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皇位在望

王莽成为安汉公的元始元年,恰好是公元1年。他篡夺汉王朝建立以“新”为名的王朝是公元8年之事,而他和新王朝都于公元23年灭亡。

如前所述,王莽因杀害自己的长子夫妻而赢得“为了忠义,不徇私情”之美誉。

事实上,在这之前,他也曾经杀害自己的次子。

事情的缘由是,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一名奴隶。认为罪不可恕的王莽,便命令儿子自杀。

——安汉公是前任大司马。这么高贵的人,为了区区一名奴隶的命而让自己的公子偿命,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由衷钦佩。

世人感动之余,莫不如此称赞王莽。

人无贵贱之分,现在的人们看来,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公元前数年的中国,贵族的命和奴隶的命可是天壤之别。

听到这件事的人,其反应之强烈,远超乎现代人所能想象的程度。

但对这起事件的处置评价,也因人而有极大差异。

将贵族儿子的命和一名奴隶的命视为等同,且做如此的处理——有人因此对王莽的评价甚高。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害怕儿子的罪会连累自己,所以不得不以冷酷手段处分,这是六亲不认的利己主义者。由他过去的表现和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王莽应该属于后者。

但他命令次子自尽一事,确实给了下层人民这样的期待——王大人一定会为我们做一些事的。

王莽对上层人士则将儒教运用得淋漓尽致。儒教的教义之一是:有德者受天命成为支配天下之人。

这个论调对王莽非常有利,没有不好好利用的道理。为此,他特别致力于推广儒教。国都大学招生人数到了饱和程度,逾越万人。

此外,虽然汉王朝建国以来,出现的功臣多如繁星,然而他们的子孙并不一定都发迹。王莽于是追查历史,对功臣子孙加以叙勋。

他因而也得到上层的支持。他以极慎重态度,由上至下,无所遗漏地为篡夺而布局。

王莽从年轻时代就非常喜爱学问。但当时有一个他怎么用功都比不上的大秀才,这个人正是成帝时代被誉为一世大儒刘向的儿子刘歆。一天,王莽叫来刘歆,说:“我想施行以孔教为方针的政治。”

“这个方针很好。”刘歆回答。

“我有许多政治抱负。这都是我自己想出的新方针。我喜欢新的事情,不过,相信这并没有背离孔教教义。遗憾的是,孔夫子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指示。我说的意思,你明白吗?”

王莽重复说了几遍“你明白吗”,大秀才刘歆立刻觉察到了他这句话的意思。

“我明白了。”

刘歆用肯定口气回答。

王莽的意思是要他伪造证据。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王莽要刘歆为他捏造让他方便行事的伪经典。

“孔子有意恢复周之制度。”王莽避开对方的视线说。

“周之制度乃周公所订,却没有传到现在。”

“虽然没有传到现在,以你这么一位大学者,对周朝制度应该相当了解吧?”

“在下稍有研究,所以大略知道。”

“和我共同研究最为理想之周朝制度,用以复原‘周礼’如何?”

“这是值得一做的工作。”刘歆道。

——请伪造经典,好让我要推动的事情有根据。

王莽的要求,用意在此。对此允以“值得一做”,可见刘歆对伪造儒家经典一事是持积极态度的。

王莽于复职后仅仅八年就篡夺汉之天下,速度不可谓不快。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汉王朝能轻易地被除了“风评”不错之外无甚才华的王莽所篡夺,可见其流弊已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由于多年苦心经营,王莽已逐渐被认为是个“圣人”。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举一动非格外谨慎不可。

他把自己的女儿塞给才十来岁的平帝做皇后,而这也不是由身为“圣人”的他自己启口说的。

——希望皇上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

他让众人向皇帝请愿。为这件事情而上书的人日达千余,公卿、大夫等有资格进宫者,则亲自到朝廷奏请。实际上,王莽并不是收买这些人,他只是交代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已,其余则期待群众的附和。讨好掌握人事大权的王莽,一定会有回报。——这不是单纯的附和,而是巧妙利用人们的功利心态。

关于禁止双字名一事已如前述。由于同姓同名的人愈来愈多,所以,起双字名的情形,到这时候已逐渐普遍化,而王莽却下令禁止这个风尚。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过去”没有的事情。

过去,指的是神圣之时代,也就是周代。王莽极力推动回到周代之复古政治——这一点无异于推翻汉之体制。王莽认为这就是新体制。

双字名之禁止,实际上也是如法炮制。王莽是先让别人上书,然后由他推动的。就此事上书皇帝的不是别人,而是匈奴单于。上书的内容是:

