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市场,我相信读者,《皇太极全传》一定会为读者所接受,正象我写作之初所断言的,它一定会销得很好。因为,这部书很精彩。这部书之所以很精彩,不是因为我写作水平精彩,而是因为皇太极一生非常精彩,我的书因皇太极一生之精彩而精彩。
写了整整两年,两年中我被皇太极的雄才伟略陶醉着,被其博大的胸怀感动着,我越来越感到,皇太极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对清王朝的历史贡献,是任何一个清朝皇帝都无法比肩的。然而,人们一谈起清王朝来,首先想到的却是康熙和乾隆,偶尔也会想到老汗王和雍正,却很少有人会记起皇太极,皇太极对清王朝乃至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贡献被人们忽略了,或者说是被遗忘了。
金、清王朝统治沈阳共十九年,十九年中,努尔哈赤和顺治祖孙二人占了两年,皇太极却长达十七年。皇太极的十七年,是后金政权摆脱困境迅速发展的十七年,是大清王朝真正奠基的十七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十七年。
正是在这十七年中,皇太极将大金改为大清,登基称帝,严格说,他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正是在这十七年,皇太极设立了三院八衙门(六部两院:吏、户、礼、兵、刑、工及都察院、理藩院)等政府机构,制定了有清一代几乎所有的典章制度,如诸王、贝勒、大臣的等级官服和礼仪称谓,甚至细到规定了大臣们门前栓马柱的数量,这些机构和制度为有清一代所遵循,即使有变化,也是在皇太极基础上的改变;
正是在这十七年,皇太极将一个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后金政权,发展成为国力强盛的大清帝国。他平定朝鲜,征服蒙古,统一东北,五次大规模入关征明,将大清的影响推至中原腹地,就连万里之遥的西藏都弃明赴沈阳朝拜,在皇太极的治下,蒙古正式划入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如果说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的话,那么,努尔哈赤和他的子侄们便是女真政权的开创者。当然,我们不能将努尔哈赤比作李渊,但我们却完全可以将皇太极比作李世民。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大金,进军辽沈,开疆拓土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他是位只识弯弓射大雕稍逊风骚的一代天骄。而皇太极不但重武功,更重文治,武功卓著,文治更有建树。
纵观皇太极一生的治国方略,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残明、联蒙、优汉、易俗。在八字方略下,他绘就出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历史画卷。
继位之初,他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残酷镇压的作法,变单方面的镇压为以怀柔为主镇压为辅的策略,实行满汉分屯居住,释放奴隶,编户为民,加速封建化过程,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为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快将大金国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困境中摆脱出来。
他注重文治,尤尊儒教,他改进女真文字,大量翻译汉家典籍,下令女真子弟除骑射外必须读书,他本人亦身体力行,每日习汉家经典不辍。在他治下的十七年,曾举行四次科举,辽东士子几无遗漏,都被他吸收到女真政权中。他凭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利用汉官们忠君理念,设六部,定礼仪,成功地解决了三大贝勒与之同肩并坐汗权虚悬的局面,实现了南面独尊,直至受群臣拥戴称帝,由一个农奴制国家的大汗变成了一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集权皇帝,避免了因努尔哈赤去世有可能发生的国家分裂。
他务于勤政,几乎是事必躬亲,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锦州前线。
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不忘女真是以少驭众,对八旗贵戚的奢侈之风进行坚决的斗争,就连代善和代善的儿子也不放过。
他以身作则,勇于在群臣面前自责,并多次鼓励群臣直谏。其身正,不令而行,正因为他的率先垂范,他批评起贵戚来,才能理直气壮,被责者大都心服口服。
面对明朝的三面围剿,他继位之初,便首先以朝鲜为突破口,用兵朝鲜,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他联合蒙古各部,击溃了曾一度称雄草原的成吉思汗后裔——林丹汗,迫其远遁,最后客死青海。他出奇兵绕道蒙古,千里奔袭,从明朝防守薄弱的河北迁安一带的长城突进,直逼京城,用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了炸伤努尔哈赤的明朝大将袁崇焕。
在他有生之年,已五次大规模入侵中原,每次都给明以沉重的打击,明朝这棵大树已被他残倒。他生擒张春、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的名将几乎都败在了他的手下。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他建立蒙八旗、汉八旗,有清一代的军事组织,在崇德年间,得以确立,并为后世所沿袭。
他注重军纪,每次命将出征必三令五申,有犯者皆严惩不贷,他更注重攻心,以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具备的博大胸怀,招降了洪承畴。他等了祖大寿整整十年,最后终于招降了祖大寿,为后来吴三桂的降清奠定了基础。对俘虏的明德王和监军道张春,他一律恩养之,一养就是多年。
