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当兵,曾经因触犯军纪,按律处斩。当他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时,被当时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发现。李白并不认识郭子仪,只是见他相貌非凡、临刑不惧,认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应该大有前途,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将郭子仪救了出来。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下狱,郭子仪上书请求以官职替李白赎罪,便是要报答李白当年的救命之恩。
之后,郭子仪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受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节制。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悍然起兵叛唐,叛军所向披靡,唐军根本不能抵挡,东都洛阳很快陷落。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玄宗见唐军一败再败,盛怒之下,处斩了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由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跟安禄山是族亲,为了防止他们互相勾结,玄宗召安思顺入京师为户部尚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讨伐叛军。可以说,郭子仪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
当时叛军已经占据河南大部地区,郭子仪先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朔方军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7000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当时唐军的朔方军与太原军被叛军分割开,各自孤立,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朔方军与太原军重新联系起来。这样,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进而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快速实现,唐军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朔方军捷报传到京城长安后,一直惶惶不安的人心得以稍安,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这时候,河北还需要一员大将,郭子仪便推荐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这之后还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李光弼和郭子仪曾经同在朔方镇为将,都是当时名重一方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些互不服气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立即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害怕郭子仪趁机刁难他,一直想调去别的方镇。这时,唐朝廷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负责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想让自己去送死,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便在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甘心赴死,只是请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听了才知道对方误会了自己,流着眼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力荐你为大将。我愿意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二人握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唐朝廷想将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7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对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郭子仪闻讯后,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援救,与李光弼会合后,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唐军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4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安禄山听闻史思明败报,恼羞成怒,从洛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由谢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由牛廷蚧率领,南下会合史思明。叛军三军和一,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叛军叛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便利用叛军急求决战的心理,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备战,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的扰敌战术。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无法休息。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又被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散发跣足,狼狈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挑战。此战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郭子仪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
这一战,对河北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均自发地组织武装,支援和响应唐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叛军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
