇焕读的书不比您范文程少啊,您会的,人家袁崇焕啥不会?可以负责任地说,您范文程会的,他袁崇焕会;您范文程不会的,他袁崇焕也会!您范文程想收拾他袁崇焕,恐怕还差一点吧。您哪,在他面前玩儿这个不是班门弄斧吗?范文程这回想,我就要在班门面前弄一回斧了,我一定得智取袁崇焕,我一定要让你袁崇焕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范文程就想到了三十六计最为歹毒的一个计策——反间计。我为什么说三十六计中最为歹毒的就是反间计?这个反间计屡试屡成,没有一次不能成功的。实在不成的时候,您打仗,您就使用反间计,使一次就成功一次。在封建社会,反间计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
什么叫反间计?反间计最早的原形出自《易经》的《比卦》,原文是这样的,“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我在迷惑敌人的圈套中再下一层迷雾,让敌人上当,把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这就叫反间计。《孙子兵法》中也说到这一点,说“反间,因其敌间而用之”。这意思就更明确了,就是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
反间计屡试屡成,中国古代史上的战争,使用反间计的不计其数。比较早的一个反间计成功的例子,那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齐国打败了燕国,燕国十年生蓄,十年教训,20年之后,燕国率领五国联军,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由乐毅率领杀奔齐国而来。当时的齐国只有72座城池,转眼不过月余的时间,70座城池就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统统拿下。一个强大的齐国,此时只有两座城池了,其中的一座是即墨,即墨守军将领是田单。田单一想:“哎哟,这个乐毅太厉害了,我怎么样才能除去他啊,我打不过。”可就在这个时候,乐毅他也怪了,他不打了,就剩两座城池的时候,乐毅下令停下兵来,谁都不允许再打了。就这样一搁,3个月过去了,后面的燕王下令:“打啊打啊。”乐毅就是不听。这里到底有什么变故呢?哎,就在这个时候田单想到了这儿,就是该使用反间计的最佳时机。于是乎,田单派出很多很多老百姓到处传播这样的谣言,那打下这两座城池还不容易吗?乐毅他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不打,为什么不打呢?他想当齐王,因为他想将来这个齐国就是他的了,所以他要让齐国的老百姓踏踏实实地听他的话,他要使用怀柔政策了,当齐国的老百姓都服从他的时候他就打了。将来他灭掉了齐国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灭燕国,他要统一中国了。这个时候,燕王一想:“不行,我得把他撤下来。”于是乎,燕王命令:“迅速把乐毅给押到燕都蓟来。”这个时候,乐毅听说以后,赶忙跑到赵国去了。
五国联军没有了统帅,新的统帅正在路上。就在这个时候,田单采用火牛阵,转眼之间,不过一个月时间,一下就拿回了齐国的70座城池,战争到此告一段落。
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也使用过反间计除掉范增。一次,刘邦与项羽处于相持阶段。刘邦派人向项羽请和,项羽派使者来,陈平假装吃惊:“汉王(刘邦)以为你是亚父(范增)派来的,原来你是项王派来的。”项羽果然怀疑范增。范增为项羽出计攻荥阳,项羽不听。范增大怒,不肯再为项羽出谋。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三国演义》中也有使用反间计的例子。魏吴对峙赤壁,大战即将开始。曹操的谋士蒋干与东吴的都督周瑜有旧交,曹操派他以访友为名,趁机刺探东吴军情,进行间谍活动。周瑜识破了蒋干的来意,便使用了反间计,佯装热情,邀蒋干与自己同床而卧。军士按计半夜禀报周瑜有急事,周瑜离帐。蒋干起床在周瑜案上书中翻到一封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给周瑜的纳降内应信,蒋干不知是假,偷书信逃回曹营,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水军大弱。后曹操才知中计,后悔莫及。
通过刚才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反间计是屡试屡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反间计没有失败的情况?反间计就是利用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特点,皇帝与大臣不和,文臣与武将不和,帝王将相互相之间不合,他利用的就是君王与武将之间的这种微妙的不和心理:我得提防你,你将来强大起来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就灭掉我。正是因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故而第三者就可以利用这种怀疑心理,那肯定就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问题在于:你范文程懂这个,我袁崇焕就不懂?我袁崇焕不懂,那我们家崇祯皇帝他也不懂?崇祯皇帝何许人也?上台伊始,诛杀魏忠贤,一时间人人喊好,虽然说年轻,但是有为啊!你使用反间计在崇祯皇帝这儿,能够成功吗?他能够听信你的反间计吗?你可别忘了,反间计是对方创造出来的,他们不会轻易地让你范文程的想法得逞啊,范文程的想法能够得逞吗?