如果上苍再假皇太极几年,坐在燕京产城金銮殿上的就不是福临,而是皇太极,也就不会出现多尔衮、鳌拜等这些勋贵弄权的现象,更不会出现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中原民众也许会少遭受许多苦难。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难免有玩弄权术,利用迷信手段,愚弄民众,甚至错杀无辜等缺憾,但瑕不掩瑜,对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来说,这些毕竟是小节。
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仅仅活了五十二岁,用汉官祖可法和张存仁的话说,带着“大业垂成”的遗憾走了,走的非常突然。
皇太极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有清一代。
多尔衮是在皇太极亲手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努尔哈赤驾崩时,多尔衮还是个未成年的少年,仅十五岁。从那时起,他追随皇太极左右,在皇太极的影响教育下,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成长成为一个能征善战颇有眼光的年青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进入燕京产后,他联蒙优汉,很快平定了中原,顺治年间所有的治国方略,都是皇太极既定方针的再现。人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也是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实现的。辅佐康熙的是皇太极爱妃孝庄皇后,一个蒙古女子,十三岁的时候,便嫁给了皇太极,庄妃的所有治国理念都是在皇太极的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康熙前半生的成功,绝对是皇太极思想的成功。
《全传》从体裁看,是章回体,类似于说书人的评话;从题材上看,是写实,是按照皇太极一生的顺序,从他十二岁主持家政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的盛极而终。
写历史小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我坚决反对将历史人物简单化、庸俗化。皇太极一生非常伟大,我们只要围绕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去写,就一定能将皇太极写深,写透,写吸引人。应当说,我没有媚俗,没有生拉硬扯地将皇太极和一个女人捏合在一起作为全书的主线,并以此虚构一些荒谬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那样写,一是未见得就能赢得读者,同时也是一种悲哀。
女真人非常迷信,其迷信程度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了解女真民族,对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当然也就永远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书中本着遵遁历史的原则,对女真人这方面的活动作了一些描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女真人在文化方面是个十分落后只知骑射的野蛮民族,其实,这大错特错了。女真人早在唐朝时便在黑龙江流域创造出了灿烂的东北文明,他们建立的渤海国被当时称为海东盛国,国都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东亚第二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唐朝几乎相同。
宋朝时,女真人第一次入主中原,这是他们第二次整体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女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女真文字虽然消亡了,但作为文化的主体意识并不会完全消亡。尤其是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皇太极本人的重视和大批汉官的归顺,女真的文化很快跨越了一大段历史断层,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本书在这方面着力用了一些笔墨,意在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我们提供给读者的毕竟是小说,它一定要有可读性。其实,不仅是小说,任何一个文字作品也都应当有可读性。因此,在创作中,应允许有大胆的想像,但这些想像必须符合艺术的真实,绝不能胡说八道,绝不能篡改历史,歪曲历史,以文害史,以文乱史!
尊重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塑造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是本书的创作原则。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我的老师抚顺师专原中文系主任李东黎、辽宁省工商联副会长王本奎、沈阳科委民营科技中心副主任林志宇、抚顺市民主促进会驻会副主委张奇声、抚顺市教育学院语文兼职教研员、一中高级教师朱平等的斧正,得到了辽宁民族出版社社长助理吴昕阳老师的无私帮助,尤其是我的挚友张景涛的鼎力相助,最终才得以付梓刊行,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由于本人历史知识有限,加之成书时间的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并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正。
程奎
2005年正月于抚顺龙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