正当郭子仪拟挥兵北进范阳时,叛军攻破了潼关,玄宗弃京出逃蜀地,郭子仪撤兵退守太原。不久后,太子李亨逃至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摇摇欲坠。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洛阳附近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肃宗的新朝廷刚刚建立,兵少且弱。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灵武后,军声顿振,兴复之势才形成,天下人才觉得唐朝复兴有所希望。肃宗当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奉命收复东、西两京之际,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严庄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安禄山一死,唐朝廷便想趁叛军内讧,大举进攻。
肃宗到彭原郡检阅六军时,宰相房琯请求领兵1万人,自任统帅,去收复长安。房琯出战前夸下海口,军队刚开到陈涛,便被叛军兵打败,全军覆没。
到了此刻,郭子仪的朔方军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条件,向回纥借兵,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负责收复两京。
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因为河东郡居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扼叛军要冲,得河东才可收复两京。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遵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当时叛将崔乾祐(在灵宝击败哥舒翰之人)据守河东蒲州。郭子仪率兵从洛交(今陕西富县)向河东进发,又分兵攻取冯翊(今陕西大荔)。
此时,唐官吏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都被叛兵关押在蒲州,4人听闻唐军已经开始了反攻,密谋为内应。当郭子仪进攻蒲州时,赵复等人竟然传奇般地杀死了守城的叛兵,打开城门,迎接郭子仪进城。叛军大将崔乾祐逾城以身免。
崔乾祐逃到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放崔乾祐的军队进城。军队进城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突然落下,将叛军分隔在城内外,进入城内的叛军都被安邑军民杀死。崔乾祐此时没有进入城门,得以脱身,从迳岭(今运城东北)逃跑。郭子仪趁机收复了河东。
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底,肃宗命元帅广平王李俶发兵攻长安,郭子仪率领中军。回纥可汗派遣儿子叶护率领精锐骑兵前来,帮助唐朝讨贼。郭子仪与叶护太子在宴会上亲近修好,共同发誓要平定国难。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城南、沣河以东香积寺北。长安城的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等自恃兵多将广,倾巢而出,与唐军交锋。唐军声势不及,初战即败。叛军刚要乘胜追击,唐将李嗣业策马飞奔阵前。李嗣业是出名的猛将,善用陌刀。他拼命挥刀砍杀,所向披靡,刀光过处,叛军不死即伤。唐军军心这才稍。刚好这时候,郭子仪率领大军赶到,同李嗣业合军,猛击叛军。双方激战大半日,叛军死伤6万余人,大败而回。当夜,叛将张通儒见大势已去,主动放弃长安逃跑。
九月二十八日,元帅广平王李俶(肃宗李亨之子)与郭子仪等入城,京师就此光复。城中男女老幼近百万人,夹道欢呼,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官军。”肃宗在凤翔得到捷报,群臣称贺。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直指东都洛阳。安庆绪听说唐大军前来,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阻击。唐军得回纥铁骑援助,大败叛军,安庆绪等人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洛阳。
洛阳收复后,郭子仪返朝,肃宗非常欣喜,亲自出迎,拉着郭子仪的手说:“国家再造,卿之力也!”(《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
长安和洛阳的相继收复,河东、河南的大部郡县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唐朝廷已摆脱了一度岌岌可危的境地。
而此时叛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安庆绪担心史思明日渐强大,命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范阳征兵,欲乘机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先发制人,拘禁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并向唐朝投降。唐朝廷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命他率军讨安庆绪。河北重新复为唐朝廷所有。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肃宗从成都迎回玄宗。
乾元元年(758年),镇守于太原的李光弼认为史思明终究还要叛乱,劝肃宗笼络乌承恩,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促使他与阿史那承庆共同对付史思明。但此事后来被史思明查出,杀死了乌承恩,并积极筹划,等待时机再次起兵。
同年九月,唐肃宗命令9个节度使出兵,围攻盘据在相州的安庆绪。这次出兵不设主帅,只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史书上对此解释是,“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其实并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元勋谁不好统领谁这么简单,而是由于安禄山叛乱的事实,使得肃宗心有余悸。他既想利用节度使来平定叛乱,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更不放心将几十万唐军单独交给某一个威信与实力都很强的节度使。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军令不一,各节度使又互不为谋,矛盾重重。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朝廷与节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势力乘机滋长,致使宦官专政成为唐中后期最严重的问题。
十月,郭子仪率本部人马与其它八路兵合围卫州(今河南汲县)。临战之时,郭子仪先安排好伏兵,一交战便假装不敌而败退。等到叛军追击时,事先埋伏的3000唐军弓弩手突然发箭射叛军。箭矢如雨,叛军大为惊恐。郭子仪趁机挥兵掩杀,收复了卫州。
之后,唐军各路人马共六十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市)。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通鉴》写为漳河,唐书写为安阳河)淹邺城,城中粮尽。困守在城中的安庆绪日子相当不好过,邺城中开始缺粮,一斗粮食需要七万钱,而米价最便宜的时候不过几文钱。粮食吃完了,连邺城的老鼠都值钱起来,一只要数千钱。而且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邺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却因为城中被淹,水太深,无法轻易出去。此时的局面对唐军极为有利,然而唐军没有主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彼此牵制,错失了良机。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唐军中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部率先与史思明激战,双方各有死伤。
