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矛盾四伏 奴才互斗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矛盾无处不在。

在宰相们斗得不亦乐乎的同时,李隆基的奴才们也在互斗,他们的互斗,激烈程度一点也不差。

互斗的主角是以王毛仲为首的家奴和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他们谁也不服谁。

斗争初期,王毛仲占据明显上风。

因为他养马有功。

李隆基刚继位时,全国牧马只有二十四万匹,这个数量远远少于唐朝巅峰期的七十万匹,无法应对将来的战争要求。

考虑再三,李隆基决定把养马的任务交给王毛仲,这个人他用起来放心。

这样王毛仲便当上了内外闲厩使,主管皇家内外的御马饲养。

当上内外闲厩使的王毛仲就如同《大闹天宫》里刚上任弼马温的孙悟空,干起来尽职尽责,与孙悟空不同的是,孙悟空只是三分钟热血,而王毛仲则是十几年如一日。

在王毛仲之前,内外闲厩使是一个肥缺,一年下来,从饲料上就能克扣大量钱财。王毛仲上任之后,兢兢业业,不做任何手脚,一年下来,同样多的经费,却能节余数万斛饲料,两相对比,王毛仲的廉洁有目共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时,全国牧马已经达到四十三万匹,牛和羊也具有同等规模。由此可见,王毛仲不仅养马,同时还养牛和羊。

泰山封禅时,王毛仲大大地出了一把风头,他把随行的数万匹牧马按照毛色编队,远远望上去,气势如云海,颜色似云锦,马山马海成为封禅时的一道独特风景。

眼看此景,李隆基大喜过望,他早就知道王毛仲能干,但没想到他这么能干,他当场决定给王毛仲重赏。

随即,王毛仲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品级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看起来是个闲职,但象征着极高的恩宠,当年跟随李隆基的人,只有四人到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王毛仲,姚崇,宋璟,王仁皎,除此之外,再无别人。

四人中,姚崇、宋璟是良相,王仁皎是李隆基的岳父,而王毛仲,原本只是家奴。

从此之后,王毛仲的势头更盛,他的势力范围不再局限于养马,甚至渗透进了禁军之中。

开元十七年,王毛仲与左龙武将军葛福顺成了亲家,王毛仲的女儿嫁给了葛福顺的儿子。

除了葛福顺,王毛仲在禁军中还有朋友,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都是他的朋友。这些人中,李守德跟王毛仲一样,都曾经是李隆基的家奴,葛福顺则跟随李隆基参加过唐隆政变,他们都是李隆基信得过的人。

现在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王毛仲的感觉便越来越好,不经意间,与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便发生了矛盾。

起因是双方都不买对方的账,因为他们的后台老板都是李隆基。

原本,太宗李世民规定,内侍省的宦官品级最高只能是正四品,这个规定一直被严格执行,即使武则天时代,也没有突破这个规定。规定在中宗李显时被突破,在李显的任用下,七品以上的宦官达到一千多人,不过三品宦官还很少,只有杨思勖等少数几个。

到了李隆基时代,宦官的好日子来了。在李隆基的任用下,很多宦官当上了三品官,李隆基甚至委任一些宦官当三品将军,而且允许他们家宅的门口插上长戟。

原本长戟是朝廷高官才有资格在门口插的,宦官本没有资格。这样一来,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急剧攀升,各地官员也越来越重视宦官的能量。

宦官出使各地便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官员们不怕宦官来,就怕宦官不来,不怕宦官收礼,就怕宦官不收礼。如此一来,宦官到京外出一趟差,最少也能收一千贯,再少了,回来都不好意思交流经验了。

有了钱的宦官就不是一般的宦官了,京城的房屋、郊区的田园,一半都在宦官的名下。

如果说家奴方面,王毛仲是领袖,那么宦官方面,杨思勖和高力士则是领袖。不过杨思勖比较忙,他还得经常带兵打仗,因此负实际领导责任的是高力士,他不出差,只在李隆基身边待着。

时间一长,家奴和宦官的矛盾逐渐加深,因为彼此都会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矛盾便这样累积下来。

王毛仲却不以为然,他从不把宦官放在眼里,级别小的宦官,他张嘴就骂,就跟骂他的马童一样。不过对于高力士,王毛仲还是有所顾忌,不敢胡来,毕竟高力士是皇帝身边的人。

王毛仲不针对高力士,并不意味着高力士不针对王毛仲,因为王毛仲所骂的宦官,跟高力士是一类人,高力士与他们同病相怜。

王毛仲无意中刺痛了高力士,虽然不是直接刺,但高力士感觉到了痛。

物伤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