范文程如何实施反间计呢?听完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了!
原来爱新觉罗·皇太极久攻北京不克,便在范文程如此这般的授意之下,下令撤兵回师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进攻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兵曾经俘获过两名明朝的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俗称。明朝的宦官权势很大,他们是朝廷中与皇帝最为接近的人,也是皇帝最为相信的人。一般来说,所有重大的战役,皇帝都要派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作为监军。监军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监视前线指挥官的言行举止!
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手下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非常靠近这两个太监的地方,并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皇上(指爱新觉罗·皇太极)设下的计策。前不久,皇上独自骑马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人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便把他听到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皇帝。
当时,朝中一些反对袁崇焕的人早已纷纷诽谤袁崇焕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
崇祯皇帝一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本已有了疑心,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将其下狱。
1630年9月22日(阴历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以“叛逆”“擅主和议”罪名判处“凌迟”。
什么是“凌迟”呢?
所谓“凌迟”,是中国古代各种酷刑之中最为残酷的一种刑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本意是指山丘延缓的斜坡,后世将凌迟作为一种刑罚,仅取它的缓慢之意,意思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就要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把人的肉差不多割尽,最后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
明朝的凌迟处死是真的要把犯人零割千刀以上,最多者达3600刀!可见其残酷之极!袁崇焕之死,官修《明史》记载甚简:“遂磔崇焕于市。”如此而已。千古奇冤遮蔽在这简略的文字中,弥天血腥被涤荡得无影无踪。
那么,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中“鲜活”地记载了袁崇焕被处以“凌迟”的真实细节过程:“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具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浓浓血腥溢于字里行间,读来不免令人肌肤悚然生寒。
我们把上述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出现了下面的情景:
前提我们得首先清楚,范文程的这个反间计当时无人识破。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袁崇焕真的是全国头号汉奸。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全国的头号汉奸,被皇帝下令凌迟处死,那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就在袁崇焕死的那一天,1630年9月22日,北京城万人空巷,齐聚西市而来。那个时候的西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四,那是杀人掉脑袋的地儿,齐奔西市而来。万人空巷,将西市围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你要想挤到前面,得先给刽子手送礼,刽子手开刀,你就跟在刽子手后面鱼贯而入,你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个袁崇焕死的真实细节。
历史书上记载说,“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一刀一刀地割,“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什么意思?每割一块肉,京城的百姓都哗哗地往前面扔钱,我把这个钱给你,你把这块肉给我,我得吃掉他,生吃。后面还写,“刽子乱扑”,刽子手的手在袁崇焕身上这儿一刀,那儿一刀,你不能挨着割,挨着割就死了,就不会到3357刀了,所以得乱割,这儿一刀那儿一刀,“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肉没了,肉全都卖了,卖光了。开腔,“出其肠胃”,开膛破肚,把他的肠子、肚子、心肝肺全挖出来,这回该卖心肝肺了。哎,“百姓群起抢之”,一人抢一块,这个肠子、肚子你不能分成小刀刺啊,刚一扔出来就被人抢了,“得其一截者,和烧酒生啮”,我得着一块,全国头号汉奸的肠子,赶忙拿烧酒,这边一口酒,那边一嘴肠子,那个肠子是活的,刚弄出来的,还带着血,吃着,好家伙,满脸都是血,所以最后说,最后是“血流齿颊间”,满脸都是血,都是袁崇焕身上的血。“又唾地唾骂不止”,一边吃一边骂啊,这个汉奸,我就得生吃了你。“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肠子、肚子、心肝肺全没了就剩下骨头了,结果拾得其骨者,用刀斧给他剁碎了,熬粥吃。最后“只剩一首,传视九边”,只剩下一个头颅,然后传令长城沿线的九个关口。这就是告诉你,这就是做头号汉奸的下场。
袁崇焕冤枉啊,那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为保卫明朝最大的英雄,却被明朝皇帝如此杀掉,惨啊!袁崇焕地下有知,您说,他该把这笔账记在谁的身上?范文程?崇祯皇帝?还是自己?对于明朝人而言,范文程那可是鼎鼎有名的大奸臣,太可恨了。人家两代帝王,几十万将士无可奈何的一个人,就被你三言两语落得个如此下场?您太可恨了。站在明朝的角度想,我们怎么能不恨范文程?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怎么能恨范文程?你堂堂的一代帝王,你连一个小小的反间计你都识不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懂不懂?忠心保卫你的人,落得如此下场?谁能够再保卫你啊?这就是一个堂堂皇帝的作为?