郭子仪率军赶到,预备从背后袭击史思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形势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郭子仪刚要布阵,突然狂风大作,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史书中记载说:“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飞扬的尘土中,只见人影憧憧,来回移动奔跑。交战双方都大惊失色,均以为是对手追来,纷纷逃散,溃不可止。唐军往南逃跑,史军则往北逃跑。敌我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甲仗、辎重委弃于路。唐军九路人马,大多溃逃,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两支部队全军而归。由此可见当时天气之恶劣,着实令人胆战心惊,声威绝不亚于今日的沙尘暴。
郭子仪一军退到河阳(今河南孟县),但是这天夜晚,军营中士兵莫名其妙地彼此惊扰,然后全军开始集体逃散,一直退至阙门,军心才稳定下来。郭子仪重新派兵去守河阳。
这一战唐军出动六十万人马,却遭受重大损失,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扔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因为指挥紊乱、将令不统一所导致,实际的主帅鱼朝恩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逃过这一难呢?鱼朝恩为皇帝心腹太监,非常清楚肃宗的心思:有过安禄山拥兵自重的教训后,肃宗此时已经对郭子仪“拥兵太盛”心怀戒惧。鱼朝恩素忌郭子仪功高,立即将邺城之败的责任全部推在郭子仪一个人身上,估计还添油加醋了不少,加上了“功高盖主”之类最为皇帝所忌的话。果然,鱼朝恩这一宝押对了。肃宗立即将郭子仪召还京师,解除兵权,改命李光弼统领朔方军。
郭子仪走后,李光弼来到洛阳朔方军中就职。他知道郭子仪在唐军中深孚众望,生怕朔方的将士反对他,白天一直等在洛阳城外,直到夜里才敢进入。郭子仪在军中威望由此可见。郭子仪的部将张用济屯兵河阳,果然不听李光弼的指挥。他明确表示希望郭将军再回来。有人对张用济说:“你这样做,不是给朝廷找借口来迫害郭将军吗?”张用济这才硬着头皮迎接李光弼。
与此同时,史思明以“杀父夺其位”的名义杀了安庆绪,吞并其军队,在范阳自称为“大燕皇帝”。在这次内讧中,安庆绪的诸多心腹,谋士高尚、骁将孙孝哲、崔乾祐等人都被史思明杀死,叛军实力大为削弱。
不久,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唐朝弃用的消息,自觉得天下再没有对手,便在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发兵南下,先打败李光弼,重新占领了洛阳,形势急转直下。当时,宦官鱼朝恩也带领一支人马,还没看到叛军的影子,就吓得退到了陕郡,不敢应战。
唐朝廷十分恐惧,有人向朝廷建议:“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善于用兵,为什么放着良将不用,让叛军逞凶呢?”肃宗认为很对,决定起用郭子仪为兵马都管使(警备守卫京城的长官),诏令刚传下,便被鱼朝恩拦住。
鱼朝恩这个人很是奇怪,郭子仪为人谨慎,从未与他结怨。他却一直把郭子仪看成眼中钉,常想算计对方。大概他天生是那类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郭子仪还没有被免职前,一次立功回朝,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思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郭子仪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之下,大吃了一惊。郭子仪将旁人的话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听了,羞愧难当,不但不感激郭子仪的大度,反而更加怀恨。
之后,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整个长安城都闹得沸沸扬扬,众人都明白这肯定是鱼朝恩暗中指使人干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对此事都很忧虑,生怕郭子仪盛怒之下,闹出事端。郭子仪入朝时,皇帝甚至主动问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天下人知道后,无不对郭子仪的坦荡和宽厚钦佩有加。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所以始终没有因功致祸,得以在凶险的宦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史思明统兵南下后,屡被唐军击败,遂各取守势,相持年余。肃宗不顾史军锋锐正键,命令李光弼反击洛阳,结果李光弼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随即派儿子史朝义攻打潼关,结果史朝义在陕郡被唐军击败。史思明大怒下,打算用军法处置史朝义和作战失败的将领,结果反被史朝义所杀,取而代之。
郭子仪被罢黜后,一直闲住在京师。宝应元年(762年)正月,朔方镇军士因粮饷长期不足而怨恨不已,突将王元振趁机作乱,发动兵变,杀死朔方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河东驻军闻风骚动,河东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之后,绛州(今山西新绛)诸军也剽掠不已。唐朝廷对此很忧虑,生怕他们和洛阳叛军连成一气,因为后辈的将帅没有能力弹压,逼不得已,肃宗只得起用郭子仪,任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
三月,郭子仪将要辞朝赴镇。当时肃宗有病,群臣皆不得进见。郭子仪见朝中宦官专权,感觉到局势动荡,便请求说:“老臣受命,可能要死于外,如果不见陛下,死不瞑目。”肃宗听了很是感动,于是命人将郭子仪引到卧室内,恳切地说:“河东军乱之事,就靠你镇服了。”郭子仪呜咽流涕而出。
郭子仪来到绛州后,擒拿杀害李国贞的突将王元振等数十人,将他们处死。河东都知兵马使辛云京听说郭子仪诛杀王元振后,也将杀害邓景山的人诛杀,辛云京由此升任河东节度使。朔方、河东的兵变由此而平,河东诸镇兵皆奉法。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宦官程元振因有拥立之功,升任大将军,统率禁军,由此开始干预朝政。八月,郭子仪由河东入京。程元振向代宗进谗言,诬陷郭子仪。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朝廷对统兵的将领都是将信将疑,所以,程元振的谗言往往都能得逞。久经沙场的郭子仪在什么危险境地都能冷静沉着,却被一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胆战心惊,于是主动要求代宗解除了他的兵权。
次年,唐朝再借回纥兵,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败走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叛军内乱,史朝义穷困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方告结束。当时唐朔方、神策等军和回纥均大肆掳掠所过州县,灾难后的士民被迫以纸为衣。
