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各异,有的容易接近,有的拒人千里。领导也一样,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高傲粗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性格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
项羽性格孤傲,朋友自然就少。项羽的致命伤在于过于自我,这样的人会过多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韩信、陈平的离开,黥布的背叛,范增的失望,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原因。
刘邦则不然,只要是人才,他就会利用,不管他喜不喜欢这个人。刘邦最初也看不起韩信,后来听萧何说得了他能定天下,很有诱惑力,于是屈尊行礼,设坛拜将,很是低调。对陈平,他也不喜欢,贪污受贿,有污点,但是他能出主意,对自己有利,也就不管其品行如何了。
刘邦属于有胆识的人,项羽属于有魄力的人。跟着有胆识的人,下属的才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领导有赏识别人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跟着有魄力的人,下属的长处会很难发挥。因为领导的魄力会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让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
这就像一个领导,你是出主意想办法,做粗放型领导,还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做事物型领导。一个好的领导总是粗放型的,事无巨细,可以交给副手或下属去做,如此才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考虑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关于刘邦和项羽的为人,陈平曾有一个评价。那是刘邦荥阳被困,陈平出反间计之前,刘邦问陈平,如何才能夺取天下。陈平当时对刘邦、项羽的为人分别做了总结,他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陈平在项羽和刘邦手下都干过,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且他这话说得很中肯,都说到了二人的优缺点,没有一味地捧刘邦批项羽,所以这话并非溜须之言,很值得参考。具体说,陈平说到了刘邦和项羽两方面的差别:
一是为人。项羽“恭敬爱人”,对人尊敬,待人诚恳,所以跟随项羽的,也都是一些耿直而重礼数的人;刘邦“慢而少礼”,待人随性,所以来投奔他的,也都是些不拘小节、玩世不恭的人。
这也再次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做人有原则,做事认真,选拔人才公正、严厉,这如果是写入档案、开具履历,或是在表彰会细数功绩,是一点问题没有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吃不开,因为它太过教条化。项羽认真的态度,循规蹈矩的作风,表现在下属面前就是死板、刻薄;而刘邦对人随意,反而容易让人接近。
项羽的为人,也直接影响着他的用人。比如韩信,别说他不跟项羽了,就是继续留在项羽身边,他出的主意项羽也不一定能看上。不说别的,就说田横被郦食其说服,答应投诚后,便放松了防范的警惕,韩信却把它当成了军事进攻的绝佳机会。再比如陈平,办事不牢靠,见势不妙就跑,玩挑拨离间的把戏,这样的人项羽是绝不会欣赏的。项羽可以和人正大光明的决斗,却绝不屑于背后捅刀子的卑鄙伎俩。
有些人活得很现实,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也不在乎朋友怎么说,更不在乎群众怎么说。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领导怎么说。他们经常玩那种两面三刀的把戏,表面和你嘻嘻哈哈,表现得亲密无间,背后却告你的黑状、造你的谣言。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蒙蔽住许多人的眼睛,特别是领导的眼睛,最终受到提拔重用。这大概也就是那些使用卑鄙手段获得成功的人,会得到某些人赞赏的原因吧。因为他成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说不定你还要求他办什么事,你还要受他制约,所以你要对他百般巴结、阿谀奉承。这也是社会风气越来越败坏的根源所在。这是多么无奈而悲哀的事情啊。但是,这样的人能够风光一时,却绝不会长久。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特别是领导,领导眼里揉不得沙子。韩信最终被刘邦收拾,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韩信一直跟着项羽,也许不会受到重用,但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夷灭三族的惨境。有些人就是这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禁不住眼前的诱惑,总是急于展现自己按捺不住的表现欲,最终迷失了方向。
其实,单从手下这些人的人品看,刘邦最后胜利也是必然的,他手下都是些喜欢投机钻营、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打起仗来自然灵活。项羽手下则净是一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论人品是极品,论手段和阴谋就甘拜下风了。
二是处事。项羽看重“爵邑”,不轻易用爵位和封邑来赏赐下属,刘邦却能“饶人以爵邑”,出手很大方。这点很关键,因为这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利益。人都是有所图的,要得到一定的好处,才能调动起积极性。跟着项羽的人虽然廉洁耿直,没有异心,却也没有达到公而忘私的境界。他们可以努力工作,但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回报,但是项羽却舍不得给,所以很多人最后选择离开。跟着刘邦的人,都是一些品行并不太好的人,不拿跳槽当回事,也不会从一而终。然而因为好处的诱惑,他们也会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因为这里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如此,刘邦这里自是人才济济,而项羽那里则门可罗雀了。
利益也不全是物质上的,有时只是一种认可,一种脸面。比如范增,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岁数也大了,也不需要过多的钱财,或者也需要,但绝不是很强烈。他一门心思对项羽,只是想得到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单就这些,项羽都给不了,所以他最终选择伤心离去。项羽连对自己最忠心的人都笼络不住,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