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已经开始,升级随之而来。
在张柬之等五人封王之后,武三思的杀招继续进行,他要将五王一个一个剪除。
首先被打压的是博陵王崔玄,他被武三思调整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出任梁洲刺史;接下来是汉阳王张柬之,他是自己走的,八十岁的他请求退休回襄州(今湖北襄阳),李显顺水推舟将张柬之委任为襄州刺史,只拿俸禄,不需管事。
时间进入公元706年,武三思的打压继续进行,他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贬出了洛阳,一一赶到了滑州、洺州、豫州担任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桓彦范已经叫韦彦范了,韦皇后将他列入族谱,以示恩宠。
然而所谓的恩宠都是虚的,注定抵挡不了武三思的杀招。
不久之后,武三思继续出招,除张柬之之外,四王再次遭到贬黜。
敬晖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崔玄被贬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刺史,韦彦范被贬为亳州(今安徽毫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郢州(今湖北京山县)刺史,四个人去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欠发达地区。
这会是四王的终点吗?
不,远远不够。
不久,洛阳城发生的一起谋反未遂案又成了武三思打压五王的理由。
这起谋反未遂案是由曾经参与过兵变的驸马都尉王同皎而起。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此时正担任光禄卿(宫廷膳食部长),按说他应该对现状很满足,不会与谋反沾边,可惜他偏偏沾了边。
其实,严格论起来,王同皎是忠臣,他策划的不是谋反,而是货真价实的“清君侧”,他想清理的是武三思和为虎作伥的韦皇后。
正是因为武三思和韦皇后不断有绯闻传出,王同皎起了“清君侧”之心,便关起门来策划清理武三思。
本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王同皎却大意了,他忘了约定一起起事的张仲之家里多了两条流浪狗,一条叫宋之问,一条叫宋之逊,两人刚从岭南逃回洛阳,被他收留在家中。
随后,宋之问上演了“农夫和蛇”的故事,将王同皎告发,王同皎最终被处死,而宋之问和宋之逊由此平步青云(最终也不得好死)。
本来王同皎的“清君侧”跟五王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即便这样,还是被武三思扯上了关系,五王被诬告与王同皎暗中勾结,针对五王的贬黜再次升级。
公元706年六月六日,敬晖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韦彦范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司马,张柬之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司马,袁恕己被贬为窦州(今广东信宜)司马,崔玄被贬为白州(今广西博白)司马,五王的去处全部属于传统的岭南地区,而且被剥夺了王爵。
在被贬的同时,还有附加条件,五人此时的官职均属于编制外,永远不享有调迁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不出意外,他们的人生就将在这五个地方定格。
同时韦彦范被剥夺了姓韦的权利,又改回来了,还姓桓!
这会是五王的最后结局吗?
还不是。
几个月后,武三思又出招了。
他偷偷地命人将韦皇后的丑闻写到一张纸上,然后把这张纸贴到了人流量最大的洛阳城南洛水桥上,在这张纸的最后还写道,要求将韦皇后废黜。
这一下触到了李显的炸点。
在被拘禁的岁月里,正是韦皇后的支持才让他挺了过来,现在他已经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韦皇后的侵犯。
气急败坏的李显下令追查,不久就得出结论: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干的!
真的是张柬之等人干的?八十一岁的张柬之没有那么下三滥,如果张柬之真的能做出那样的事,武三思的脑袋早就搬了几回家了。
这就是一个社会怪状,有原则的人往往路越走越窄,而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路却越走越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