战乱过后,皇权急剧衰落,盛世不复再来。安史之乱前,玄宗还只是缘边设置节度使,一切都是为了边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廷为了平叛的需要,开始在内地也设置节度使(多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军南下必经之处,均设节度使或者观察使。结果,各地节度使甚至职位稍低的观察使乘机扩大势力,逐渐形成藩镇(又称方镇)林立的局面。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危机不但没有丝毫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藩镇自河北、山东扩展到河南、江淮,此起彼伏,形成割据局面,雄据一方,直接导致后来唐朝的灭亡。
就在唐帝国沉浸在平乱的喜悦中的时候,西北边境又面临严重的威胁。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数年间,边兵精锐者大都征调入内,称为“行营”。吐蕃乘机步步深入,尽占河西、陇右之地。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向中原进攻,十月,到达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一带,长安告急。代宗下诏以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凤翔抵抗。郭子仪久不带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带身边二十余骑赶往咸阳原御敌。而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氏、羌二十多万人,弥漫山野几十里。因兵力悬殊甚大,郭子仪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回长安请求救兵,可宦官程元振不仅不召见,还百般阻止。结果,吐蕃径直向长安杀来,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带领两千精兵迎战,打了一个胜仗。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兵尽被擒。看到吐蕃军队越来越近,代宗无计可施,仓皇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鸟兽散。吐蕃军队杀入长安,大肆劫掠,烧毁房屋,士民们纷纷避乱逃入山谷,长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幸好郭子仪从商州到武关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马,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领,白天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夜晚又燃起许多火堆,一路上作出声势浩大的样子,让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仪究竟带来多少人。当地百姓也虚张声势,传呼说:“郭令公从商州调集大军,来攻长安了。”长孙全绪派人混进长安,暗中召集数百长安少年,半夜里在朱雀街上敲锣打鼓地大喊。吐蕃军队不知底细,还以为郭子仪的军队已经进城,连夜撤出长安西逃。代宗闻报,命郭子仪为西京留守。郭子仪入京,派将分屯畿县,表请代宗回朝。代宗慰劳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这件事后,朝中大臣群起上书,要求惩治程元振。代宗也觉得程元振非常过分,竟然导致堂堂天子出逃,于是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田里。然而,程元振却不甘心就此消沉,他穿上女人的衣服,打扮成老妇模样,从老家三原潜回京师,住在同党司农卿陈景诠家里,暗中有所图谋。此事被御史大夫王升检举。代宗便将程元振长期流放冷州。到江陵时,程元振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杀死。因为他得罪的人极多,其中包括不少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世人也无法揣测到底是仇家杀了他,还是皇帝派人杀了他。
不久后,又发生了朔方镇将仆固怀恩的叛变。仆固怀恩,铁勒族人。公元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唐朝廷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以仆骨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后讹传为仆固氏。仆固怀恩是其孙,世袭金微都督,自幼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他任朔方左武锋使,跟随名将郭子仪开始了平叛的战斗生涯。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其中“女嫁绝域”一句,是说仆固怀恩因有功于唐朝,代宗将其幼女收为养女,接到宫中抚养。此女长成后,被封为崇徽公主,嫁回纥牟羽可汗。仆固怀恩一直不满意朝廷的封赏。尤其是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与仆固怀恩有隙,经常找机会陷害他。仆固怀恩一怒之下,调兵围攻时在太原的辛云京,辛云京趁机上奏说仆固怀恩反叛,代宗急忙调派郭子仪去河东镇抚仆固怀恩。
可以说,仆固怀恩最初的意图不过是要了结私怨,但却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诬陷为反叛,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反了。后来仆固怀恩死后,代宗才有所悟,竟然发出“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的“悯然”之叹。
仆固怀恩所领将士多为郭子仪朔方军旧部。郭子仪人还没到,仆固怀恩的部下听说郭子仪要来,立即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仆固怀恩无奈,只率三百亲兵逃往灵州。郭子仪人一到达汾州,仆固怀恩的部下纷纷投归,河东局势不战而定。代宗加升郭子仪为太尉,兼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坚持没有接受太尉的头衔。
仆固怀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动吐蕃、回纥出兵内犯。唐边境边防空虚、兵力不济,连连向朝廷告急。骠骑大将军、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竟然闻报不奏。十月,吐蕃、党项已进至邠州、凤翔一线,长安告急。代宗急忙请郭子仪出任副元帅。
郭子仪早先被皇帝猜忌,当时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因久不带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带身边二十余骑赶往咸阳御敌。到咸阳以后,郭子仪派人去朝廷发兵增援,程元振却拒不召见。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将领二十多万人,队伍浩浩荡荡数十里一路杀来,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带领两千精兵迎战,打了一个胜仗。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兵尽被擒。看到吐蕃军队越来越近,代宗无计可施,仓猝间离京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鸟兽散,六军奔散,长安城大乱。
