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痛打落水狗,没想到落水狗已经爬上了岸,于是正面交锋随之展开。
公元705年五月十五日,纳言敬晖率先发难,他率领文武百官上疏李显,要求降低武三思等武氏势力的官爵,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奏疏再次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奏疏被拒绝,敬晖并不慌乱,他知道不能把宝都押在李显身上,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自救。
想来想去,敬晖想到了培养间谍,他希望有一个经常接近武三思的人能成为自己的间谍,从而及时反馈关于武三思的消息,自己也好提前准备。
把认识的人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敬晖最后选定了考功员外郎(文官部考核司副司长)崔湜,他决心把崔湜发展为自己的间谍。
崔湜痛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开始比较敬晖和武三思。
经过比较,崔湜发现,敬晖等人已经没有前几个月红了,现在李显明显跟武三思更亲热,相比之下,武三思更红。
崔湜当即下定决心,跟更红的人走,做一个无间道。
当崔湜将敬晖的用意告知武三思时,武三思吃了一惊,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对崔湜许下了承诺。
不久,武三思兑现承诺,将崔湜由考功员外郎提升为中书舍人,算是给崔湜的见面礼,而这一切,敬晖还蒙在鼓里。
如果仅仅靠一个崔湜,武三思是对付不了张柬之等人的。不久之后,他又意外地迎来了一个怪人,这个怪人先是哭,后是笑,把武三思搞得非常诧异,这是哪来的怪人呢?
怪人的名字叫郑愔,事实证明,武三思扳倒张柬之等功臣,靠的全是他。
说起来,郑愔此时的境遇也不好,或者可以说糟透了。
原本他投靠张昌宗和张易之,做到了殿中侍御史,后来张昌宗兄弟被杀,他作为党羽就被贬到了宣州做司士参军(工务官)。在司士参军任上没干多久,他又因为受贿贪污被审查,为了逃避处罚,他就脚底抹油溜了,一溜就溜回了洛阳,然后藏起来等待机会。
不久,他敏锐发现,张柬之和武三思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正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便以待罪之身来给武三思指点迷津。甫一见面,郑愔先是悲切哀哭,后是纵声大笑,弄得武三思心里直发毛,哭什么?又笑什么?
郑愔说:“我刚见大王时哭,是哀叹大王将被诛杀并且全族灭族。后又大笑,是为大王庆幸得到我郑愔的相助。”
郑愔展开了分析,他的分析让武三思冷汗直流。
通过郑愔的分析,武三思发现自己与张柬之等人和平相处已不可能,不是他们死,就是自己死,如果自己不先除去他们,自己就是早上的露珠,随时有可能消失。由此,武三思将郑愔视为心腹,并把他擢升为中书舍人,这样武三思同时拥有了两个智囊,一个是无间道崔湜,一个是怪人郑愔。
在郑愔的指点下,武三思开始出招,而且一出招就很致命。
武三思的招数是隔山打牛、借力打力,隔着韦皇后这座山,打李显这头牛,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在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便开始构陷敬晖等人,在他们口中,敬晖等人就成了有恃无恐的权臣,这正好刺中了李显的软弱内心。
在中国古代,兵变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要以为参与兵变就能得到回报,有时得到的可能是负面的回报,并因此受到君王的猜忌。
试想,兵变本身就是非法事件,今天你能造前任皇帝的反,或许明天就能造现任皇帝的反。因此当武三思指出敬晖等人恃宠专权时,正触及李显的最痒处,这是他一直担心的,也是最害怕的。
那么怎样解决敬晖等人潜在的威胁呢?
武三思给李显支了一招:明升暗降。
五月十六日,武三思的第一次出招获得成功。
张柬之等五人一起由郡公升任为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
封王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张柬之等人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封王的同时,他们被剥夺了宰相资格,同时规定只有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才能进宫朝见,这就意味着他们由之前不可或缺的宰相,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闲人。
武三思的刀已经向他们砍下,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反击机会,余下的时间只能不断躲闪,然而能否躲得开,还得看各人的悟性和造化。
同样参与政变的杨元琰无疑是悟性最高的,他从这次封王中已经看出了武三思的杀机,他果断地选择了自救——出家为僧。决定出家之前,杨元琰找到了敬晖,让他跟自己一起出家,没想到敬晖却跟杨元琰开起了玩笑。
由于杨元琰的胡子比较密也比较长,看起来像胡人,因此敬晖打趣道:“出家?别逗了。我要早知道,一定请求皇上,直接剃光你这个胡人的脑袋,那将是多有趣的一件事情!”
杨元琰看着敬晖,有些生气地说:“功成名遂,不退则危,我是真心来做这件事的,不是闹着玩的。”
杨元琰的这句话敲醒了敬晖,敬晖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不久之后,杨元琰毅然决然地走了,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