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九龄时代 张李角力

从开元二十四年的“返京事件”开始,张九龄和李林甫的角力露出冰山一角。

表面看起来,张九龄贵为中书令,处于明显优势,实际上,这场角力根本不是一场公平的角力,原因在于两人对待这场角力的态度。

张九龄向来对事不对人,尽管他对李林甫没有好感,但他从不刻意针对李林甫,更不去研究李林甫,李林甫则不同,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琢磨张九龄。

双方注定不在一个斗争层面之上,张九龄无欲无求,李林甫却处心积虑,因为张九龄挡了他的道。

李林甫恨张九龄不是一天两天了,时间可以追溯到李林甫出任宰相之前。

当时李隆基经过武惠妃的推荐,想要重用李林甫,便询问张九龄的意见。

张九龄说:“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却想重用李林甫,臣只恐他日李林甫会成为江山社稷的隐患。”张九龄原本以为会就此将李林甫排除在宰相集团之外,没想到李隆基吃了秤砣,还是让李林甫成了他的宰相同僚。

张九龄不甘心与李林甫这样的人做同僚,因此想找机会把李林甫踢出去。

一天,李隆基在皇家禁苑宴请群臣,君臣数人来到了鱼池前,李隆基兴致很高,便用手指了指鱼池:“这几条鱼真够鲜活可爱的。”

李林甫马上接过话头:“全是仰仗陛下皇恩浩荡。”

这时张九龄接言:“盆池里的鱼,就跟陛下任用的人一样,只能装饰景致为儿女情长助助兴而已!”

话里有话,意有所指。

李隆基没有回应,但心中不悦,李林甫更不用说,从此对张九龄怀恨在心。张九龄呢,说过了也就说过了,他丝毫不以为意,丝毫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把李林甫得罪到家了。

张九龄与李林甫的矛盾在张九龄不知不觉间逐渐升级,不久,武惠妃也汇入张九龄与李林甫的矛盾之中,形成了复杂的三角关系。

三方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纠缠到一起。

前面说过,武惠妃的恩宠在后宫等同于皇后,但美中不足的是,太子李瑛并非自己所生,因此她一直在为扳倒太子而努力。

在武惠妃阴谋扳倒太子的同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抱怨也在升级,他们都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失宠,武惠妃则把所有的恩宠据为己有。

其实,古代的皇子是可悲的,他们虽然是物质上的贵族,但却是情感上的弃儿。

他们虽然有母亲,但是按照皇家的管理规定,并不能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普通人家的朝夕相处,对于他们而言则是奢望。他们虽然有父亲,但是他们的父亲却有很多儿子、很多女儿,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遇到重大节日能看到父亲一眼就是天大的荣幸。

因此,他们是情感孤儿。

现在三个情感孤儿凑在一起不断抱怨,而在抱怨同时,却忘了隔墙有耳,他们的妹夫、驸马杨洄已经刺探他们很久了。

杨洄,李隆基的女婿,咸宜公主的驸马,而咸宜公主则是武惠妃的亲生女儿,李瑛、李瑶、李琚则是杨洄的挂名舅哥。

经过杨洄的刺探,武惠妃总算在鸡蛋里找到了骨头,她要在李隆基面前发出致命一击:

太子阴谋结党,将要加害贱妾母子,而且他们还指斥陛下。

李隆基被点中了腰眼,他怕的就是太子结党。如果换作别人说“太子结党”,李隆基还会表示怀疑,然而,这是她最宠爱的武惠妃说的。

一句顶一万句。

废立之心油然而生。

李隆基把张九龄等三位宰相召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又遭到了张九龄的反对:

陛下登基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也不离深宫,每日都接受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庆幸陛下享国久长,子孙繁茂。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从没听说他们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为何要听信谣言,在愤怒之际废黜太子。况且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轻动,以往历朝历代都有废太子导致社稷动荡的事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重。陛下必欲废太子,臣不敢奉诏!

张九龄又一次把李隆基噎住了,李隆基哑口无言生闷气。

不久,李林甫的话又晃晃悠悠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他的态度与当年明哲保身的李世一样:“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家事?

其实是国事!

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当然知道废立太子的利害,一时间他也拿不定主意。

在李隆基犹豫不决的同时,武惠妃也在积极努力,她让自己的亲信宦官给张九龄带话:“有废必有兴,宰相大人如果这一次肯施以援手,宰相之位就可以长久!”

这表明,武惠妃想跟张九龄做交易。

张九龄不想跟任何人做交易。

他当即怒斥传话的宦官,然后把这件事情奏报给李隆基。

李隆基五味杂陈,对张九龄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这位宰相风度翩翩,文章天下无双,能力无出其右;另一方面,这位宰相过于执拗,甚至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

为天下计,需要这样一个宰相;为自己计,与这样的宰相相处太累了。

对于这样一个人,是赶还是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