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鸿门宴中,大家对项羽的行为感到很疑惑。疑惑的原因是: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与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有出入。或者说,他的做法不符合他的一贯作风。甚至还有人说项羽是个糊涂蛋,所谓的鸿门宴,是一个糊涂蛋在陪着五个明白人喝酒。
其实也怪不得人们有如此想法,因为项羽在整个宴席中不是很活跃,话也不多,对范增的暗示无动于衷,跟不明白怎么回事似的,对项庄舞剑、项伯护剑的整个过程似乎也毫无反应。只有樊哙闯宴,项羽才惊了一下,“按剑而跽”,问来者何人。但经张良介绍后,项羽便将樊哙引为知己了,又赐酒又赐肉,表现得很客气,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总之,项羽给人的印象,像是只顾自己喝酒吃肉,并不知道这里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着什么事。他像是变了一个人,与之前怒闯边关、欲扫平刘邦而后快的爆脾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人们熟知的那个破釜沉舟、力拔山兮的大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正是因为项羽前后对比明显,行为大相径庭,我们才不能轻易下结论。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人的脾气秉性也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凭着对一个人先前的认识,去判断他以后所做的事。项羽脾气爆不假,但脾气爆也不是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地爆,也不是遇到什么事都不管不顾地一通乱爆。爆和怒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刺激到他发爆、发怒的神经,他是不会轻易乱发的。整天哇呀呀地龇牙咧嘴,那是猛张飞,而且还是唱戏时候的猛张飞,那真实的老张粗中有细的时候多了。
既是这样,为什么人家项羽就一定杀字不离口,整天面目狰狞?最起码得有个让他发怒的诱因吧?刘邦客客气气,面带微笑,一副巴结讨巧的模样,人家刘邦都那么大岁数的人了,你忍心向他发火?再说项羽本就是本着睦邻友好的态度和刘邦喝这顿闲酒的,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两人也都累了。
其实,细想起来,在整个鸿门宴期间,也不是完全没有让项羽发怒的诱因,只是项羽都忍住了,并没表现出来。可以大致梳理一下:
首先是范增。挤眉弄眼不算,还自作主张,要项庄舞剑,打算干掉刘邦,这就违背项羽的意志了,因为项羽现在并不想杀刘邦。但范增是自己人,又是项羽的亚父,项羽不好发火,更不好当着外人的面发火。
再就是樊哙闯宴。虽然没礼貌,但人家是客,也不好发火。再者,和一个下级军官发火也有失自己的身份。况且这事己方错误在先,人家着急也情有可原。
还有就是刘邦尿遁。不辞而别,多少有失礼节,生气也在情理之中。但项羽的感觉和张良的解释让项羽很受用,刘邦是因为怕了,所以逃跑。而且张良还替刘邦进献了礼物,表示了歉意,也不能再说什么了。
最后是范增发火。刘邦尿遁前,交代张良给项羽和范增进献礼物:白璧一双,玉斗一对。范增把赠给他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一剑就辟成了两半,然后恨铁不成钢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跟你这个傻小子就没办法共事,你看着吧,将来夺你天下的,一定是他刘邦!
项羽没发火,范增倒先发火了,这范增七十多岁的人了,远没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范增对项羽出言不逊,骂骂唧唧的,而且还当着张良的面,项羽都没动怒,这已经相当不错了。项羽没动怒,一是范增岁数大了,又是自己的亚父;二是一种宽容。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一开始项羽和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后来项羽改了主意,范增一时转不过弯来,有点牢骚也正常,发点火就发点火吧。
也许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才是项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温和、大度。项羽这人还是很讲理、很坦诚的,否则也不会在后来和刘邦的对峙中多次中招。特别是鸿沟议和之后,项羽二话不说,带着人就撤了,多实诚啊。刘邦呢,趁人家撤兵,反守为攻,跟尿遁时的表现有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