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六载的李林甫春风得意,这一年他将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等人彻底清除,从此这些人再也无法威胁他的相位。
环顾四周,似乎已没有人能够对自己形成冲击,李林甫放下心来。
没过多久,李林甫又想起了一个人,此人身兼四镇节度使,深受李隆基信任,而且与李隆基还有一段渊源。
闹了半天,怎么把他给忘了。
李林甫想起的人叫王忠嗣,此时同时担任四镇节度使,分别是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全国总共有九个节度使岗位,王忠嗣一人占了四个,比后来的安禄山还多一个。
王忠嗣为什么能同时担任这么多节度使?他跟李隆基又有何渊源?
事情还得从开元二年说起。
开元二年七月,吐蕃入侵,李隆基拜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为主帅,出兵迎战吐蕃。在薛讷的帐下,有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人,先锋官是太原人王海宾。
王海宾率先与吐蕃军队遭遇,一番苦战之后取得胜利,战果颇丰。按照战前的部署,此时其他将领应该率军与王海宾会合,然后联合进军。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其余将领并没有按照约定与王海宾会合,反而在自己驻扎的地方徘徊不前。
因为他们忌妒王海宾的战功。
王海宾虽然取得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快吐蕃军队发动了第二波攻击,这一次王海宾没能创造奇迹,战死在乱军之中。
这时,原本观望的诸将才驱动自己的部队发起猛攻,打退了吐蕃的进攻,斩首一万七千人,牛马羊数以万计。
战报传到长安,李隆基又喜又悲,喜的是获得一场大胜,悲的是折损一员猛将,悲喜之余,李隆基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
许久之后,李隆基问道:“王海宾可有子嗣?”
左右回应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名叫王训。”
李隆基想了一下说道:“让这个孩子当尚辇奉御(宫廷车辆管理官)吧,改天让他进宫见朕!”
不久,八岁男孩王训来到宫中,一见李隆基便伏地痛哭,他一哭,把李隆基也感染了。
李隆基扶起王训,安慰他说:“你是我朝霍去病的遗孤,长大后也会是一员大将!”
随后,李隆基对王训说,“孩子,朕给你改个名吧,以后你就叫‘忠嗣’吧!”忠嗣,继承父亲的忠勇。
王忠嗣由此而来。
赐名之后,李隆基越发喜爱眼前这个八岁男孩,索性将王忠嗣留在宫中,当成自己的儿子抚养。从此,王忠嗣开始了自己的宫廷生活,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位王子经常与他一起游玩,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的太子李亨。
王忠嗣渐渐长大,父亲王海宾的遗传基因在他的身上逐渐显现出来,相貌俊朗、英气洒脱的他平时话语不多,然而一谈到用兵打仗,他的话便停不下来。几次交谈之后,李隆基对他说:“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员良将!”
在成为良将的道路上,王忠嗣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第一份工作,遭遇了半途而废。
成年后的王忠嗣先是出任代州别驾,不过他这个别驾不问公事,只喜欢做一件事:率领轻骑兵出塞。
代州以北就是胡人聚集区,唐朝与胡人的关系时好时坏,王忠嗣以轻骑兵出塞就是在寻找战机。
年轻的王忠嗣终究没能找到杀敌机会,不久,他就无法出塞了。
李隆基将他调回了长安。
这次调回是太子李亨的建议,李亨对李隆基说:“王忠嗣好勇敢斗,如果长期留在代州,恐怕终有一天会命丧沙场。”
李隆基一听,顿时紧张起来,毕竟他看着王忠嗣长大,当然不想这个名将坯子年纪轻轻就殒命沙场。
这样,王忠嗣又回到长安,想要上阵杀敌还要再等几年。
随后几年,李隆基刻意为王忠嗣创造实习机会,李隆基先后将王忠嗣托付给信安王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在李祎和萧嵩帐下,王忠嗣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不过,王忠嗣也有苦恼,那就是每次出兵打仗都没有他的份。
王忠嗣不明所以,便跑去问萧嵩,这时萧嵩才说出实情:
陛下将你托付给我时特别嘱咐,你年少有雄心,但还需要历练,现在还不是用你带兵打仗的时候。
王忠嗣明白了,原来这是李隆基对自己的特别保护。
三年很快过去了,河西节度使萧嵩接到调令,回长安出任宰相。
这时,王忠嗣走了进来,对萧嵩说:“跟随大人三年,还没有立半点功劳,无以归报天子。请大人给我一些精兵,我要对吐蕃发动奇袭。”
王忠嗣以为萧嵩还会一如既往地拒绝,没想到,萧嵩同意了!
