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兵,还真有人起兵了,不过起兵的不是魏元忠,而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正常情况下轮不到他当太子,由于他的两个哥哥都发生了变故,便轮到他当太子。
李重俊的大哥叫李重润,是李显和韦皇后最中意的儿子,不出意外的话,李重润将继承李显的帝位,然而意外发生了。
公元701年,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下诏处死,这样李显就失去了第一个太子人选。
在李重润之下是李重福,他是李显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并非韦皇后所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韦皇后对李重福非常忌恨,李显刚登基,李重福就被赶出洛阳,前往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出任均州刺史,说是刺史,其实就是被软禁的囚犯。
这样洛阳城中只剩下李重俊和李重茂,他俩都不是韦皇后亲生,只不过相比之下李重俊更年长,因此李重俊被册立为太子。
就本性而言,李重俊聪明,做事果断,如果有良师辅佐,或许能成为一代有为君主。遗憾的是,李显给李重俊配备的官员,良师寥寥,贵族子弟居多。
李重俊的太子宾客有这么两位,一位是秘书监杨璬,一位是太常卿武崇训,秘书监是皇家图书院院长,太常卿则掌管宗庙礼仪,按照常理,这两个人当太子宾客便是教太子礼仪,然而李显所托非人。
杨璬和武崇训都是青年贵族子弟,两人都是皇室驸马,能力一般,性格孟浪,让这么两个人陪伴太子,能陪出什么好呢?
眼见太子成天不务正业,太子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进谏,太子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讽谏,结果李重俊一概不理,拒谏派头与老爹李显如出一辙。
不过除了拒绝纳谏以外,李重俊的性格与李显有着天壤之别:相比于李显的一生软弱,李重俊的性格就是一个火药桶。
说起来,李重俊这个火药桶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让他选择,或许他也不愿意做火药桶。
谁把李重俊逼成火药桶呢?
名单很长,有韦皇后,有武三思,有上官婉儿,有安乐公主李裹儿,有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武三思的儿子),他们一起打造了这个叫李重俊的火药桶。
因为李重俊不是亲生,韦皇后看他很不顺眼,甚至十分厌恶。
因为李重俊是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很忌惮,也很厌恶。
因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便站在武三思一边,而且在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里,“挺武贬李”经常埋在字里行间,这让李重俊很气愤。
至于李裹儿和武崇训,则是仗势欺人,李裹儿认为自己是韦皇后的亲生骨肉,因此就比李重俊高贵,在她口中,李重俊甚至成了“家奴”。
让李重俊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甚至唆使李裹儿,去动员李显废黜李重俊,而把李裹儿封为皇太女。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多种欺辱纠结在一起,李重俊选择了爆发。
公元707年七月六日,距离李重俊当上太子正好一年,李重俊调集羽林军起兵。
这一次他倚仗的是曾经参与逼宫武则天的李多祚,他们假传圣旨,调动了羽林千骑卫士营三百余人先冲进了一户人家,将这户人家父子以及相关亲戚朋友十多人全部砍死。
这户人家的户主叫武三思。
武三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被李重俊这个后生活活砍死于家中,就这么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太冤了。
谁让你狂?狂没有好处!
砍死了武三思,李重俊下一个目标是上官婉儿,他一定要处理掉这个武三思的情妇,不然还是后患。
李重俊兵分两路,一路由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率领,守卫皇宫各城门,一路由自己和李多祚率领从肃章门砍门而入,进入后宫,击鼓捉拿上官婉儿。
闻听捉拿自己的鼓声,上官婉儿浑身一个激灵,她意识到自己必须与李显捆绑到一起,如果不捆绑到一起,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上官婉儿高声喊道:“看他的意思,一定是先抓我,然后抓皇后,最后就是皇上。”
一句话吓傻了一群人。
本来李显和韦皇后还有抛弃上官婉儿自保的念头,现在听她一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一群人赶忙连滚带爬地登上了玄武门城楼,而在城楼下面留下一百多人进行抵挡。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宗楚客等人则率领两千余人守护在太极殿前,紧闭城门进行固守。
形势对李显相当不利。
这时李多祚先抵达了玄武门下,他想登上城楼,却遭到了守军的阻拦,李多祚犹豫了,上还是不上呢?