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后,拥立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为王后)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大赦,设置百官,任命原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宰相,摄理朝政。随后在长安大肆劫掠,洗劫府库和市民财物,焚毁房舍。士民们纷纷逃入山谷避乱,长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萧然一空”。
幸好郭子仪从商州到武关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马,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兵出发,白天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夜晚又燃起许多火堆,一路上作出声势浩大的样子,让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仪究竟带来多少人。当地百姓也虚张声势,传呼说:“郭令公从商州调集大军,来攻长安了。”长孙全绪派人混进长安,暗中召集数百长安少年,半夜里在朱雀街上敲锣打鼓地大喊。吐蕃军队不知底细,还以为郭子仪的军队已经进城,不战而走,连夜撤出长安西逃。陷落十五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代宗闻报后,命郭子仪为西京留守。郭子仪入京,派将分屯畿县,表请代宗回朝。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回到京师,完全是郭子仪的功劳,因此慰劳郭子仪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相当于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谎称代宗和郭子仪都已死去,联络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再次震动。代宗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防守。
郭子仪到达泾阳后,手下只有一万兵力。回纥和吐蕃人多势众,将泾阳合围起来。郭子仪便命令将士加强防御,不许出战。这时候,仆固怀恩病死,吐蕃和回纥都抢着要做统帅,争执不下,于是就分营驻扎。
郭子仪知道后,立即派人去见回纥首领,说要与他们联合攻击吐蕃。回纥人一向很尊敬郭子仪,但由于事先听了仆固怀恩的谎言,不相信郭子仪还活着,一定要亲眼见了才肯相信。于是,郭子仪带上几个随从,准备去回纥军营。郭子仪之子郭晞担心父亲的安全,拉着父亲的马不让走。郭子仪大怒,用马鞭抽过去。郭晞一缩手,郭子仪已经提马冲了出去。郭子仪到回纥营前,卸下盔甲走进营去。回纥首领们认出老将军,纷纷下马参拜。郭子仪向回纥大帅药葛罗说明情况,晓以大义。药葛罗本来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已经死去,现在亲眼看见郭子仪还活着,才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于是与郭子仪当场歃血盟誓。吐蕃得知消息后,担心受到唐朝与回纥的联手攻击,连夜撤退。郭子仪派精骑追至灵台(今甘肃灵台)西原,大败吐蕃,西部边境暂告安定。
大历四年(768年),代宗听取元载的建议,改命郭子仪镇守邠州。八年(773年),吐蕃十万众寇,被郭子仪击退,保护了关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遗诏命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年),郭子仪为中书令,加封太尉,尊为“尚父”,罢所任各军职。从此,征战一生的郭子仪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为相。
郭子仪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外孙们有数十人之多,当小辈们前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点头而已。
有一出著名的戏《打金枝》,讲的就是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故事。郭暧被代宗招为驸马,娶代宗女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为代宗与沈后所生。当年潼关失守,玄宗匆忙出逃,当时还是广平王的代宗李俶(后易名为李豫)未及带上沈氏。沈氏沦入叛军之手,被押送到洛阳。后来唐军收复洛阳,广平王李俶在东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归长安,却因广平王准备北上破贼事宜而依旧把沈氏留在洛阳。不久,史思明再度举兵叛乱,重陷东都洛阳,沈氏就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访沈氏,并立沈氏之子李适为太子。李适登基为德宗后,尊沈氏为皇太后,继续派人寻访母亲的下落。当时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称沈氏,却为人识破属假冒之人。德宗虽多次受骗,却始终不愿放弃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德宗之孙宪宗李纯在位之时,才彻底放弃希望,正式为沈氏举哀,以祎衣一副下葬。
代宗对沈氏如此念念不忘,对沈氏唯一的女儿升平公主自然是骄宠有加。升平公主也自恃金枝玉叶,不把丈夫放在眼里。郭家的规矩很多,升平公主偏偏不理郭家的那一套。郭暧虽心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天,郭子仪做寿,郭暧兄嫂因升平公主不来拜寿,嘲笑郭暧惧内。郭暧气愤之下,赶回家打了公主。还斥责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看不上皇帝的位子呢!”升平公主气得回宫去找代宗告状,代宗听了却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啊。如果郭子仪真的想要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我家的了。”于是劝公主回去和郭暧好好过日子。一向小心谨慎的郭子仪知道儿子不但打了“金枝”,还说了那样大逆不道的话,大惊失色,立即绑了郭暧,去向代宗请罪。代宗反而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怎么能把孩子们拌嘴的事情太当真呢?”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经历此事,郭暧和升平公主反而感情好了。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重去世,时年八十五岁。德宗皇帝为之废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诏给他增高一丈,以示尊祟。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门送别。朝野上下为失去一位中兴名将而痛惜。
郭子仪少年从武,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他东征西战二十余年,雄才胆略名闻四方,“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在汴州,对路过汴州的财物,不管公私,一律扣留,唯独对郭子仪名义下的粮饷、武器等,不但不予抢夺,还主动派人护送。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在郭子仪面前却像奴仆一样,甘受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