正巧,吐蕃军队在离唐朝边境不远的地方举行阅兵式,王忠嗣的眼睛一下亮了。王忠嗣起了偷袭的念头,手下骑兵却不同意,因为他们看到吐蕃人阵势浩大,人数起码是本方的数倍。
王忠嗣态度坚决,执意要发动袭击。
数百名骑兵只好服从王忠嗣的命令,向正在举行阅兵式的吐蕃军队发动偷袭。
王忠嗣纵马提刀跑在最前面,在他的带领下,数百名骑兵一下子搅乱了吐蕃军队的阅兵式,吐蕃军队乱作一团。
左突右杀,王忠嗣扎扎实实过了一把行军打仗的瘾。
战后盘点,这一仗斩杀数千人,俘获羊马数以万计,这回可以向李隆基汇报了。
得胜的战报很快由萧嵩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大喜过望,想不到自己十几年前说的话真的变成了现实,看来这个孩子确实有他父亲的遗传基因。
在这之后,王忠嗣步步高升,一直升到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同时被封为清源县男。
不料,就在这时,挫折不期而至。
王忠嗣突然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管理府兵的官员)。
突然被贬,让王忠嗣有些摸不着头脑,想来想去,他才意识到症结所在。
不久前,他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坏话,被他说坏话的人叫王昱。
王昱本人并没有多大权势,但王昱有一个结拜大哥,这个结拜大哥有一些权势,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王昱的结拜大哥是皇甫惟明。
正是在王昱和皇甫惟明的诬陷下,王忠嗣栽了,从左威卫将军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被贬的王忠嗣一下子闲了下来,心里有些没着没落,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过多久。
幸好,王忠嗣名声在外,就算他想继续当东阳府左果毅,有人也不会答应。不答应的人是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此时他正在筹划进攻吐蕃的军事重镇——新城(今青海省门源县)。
在征求各方意见时,有人向杜希望建议,王忠嗣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想要攻克新城,非此人不可。
杜希望马上上疏,将王忠嗣要到了自己军中。
开元二十六年三月,杜希望率军攻克新城,战后论功行赏,王忠嗣名列榜首。
这一年秋天,吐蕃军队发动反攻,要报新城的一箭之仇。
吐蕃军队黑压压地压了上来,粗略一看,众寡悬殊,唐军兵力跟吐蕃不在一个等量级。诸将面露难色,不敢出战。
突然,唐军阵营中,冲出去一队骑兵,领头的正是王忠嗣。
王忠嗣带领自己的直属骑兵在吐蕃阵中中心开花,左右驰突,反复杀进杀出,渐渐地,吐蕃的阵势被搅乱了。
这时,原本观战的其他将领也驱动本部人马出战,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激战过后,吐蕃溃退,唐军大胜。
战后论功,王忠嗣又是首功。
接二连三的战功为王忠嗣的仕途做好了铺垫,开元二十八年,三十四岁的王忠嗣当上了河东节度使。一年后,王忠嗣调任朔方节度使,李隆基二十七年前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如果说出任节度使前的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那么出任节度使后的王忠嗣开始由猛将向大将转型。
他不再追求猛冲猛打,转而追求稳重安边。
王忠嗣对属下说了这样一番话:国家升平之时,将军的职责在于安抚自己的军队。我不想竭国家之力,以追求自己的功名。
这就是猛将与大将的区别,猛将只管猛冲猛打,只求立功,而大将眼光更为长远,不问一时得失,更看淡一时功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忠嗣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有名将风范。
王忠嗣有一张大弓,需要一百五十斤力气才能拉开,然而他却很少使用,平常只是将这张弓放在袋中。手下有些不解,为什么将军有弓却不经常用呢?
王忠嗣回答说:“我有你们,于是就不需要用这张弓了!”
一句话,把手下的士兵说得热血沸腾,原来将军把我们视为他手中的强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由此,朔方战区士兵情绪高昂,随时准备为王忠嗣冲锋陷阵。
每到这个时候,王忠嗣总是安抚道:“不急,有你们表现的时候。”
众人以为而王忠嗣只是说说,却不知道王忠嗣早就作好了准备。
边境上,王忠嗣撒出了很多侦察兵,将敌情摸得一清二楚,开个玩笑说,王忠嗣比敌方酋长更了解他的部落。
这样一来,王忠嗣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每次一出现战机,他就派奇兵出战,而每次都是得胜而归,朔方战区就此进入良性循环,屡战屡胜,屡胜屡战。
其实,王忠嗣能做到屡战屡胜,一靠的是知己知彼,二靠的是他自己的独特法宝。
每次出兵之前,王忠嗣就会使出自己的独特法宝:亲自给士兵发放弓箭。
王忠嗣发放的不是一般弓箭,而是刻有每个人名字的弓箭,王忠嗣要用这个仪式,激励士兵的士气。
战罢归来,王忠嗣还要检查弓箭,如果弓箭齐全,有赏,如果弓箭遗失,必罚。如此一来,朔方战区的士兵都养成了良好习惯,视兵器如生命,人在兵器在,人不在兵器仍在,铁一般的纪律通过细节逐渐建立起来。
时间走到天宝四载,王忠嗣又登上了一个台阶,他同时担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
这时,王忠嗣又做了两件事,一大一小。
大事,从朔方(今宁夏灵武市)到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边境线数千里,王忠嗣在所有险要的地方都建立了城堡,有的在旧城基础上开拓,有的则是平地起城,这样一来,又使唐朝开边数百里。
小事,他单方面提高了战马价格,让跟唐朝做买卖的胡人感到有利可图。一来二去,胡人卖给唐朝的战马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而与唐朝为敌部落的战马却相形见绌,一年不如一年。
一大一小,王忠嗣让他所镇守的边防越来越强。
天宝五载,王忠嗣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这一年他同时担任四镇节度使。
由于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拉下马,河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便空缺了出来,李隆基索性让王忠嗣接过了这两个位置,同时担任四镇节度使。
此时的王忠嗣,身配四个战区将印,控制的边境线达到万里,天下的精兵重镇皆在他的手中,有唐以来,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