据闻汉廷以双字名为卑。因此,臣属愿将“囊知牙斯”之原名改为“知”,以从圣制。

实际内情是,王莽令使者前往收买单于,使他写了这封奏文。

王莽决定使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此为篡夺天下的手段之一。虽然“大司马”已是为人臣者的最高位,但这并不算特别,因为哀帝之同性恋对象——即二十一岁的董贤——也曾就大司马这个职位。王莽要的是从未有人坐过的特别宝座。

大司马或公侯之头衔,在他看来微不足道。他想要史无前例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当然需要创造。结果,他想出了这个称号,不过,和过去一样,并没有由自己说出来。身为圣人,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做,他遂又借助于别人的口与笔。

这特别的称号是什么?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人臣而几乎与皇帝同尊者,唯有商之开国元勋伊尹和辅佐成王的周公两人。伊尹称为“阿衡”,周公则称为“太宰”。

安汉公较有圣人之称的阿衡及太宰犹胜一筹,其功绩足以匹敌后二者之总和。恳请皇上准予以“宰衡”为安汉公之称呼。

这样的请愿书达八千封之多。

一个人而兼备两位皇帝代理人的称号,因此,“宰衡”这个名称,给予人超越皇帝代理人的印象。

王莽开始使用“宰衡”之称号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于翌年五月他更拜领“九锡”之位。

九锡之位的人可以使用与皇帝同样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纳为“内”之意。当时的人可以在屋外设石阶,在屋内设石阶则为皇帝之特权)、虎贲(特别亲卫仪仗队员)百人、铁钺、弓箭、祭器等。

称号和格式几乎接近皇帝,王莽的野心到了快要完全实现的地步。

顶多再一两年……

王莽如此认为。

为了要篡夺连绵达两百年的王朝,一切非异常谨慎不可。

万事依照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只有一件事他未曾料到。

这件事情是,平帝出乎意料地敏感。表面看似温顺的他,内心里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好像甚为不悦。这一点,可以由他的表情和行止窥见。

皇上十四岁了……

到了这个年龄,几乎已不需要辅佐人。

虽然王莽步步为营地即将成为皇帝,但目前的他,毕竟还是臣属身份。

——王莽有叛逆意图,应即诛杀!

倘若皇帝下此诏,结果将会如何?王莽一派人士占廷臣的八成以上,因此,王莽确信自己绝不会发生被逮捕或遭诛杀之事。

但这必须以廷臣之八成“完全效忠”王莽为前提。因为其中可能有不少人表面对王莽效忠、内心却摇摆不定甚至憎恶王莽之专横——这样的人尤以皇族为多。

遭逮捕后,会被拖着绕行街市,然后在刽子手的刀下脑袋落地——王莽想象这个场面,禁不住地捏了一把冷汗。

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

他有这个警觉。

——王莽!你给我记住!你杀害了朕之母后的全部族人!等朕长大成年时……

王莽有时候会觉得十四岁皇帝的表情露出的是这个意思。

就王莽的立场而言,他是为了除掉平帝之母——卫氏一族,所以才连自己的儿子王宇都作为牺牲品。而且,虽然杀害卫氏一族,他却没有杀平帝之母,只把她安置在中山,不准到长安来而已。他倒认为平帝应该感激他才对。

对十四岁的人,已不能使用哄骗小孩的手段,对方随时可以利用皇帝权力。这是岌岌可危的时刻,即将临头的灾难非设法去除不可。

干脆把皇帝杀掉!

王莽遂下了这个决心。

王莽原本认为在平帝十七八岁之前,可以把他当做傀儡,但这个估算似乎错误。既然错误,那就得及早作调整。

宫廷犹如密室。只要懂得要领,行事得宜,在这里干杀人勾当,反而不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何况宫廷医生,没有一个不仰承王莽鼻息。