您说,袁崇焕地下有知,该是怎么个思考?
如此的范文程,如此的崇祯皇帝,你让夹在清朝的范文程和明朝的崇祯皇帝之间的千军万马将来做何打算?
说得远一点,十几年以后的1644年,当时清军正在关外,李自成的大军团团包围了北京。就在此时,袁崇焕手下的第一大将吴三桂接到了崇祯皇帝的紧急报告,你迅速给我来京师勤王。此时,您要是吴三桂,您要是袁崇焕的手下第一大将,您会做何打算?我在这里丝毫没有为吴三桂辩护的意思,您会做何打算?当时吴三桂接到命令以后,下令起兵,慢慢启程。他没有走到北京城,崇祯皇帝就上吊自杀了。大明朝就这样灭亡了,怨谁啊?怨范文程?怨爱新觉罗·皇太极?怨爱新觉罗·多尔衮?怨李自成?不怨别人,要怨只能怨你自己:这个王朝不灭亡,还等待何时?
真是范文程略施小计,大明朝“自毁长城”!
袁崇焕殉难后,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自此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至今已经传到了佘义士的第17代后人佘幼芝。
此后的范文程凭借自己的才干,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各种对于明朝大将的招降任务。这中间,原明朝大将孔有德和耿仲明等后来为清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后,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建议下,爱新觉罗·皇太极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机密要事。皇帝敕书的草拟,各衙门奏疏的收录,与他国来往书信的撰写,等等,都出自范文程之手。范文程实际上充当着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秘书长的角色!
爱新觉罗·皇太极对范文程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次召见,商议政事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常是前次被召才归,未及吃饭休息,复又被召入宫。凡遇军国大事,爱新觉罗·皇太极总要问范文程是否知道。有时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便说为何不和范文程商议。若回答说范文程的意见也是如此,爱新觉罗·皇太极便批准同意。各种外交文书,均由范文程批复或草拟,起初爱新觉罗·皇太极还要亲自过目审查,每一次都感到十分稳当,后来通常的文书便看也不看了。
可以说,范文程是清朝初年满洲人的政权中最为著名的汉族大臣!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成为清朝皇帝以后的多尔衮,有了范文程的支持,应该说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已经成为爱新觉罗·皇太极须臾离不开的重要人物了。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公历1643年9月21日夜,51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
爱新觉罗·多尔衮终于卷土重来了!他又一次参加了争夺大清朝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经历过一次失败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得到了范文程等众多汉人谋士支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但夺取清朝皇帝之位简直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而且消灭大明王朝、一统中国也将易如反掌!一旦将来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这天下早晚会是多尔衮的!这对于已经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了儿子的庄妃来说,就形成十分重大的威胁!庄妃如何才能够保住自己儿子的大清王朝的皇帝之位呢?对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说,在江山与美人之间,他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