随后李重俊也抵达了玄武门,他也犹豫了。
如果李多祚和李重俊想捉拿李显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他们心存幻想,还想跟李显对话。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杀的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儿,是在清君侧。
然而是不是清君侧,他们说了不算,李显说了才算。
李多祚和李重俊的犹豫和天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玄武门城楼上的李显被这一幕吓得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宦官站了出来,他建议向叛军发动攻击。
李显看了一眼宦官,知道他的名字叫杨思勖,李显壮着胆子点了点头。
杨思勖瞬间出刀,他的出刀很快,在场的人还没有看清他如何出刀,他就已经将叛军前锋的脑袋砍了下来。在场的叛军全惊呆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后宫还有这样一个勇猛的宦官。
就在叛军士兵面面相觑时,李显把身子俯在城楼栏杆上开始对叛军士兵喊话:“你们不都是我的宿卫士兵吗?怎么会跟随李多祚谋反呢?只要你们能斩杀叛乱者,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富贵。”
形势就此急转直下,看到富贵馅饼的叛军士兵瞬间倒戈,将领头的李多祚等将领砍落马下,兵变部队就此瓦解。
几乎与此同时,另外一路由成王李千里率领的兵变部队也失败了,他们原本想杀死宗楚客等人,结果是被杀死。
李重俊的兵变就这样,刚开头就结了尾,他本人则在一百多名骑兵的护卫下逃往终南山,一路上人越跑越少,跑到今天的陕西户县时,身边只剩下几个人。
穷途末路,人心思变。
在李重俊还想往前跑时,他再也跑不了了,身边的士兵起身将他诛杀,为他的短暂人生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李重俊死后,在宗楚客的建议下,他的头颅被割下,放到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前祭祀。
太子宫的所有官员都自动与李重俊划清了界限,他们都怕惹祸上身,只有一个小人物走上前去,脱下自己的衣服包住了李重俊的头颅,放声大哭。
这个人叫宁嘉勖,时任永和(今山西永和)县丞。
随后宁嘉勖被贬,从永和县丞被贬为兴平(今广东高明)县丞。
古往今来,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真难。
李重俊的起兵匆匆而起,又匆匆而终,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不可一世的武三思提前退出历史舞台,而李重俊自己却落得个兵败身死的结局。
在李重俊起兵失败之后,有两个人成为受益者,一位就是快刀宦官杨思勖。
杨思勖这个宦官值得好好说,他的身上有几个唐朝第一:第一个出任三品高官的宦官,第一个率军出征的宦官。
原本在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内侍省作出明确规定,宦官中不设三品官,最高只能是四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武则天时代,到李显时,传统被打破了,而打破传统的就是杨思勖。
因为平定李重俊叛乱有功,杨思勖被越级擢升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官居三品的宦官。
杨思勖本姓苏,后来被宫中一位姓杨的宦官收养,便改姓了杨,这一点跟高力士有点像,高力士原来也不姓高,而姓冯。
不管姓苏还是姓杨,总之杨思勖开了唐朝宦官担任高官的先河,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又开了宦官领兵的先河,跟后来宦官监军不同,杨思勖出征,他自己就是主将。
在李隆基的开元年间,杨思勖先后四次作为主将外出平叛,全部大获全胜。他不仅打仗很猛,而且下手很黑,凡是落到他手里的俘虏,只有一个结局:惨死。
开元年间,牛仙童接受贿赂,李隆基命杨思勖将牛仙童处死,杨思勖把牛仙童绑起来晾了几天,然后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食之,其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病卒,时年八十余岁。
说完杨思勖,该说下一个受益者了,这个人是谁呢?
时任兵部尚书的宗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