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领导,总是能激发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其实是门了不起的学问。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如何让下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的领导事必躬亲,谁也信不过,下属工作起来便放不开手脚,费半天劲,领导还要东挑西挑,最后弄得下属没了积极性,做事寡然无味,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这种领导心胸一般不会太宽,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领导魅力。项羽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首先,项羽在思想上对人才不重视。咱们前面分析过,项羽这人是非常自傲的,做事好凭感觉而不是靠理智,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人才,无人能出其右,哪还需要别的人才来帮助他呢?
人一自傲,办事就会武断,就会刚愎自用,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人才的出现。因为人才是要通过意见、建议以及做事来体现的,你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办事,不群策群力,那么,所谓的人才也就成了你办事的工具,是你自己的一个复制品,自然发挥不出他们的作用了。
其次,项羽看不起那些身份低贱的人。项羽出身于贵族世家,天生有一种高贵的血统观念,所以他从骨子里看不起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比如对韩信,项羽除了和韩信在表达方式和政治理念上难以沟通外,内心看不起韩信也是原因之一。再比如彭越,项羽之所以没给他封号,除了彭越没战功,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他是个草头王。对这样的人,项羽根本不会在脑子里留位置的,否则即便不封王侯,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安排吧。
第三,项羽性格上有缺陷。其缺陷有两个:一是易怒,而且易迁怒于旁人。好动怒,脾气爆,就很容易伤人,也不容易让人接近,也就缺少与人的沟通。人才除了使用,还需磨合,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项羽动不动就发火,总是用蛮横的方式让下属顺从,畏惧则生冷,下属也许会被暂时吓住,但绝不会由衷地佩服,所以项羽与下属间的这种联系纽带是不牢靠的。
二是实诚。项羽脑袋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所以他会在反间计下表现得犹豫和茫然。项羽重用的人才,如龙且、季布,都是和他一样直来直去的人,这些人性格豪爽、打仗勇敢,但在阴谋伎俩面前无一不败下阵来。
实诚过去是褒义,现在好像变成了贬义,换个词说就是缺心眼。范增的最终离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范增不属于刘邦的人,他比项羽还想杀刘邦,但最后项羽却中了人家的反间计,对一直追随自己的亚父持怀疑态度,让范增很伤心。但是话又说回来,从另一方面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项羽对范增肯定也没有太多的好感。就像相亲相爱的两口子,如果不是一方有想法,小三是插不进来的。范增跟了项羽这么长时间,项羽对他应该是了解的。况且那反间计的手法也很拙劣,有脑子的人就知道不可能,而且消息来自正在火并的敌我双方的敌方阵营,这就更不可信了。唯一的解释就是:项羽对范增并不感冒。范增离开,项羽也没阻拦,说明他并不觉得范增离开是件坏事。
由此可见,项羽在识人、用人、笼络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也是他底下的人不愿跟着他的原因。既然跟着你,总得有些好处,即便不是金银珠宝,最起码也要有被重视的快感才行。没快感也就算了,还要被误解和怀疑,搁谁谁也受不了。
第四,项羽不注意下属的思想变化。范增反应强烈,选择离开,钟离昩没有离开,但也不会一点反应都没有,心里有疙瘩,对作战也不会有好处的。这些项羽都没过多留意,没有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说到黥布,那反应就更不正常了。如此明显,项羽都没去思考其中的原委,最终导致了黥布的反水,将摇摆着的天平沉向了另一头。
第五,项羽没经验。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时,年仅27岁。在此之前,他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却没有过从政的经验。也就是说,项羽可以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很难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识人、用人上的不成熟。
其实,项羽的追随者一点不比刘邦少,而且本事也不小。范增、黥布、韩信、陈平,以及各路诸侯,这些人能追随项羽,是被项羽的魄力所折服。但是,这仅仅体现了一种倾向,能否让他们死心塌地,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还要懂得经营。而项羽恰恰不知道这些人最需要什么,也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他们自然会很失望。如果一个人疏远你、离开你,不好说是谁的原因。如果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疏远你、离开你,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了。项羽身边人才的流失,恰恰暴露了项羽的弱点:不善于经营,不善于笼络。
有的领导很会当官,放手让下属去干,并时常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下属的觉得领导信任自己,有一种被重视的快感,干起工作来就有劲,效率自然也就高。这种领导在具体工作上未必有多大能力,但他们会当领导,眼界开阔,心里能藏事,就显得特别有魅力。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帅才。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上的闪光点是很多的。
首先,刘邦会放手。刘邦这人本事不大,本事不大不是说他不行,而是说他做具体事不行。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才会依靠别人,放手让别人去做事。一个能力太强的领导,手下往往不会太突出,因为他们很难有显示的机会。刘邦自己没什么本事,所以他就会依赖下面,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群策群力永远胜过单枪匹马。
其次,刘邦能包容。是领导,就要面对下属,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下属,故而心胸很重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下面的人,不但性格各异,而且还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如果你只看到下属的那些毛病,就会忽略他的优点,从而也会抑制他特长的发挥。所以,一个能包容下属的领导,才是被下属信赖的领导,才是可亲可敬的领导。刘邦这点做得很好,不但能利用下属的优点,还能包容他们的缺点,比如,郦食其的能言善辩,比如陈平的小贪小占。
第三,刘邦敢下本钱。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除了信任、使用,还要给他一定的权限。拜韩信为大将军不用说了,那是放手一搏。陈平用反间计时,刘邦给了他“黄金四万斤”,出手可谓阔绰。陈平有了这么多的钱,办起事来自然就事半功倍。再比如垓下合围时,为了让韩信、彭越过来支援,对他们许以王侯和封地的承诺。
除了在金钱、封地上不吝啬,刘邦不吝啬的还有态度。对人才重视的态度。比如争取黥布,在并无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刘邦仍会派出使团,做最大努力的争取。刘邦舍得下本钱,对方就有被重视的感觉。人都是喜欢被称赞、被欣赏的,人越被称赞、越被欣赏,就会越兴奋,就会刺激才智的发挥,甚至会超水平发挥。这个很好理解,对孩子鼓励总比挖苦来得管用。大人和孩子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人一天不受点气就不舒服,除非他大脑短路。
第四,刘邦性格大众。关于这一点,现在有个词,使用极其广泛,就是亲和力。其实亲和力就是大众化的一种体现。领导用的人,永远是性格对路的人。刘邦脾气随性,这就让他的选择范围变得十分广泛。刘邦的追随者可谓多矣。有老百姓(徙人)、有小吏(萧何、曹参),有儒生(郦食其)、有草寇(彭越)、有世家子弟(张良),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刘邦的性格如果不大众化,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和亲和力的。刘邦和谁都能在一起共事。不像项羽,性格孤傲,一般人根本不敢靠近。
第五,刘邦有行政经验。刘邦曾经为吏,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虽说不起眼,但也属于官差,是少不了和官府打交道的,耳濡目染,也颇得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