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人行 张嘉贞传奇

说完源乾曜,再来说张嘉贞,这也是一个神人,他的仕途充满了传奇。

张嘉贞进入仕途是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那一年他应明经举(参加明经考试),明经举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五经的掌握情况,张嘉贞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中举后的张嘉贞被委任为平乡县尉,这个职位就成了张嘉贞仕途的起点,然而张嘉贞出师不利,刚起步就遭遇挫折:在平乡县尉任上不久,他就因故被免去职务,怏怏地回到老家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北)。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张嘉贞就得终生憋屈在河东郡,毕竟上任不久就被免职的县尉是没有人待见的。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张嘉贞依然在家里当着自己的白丁,不出天大的意外,他将白丁到老。

时间进入武则天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作为采访使巡查河东郡,在河东郡他遇到了难题,很难决断,张循宪陷入苦恼之中。冥思苦想数日之后,张循宪决定在当地找一个智囊,便问当地一名小吏:“你们当地有没有贤才,给我推荐推荐!”

活该张嘉贞转运,小吏随即向张循宪推荐了张嘉贞,这次推荐为张嘉贞的一生赢得了关键的转机。

张循宪马上召见了张嘉贞,并把自己的难题说给张嘉贞听,令张循宪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困扰他很久的难题在张嘉贞那里全部迎刃而解,张循宪的眼睛顿时亮了。

处理完积压已久的难题,张循宪说:“要不你帮我起草一份奏疏吧,我上奏给皇帝。”

不一会儿的工夫,张嘉贞完成了奏疏的草稿,张循宪接过一看,再次称奇,这份奏疏写得文采飞扬,有理有据,自己写了这么多年奏疏,自问还是达不到眼前这份奏疏的水平。

张循宪就此把张嘉贞记到了心里,他对张嘉贞说:“放心吧,我一定会向陛下推荐你!”

张嘉贞闻言,有些怀疑,他没敢当真,张循宪却当真了。

不久,武则天看到了张循宪的奏疏,深深为张循宪的“能力”所折服,当即进行了召见。到了武则天那里,张循宪说了实话:“这不是臣的功劳,而是张嘉贞的功劳,此人非常有能力,臣愿意将自己的官职让给他,恳请陛下成全。”

公平地说,武则天虽然霸道,但同样爱才,听张循宪如此推崇张嘉贞,便来了兴致:“朕难道没有一个合适的官职给有才华的人吗?”

意思很明显,只要张嘉贞有才,用不着张循宪相让,武则天自会有官职安排。

张嘉贞咸鱼翻身的时刻来了。

来到了武则天面前,张嘉贞看到了隔着帘子的武则天,改变张嘉贞命运的君臣对话随之展开。

一番对话之后,仪表堂堂、谈吐得当的张嘉贞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就在这时,张嘉贞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本事:敢跟皇帝提条件。

张嘉贞说:“臣一介草民,今天得以跟陛下在内殿对话,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幸。然而与陛下近在咫尺,却如隔云雾(帘子),恐怕君臣之道还没有完全达到。”

张嘉贞这是得寸进尺,他想让武则天去掉帘子,面对面对话。

武则天居然同意了,这一天她心情不错。

帘子撤去之后,张嘉贞再次向武则天行了大礼,并且抬头看着武则天,君臣二人有了第一次真正面对面的交流。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极其有效的沟通,张嘉贞就此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他本人当场被委任为监察御史,连推荐他的张循宪也升了官,由侍御史升任司勋郎中。

如此一来,在家闲置近二十年的张嘉贞就重返仕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从监察御史干起,很快便干到了兵部员外郎,在兵部员外郎任上,张嘉贞再次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别人束手无策、悬而未决的文件到了他手上都被轻松破解。在他上任之前,办公室文件积压成堆,在他上任之后,积压文件彻底消失,所有文件都得到了第一时间执行。

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官职也不断提升,由兵部员外郎升任中书舍人,再从中书舍人到梁州都督、秦州都督,再到并州长史。

在并州长史任上,张嘉贞执法严格,部下甚是惧怕,其实张嘉贞也是没有办法,并州身处唐朝北面,属于帝国北边的门户,生死攸关,在这里不严格执法还真不行。

很快,张嘉贞的严格管理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正巧,张嘉贞回长安汇报工作,君臣二人有了一番对话。

这番对话,张嘉贞延续了自己与皇帝的谈话风格:敢跟皇帝当面提要求。

李隆基问张嘉贞:“卿还有要求?”

