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的王皇后从此进入冷宫残月的岁月,从这时起,她的心已经死了。
一个人如果心都死了,活着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个月后,王皇后郁郁而终。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皇后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如果让她重新选择的话,她是宁愿当一辈子平平淡淡的临淄郡王妃,还是愿意当一个大起大落的王皇后呢?
这个问题,或许适合每一个望夫成龙的女人。
在王皇后之后,武惠妃的日子越来越好,恩宠日盛,册立她为皇后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
开元十四年四月,武惠妃迎来了关键时刻:李隆基计划将她册立为皇后。
事有巧合,开元十四年四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张说罢相。
原本两件事并无交集,然而莫名其妙地纠缠到一起,成了一个死结。
李隆基没有想到,立后比废后更费劲,当初废后时压力重重,现在重新立后,压力依然不减。
反对武惠妃立后的呼声很高,御史潘好礼是其中最起劲的。
潘好礼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
《礼》曰:父母仇,不共天。《春秋》曰:儿子不为父母复仇,就不配当父母的儿子。陛下今天想立武氏为皇后,将如何面对天下百姓?况且武惠妃的堂叔武三思、武承嗣都是扰乱纲常的奸臣,天下人共同厌恶。
平常百姓娶妻还讲究家庭背景,更何况天子。
再者齐桓公曾经说过:“不能把妾当作妻。”妾就是妾,妻就是妻,即使妻的位置空缺,妾也不能递补,因为尊卑嫡庶已分。
如今外界都在盛传,册立武惠妃是前任宰相张说的主意,说张说想凭借此功复相,谣传未必可信,但陛下不要给人口实。
更何况如今太子李瑛并非武惠妃亲生,武惠妃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旦武惠妃成为皇后,太子的储位就岌岌可危。
看完奏疏,李隆基长叹一声,本以为将武惠妃送上皇后之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没想到,阻力还是如此之大。看来,武惠妃的家庭背景成了她的负担,一旦立她为后,就很难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难啊,难。
思考良久之后,李隆基放弃了将武惠妃立为皇后的想法,不过武惠妃却从此享受起皇后的待遇,一切生活标准全是皇后的级别,在李隆基的后宫中,她是没有皇后头衔的皇后。
换作一般人,到这个时候也便知足了,然而武惠妃的欲望已经被勾起来了,她还不满足,母仪天下是她的梦想,她不想走了九十九步,却卡在最后一步上。
现实是残酷的,她娘家的背景注定她今生与皇后无缘。
武惠妃退而求其次,不再纠缠于皇后的名头,而是将精力转移到自己的儿子李瑁身上。如果能把李瑁扶上太子之位,那么日后的自己不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吗?
为了这个梦想,武惠妃开始努力,这一努力就是十一年。
一度,她几乎接近了成功。
但,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