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两只老虎 李林甫掌权

李隆基注定是可悲的,因为他在罢免张九龄后就开始养老虎,一养就是两只。

一只老虎在边塞,名字叫安禄山;一只老虎在长安,名字叫李林甫。

正是这两只老虎让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走上了茫茫未知的歧途。

相比于安禄山,李林甫这只老虎更加凶猛。

接替张九龄出任第一宰相后,李林甫就下定决心,绝不走张九龄的老路,绝不干直言进谏的傻事。

不仅自己不能干,也不准别人干。

上任伊始,李林甫召集所有有权力上谏的官员开了个会,在这个会上,李林甫与各位官员推心置腹:

现在明主在上,群臣迎合圣意还来不及,还需要多说什么废话呢?诸位难道没看见那些仪仗马吗?那些马吃的可是相当于三品官员俸禄的草料,待遇不可谓不高。可是如果在参加仪仗时乱叫,立刻就会被赶走,永远失去当仪仗马的资格,真到那时,悔之晚矣!

与会官员,面面相觑,他们知道李林甫这是在借马说事,意思是让他们从此闭口不言,装聋作哑。

大多数官员保持了沉默,他们知道,他们的大腿还没有李林甫的胳膊粗。

经过这次会议,直言上谏基本绝迹,不过也有例外,左补阙杜琎。

杜琎没有听从李林甫的建议,他执着地给李隆基上了一封奏疏,针对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提出自己的建议。

放在以前,这种事情司空见惯,而放在李林甫开会之后,性质就严重了。

李林甫决定给杜琎点颜色看看。

杜琎上完奏疏的第二天,效果立现:他的品级由从七品升为从六品。

品级升了,杜琎却沮丧起来,他知道这是李林甫针对自己,给自己来了个明升暗降。

杜琎本来是从七品的左补阙,现在李林甫把他升为从六品的下邽县令,表面看杜琎升了官,其实相当于被贬,因为那个时代京官比地方官含金量高得多。

杜琎被“明升暗降”之后,朝中直言上谏的风气几乎绝迹,这一切始作俑者便是李林甫。

人注定是复杂的,官员同样也是复杂的,中国历史习惯用忠臣和奸臣来区分大臣,其实这个区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过于一刀切,过于脸谱化。

细读历史就会发现,忠臣和奸臣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并没有纯粹的奸臣和忠臣。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忠臣不等于能臣,历史上的很多忠臣其实是庸臣,不干事;奸臣也不等于庸臣,历史上的很多奸臣其实本身是能臣,很能干事。

是不是有些矛盾?

历史本身就是这么矛盾。

具体到李林甫,历史一直给他戴着奸臣的帽子,我也把他叫作奸臣,但不可否认,这个奸臣也是能臣,是个能干事的人。

我们可以提出两个名词,一个叫人格,一个姑且叫作官格,古往今来的仕途中人,都是人格和官格的复合载体,有的人人格很高,官格却很低,有的人人格很低,但官格却很高。

正应了那句话,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不一定是好人。

李林甫呢?

严格说来,他基本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算个准好官,而人品就不说了,小人一个。

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出任宰相不久就遇上了天大的好事。

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大理少卿徐峤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奏疏是这样写的:

今年全国处以死刑的犯人总共五十六人,人数之低为历年之最。大理寺监狱向来有杀气重的说法,鸟雀都不在大理寺附近栖息。今年不一样了,已经有鸟雀在大理寺的树上筑巢。

徐峤之后,其他官员纷纷行动起来,既然有徐峤抛砖,众人赶紧引玉:这说明陛下治国有方,全国已经达到几乎没有刑罚的盛世了,可喜可贺。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看着文武百官的奏章,李隆基心花怒放,一直以来他知道国家正在蒸蒸日上,但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几乎不用刑罚的盛世,确实值得庆贺。

高兴之余,李隆基体现了高风亮节:

这不是朕的功劳,而是宰相的功劳!

李隆基这一谦虚,李林甫和牛仙客的好事就来了。

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八日,李林甫被封为晋国公,牛仙客被封为豳国公。

具有对比意义的是,前任宰相张九龄不过被封为始兴县伯,跟李林甫的晋国公差着级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