张嘉贞马上借坡下驴,说道:“臣很小就成了孤儿,与弟弟张嘉佑相依为命,现在他担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别驾,离臣很远,恳请陛下将其内迁,使得臣兄弟二人离得稍微近点,臣必当竭力报答陛下的恩德,死而无憾。”

张嘉贞真敢提条件,李隆基也真敢答应。

随后,张嘉佑便由鄯州别驾升任忻州刺史,不仅升了官,任职辖区还跟哥哥相邻,这是李隆基给张嘉贞的莫大恩宠。按照唐朝惯例,兄弟一般不能在相邻的州为官,防止兄弟联手,而现在,李隆基为张嘉贞破了这个惯例,因为他太欣赏张嘉贞了。

不久,张嘉贞向李隆基提出一个建议:设立天兵军,用来管理内附的突厥人,李隆基随即同意,同时任命张嘉贞为新成立的天兵军大使。

张嘉贞此举就是在太原城中设立军事基地,军事基地的名字叫天兵军。在这个军事基地里驻扎大量士兵,以防内附的突厥人将来叛乱,这是防患于未然。

此时的张嘉贞只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建议设立天兵军,他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天兵军,成为他仕途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开元六年,天兵军这块基石开始发挥作用。

一开始是反作用。

这一年天兵军大使张嘉贞进京汇报工作,一封针对他的检举信同期抵达。

检举信上说,张嘉贞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期间,生活奢侈,举止狂妄,贪赃枉法而且图谋不轨。如果检举信所说属实,张嘉贞就会被当场拿下。

然而,经过调查,检举信指控的内容都不存在,这下张嘉贞解脱了,检举人麻烦了,盛怒之下的李隆基准备将检举人斩首,让你再陷害忠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按理说跟张嘉贞已经没有关系了,但张嘉贞并不这样认为,他反过头来为检举人求情:

国家的重兵利器都在北边,今天检举我的人因为检举不当而被处死,臣担心会就此堵塞言路,令陛下无法知道天下的事情,所以我建议陛下将此人特别赦免。

张嘉贞的这句话将检举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李隆基的进一步信任。从此时起,李隆基就下定了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用这个人当宰相。

当李隆基将自己的想法初步透露给张嘉贞时,张嘉贞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又跟皇帝讲起了条件:

昔日马周仕途起步时拜见太宗皇帝,太宗随即重用,那时的马周血气方刚,很快就展现了才能,可惜五十岁就去世了。如果太宗起用得晚点,恐怕马周就赶不上了。陛下如果想重用臣,一定要及时用,不然等臣衰老了,想用也用不了了。

奇人就是奇人,别人在此时一般只会故作谦虚,而他迎面赶上:想用趁早!

李隆基倒是没有立即表态,他说:“你先回去吧,适当的时候我会召见你的。”

张嘉贞满心欢喜地回去了,从此开始等待李隆基的召见,他肯定不会想到,等待中的召见,差点儿摆了乌龙。

宋璟罢相之后,李隆基先是想到了源乾曜,这是一个熟人,信手拈来,而给源乾曜配副手的时候,李隆基死活想不起来张嘉贞的名字了。

这人叫什么来着?

也不能怪李隆基记性不好,国家那么多高级官员,哪能一个个如数家珍?

李隆基对身边的宦官说:“出去把外廷值班的官员叫进来。”

当天值班的是中书侍郎韦抗,韦抗进来后,李隆基对他说:“你帮我想一个人,这个人姓张,名字是复名,很有风度和操守,如今正在北方当大将。”

韦抗顺着李隆基给的线索想了一下,说:“莫非是张齐丘?他现在正担任朔方节度使。”

张齐丘?好像是吧!

“出去拟旨,任命张齐丘为宰相!”李隆基下令。

半夜,李隆基还在阅读奏疏,正巧翻到了一封奏疏,李隆基看了起来,不禁连连点头,再看名字:张嘉贞!

张嘉贞!

坏了,搞错了!

李隆基连忙命宦官出去通知韦抗:不是张齐丘,是张嘉贞。

那时幸亏没有手机短信,不然张齐丘还得空欢喜一场。

经过这一番折腾,曾经闲置达二十年之久的张嘉贞终于当上宰相,先是出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源乾曜官拜侍中,张嘉贞则官拜中书令,开元年间的第三个宰相组合就此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