王莽被授九锡的这一年十二月,平帝死于未央宫。他于九岁即位,十四岁时死亡。表面上是病死,实际上是在王莽的命令之下被毒杀的。

虽然没有证据,人们内心里却想:还是被王莽干掉了……

现在要考虑的是皇嗣问题。由于元帝之系统已绝,因此,非从宣帝之系统选出不可。宣帝之曾孙有五位王和四十八名侯。王莽却主张——

由与先帝同一代的人继位不合道理。皇统必须由下一代的人继承。

宣帝系统亦无相当于平帝这一辈的曾孙,王莽便坚持要从玄孙中找人。他做此主张,原因在于这一辈的人尚年幼。

结果,被选为继位者的是宣帝之玄孙刘婴。刘婴此时年仅两岁,而且,这名婴儿只是被立为皇太子,并没有即位为皇帝。

——虽然刘婴是继位人,但过于年幼。

王莽以此为由,没有让选出来的继位者立刻即位。

这时候,武功县一位名叫孟通的知事在浚井时,从井底捞起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面用丹朱写着如下几个字: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又使群臣将这件事向太皇太后报告。

“胡扯!荒唐!”

年近八十的王莽之姑母——太皇太后听到时,立刻以鄙视表情说了这句话。这位老太太当然知道这是自己侄儿王莽搞的花样。

“王氏一族是靠汉家权力才发迹的。不图报恩,更趁恩人力量薄弱时篡夺其位,这是人做的事情吗?那些井啦、铜板啦……哀家知道都是王莽搞的鬼!”

“‘为皇帝’这句话应该是代年幼皇太子摄行皇帝之任务的天意吧?”

由于大臣说了这样的话,太皇太后遂有所让步,答允这一点。

衣冠和仪仗全与皇帝一模一样,南面行政事,并且祭祀天地、明堂、宗庙、群神等,廷臣对之以“臣”自称。这不是和皇帝毫无差异吗?只是,王莽不使用天子之第一人称“朕”,而以“予”称呼自己。

此外,王莽对太皇太后行臣属之礼。人们以“摄皇帝”称呼王莽,而举行祭礼时,则自称“假皇帝”。到这个地步时,王莽与皇帝已混淆不清了。

平帝死后的翌年当然要改元,结果竟然改成“居摄元年”之年号。这个年号代表的是摄政王莽——这一点,任何人都一目了然。

一切都照王莽的预定计划进行。其间当然不是毫无反弹。这一点,王莽事前就有所觉悟。取得天下这等大事,自然不可能进行得诸事顺遂。

皇族之一的安众侯刘崇首先竖起反王莽旗帜,攻打宛城,却未克而败走。这是居摄元年之事。

居摄二年(公元7年)发生更猛烈的反抗。

东郡太守翟义与其姐之子陈丰,共同以“讨伐国贼王莽”为口号,揭竿而起。

皇族严乡侯刘信、其弟武平侯刘璜,以及居东郡都尉之职的刘宇等人与之呼应。刘信的儿子刘匡是东平王,所以召集的是东平之兵。据传,其数达十余万之多。他们除了立刘信为“天子”,称翟义为“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外,更飞檄各地,以如下之词,声讨王莽:

王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之位,意图将汉室灭绝。今天子已立,将对之行天罚!

这次举兵发生于九月间。

王莽因听到翟义举兵之消息而寝食难安。他已夺得大半汉之天下,但这是靠“舆论工作”的结果,并不是以武力取得的。他对战争毫无经验。

据说,看到王莽狼狈的样子时,他的姑妈太皇太后,也曾经以下层人的语气说:“我原本以为企图篡夺汉之天下的莽是个胆大包天的人,原来他和我们弱女子没有什么两样嘛!”

但王莽安然渡过这个危机。事态之所以转变为有利于他,应该是下列三点理由:

第一,他的“舆论工作”进行得相当彻底。虽然动机出自于野心,但他以取得民心为目的的政策非常巧妙。例如:五年前各地发生旱灾时,由于同时带来蝗害,农民饱受其苦。当时,王莽除了捐出百万金钱及田地三十顷(一顷为百亩,汉代之一顷约为十一点五英亩)外,更促请二百三十名官吏富豪捐出田宅,以资赈灾。

他更想到“购买蝗虫”这个点子。于秋割期间,蔽天而至的蝗虫群带来巨大农害之事,中国的史书颇多记载。这无数蝗虫不但在须臾之间吃光农作物,连杂草也吃尽。尔后,蝗群会转移他地。王莽的措置是鼓励人们捕捉蝗虫,由政府以每百只若干金钱的标准收购。对贫民而言,这是赚取外快的好机会。

此外,政府也于这一年,将免税基准大幅降低,贫民几乎全都免予纳税。

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设立医疗设施,对有人死亡的家庭致赠葬仪补助金——王莽的福利政策做到了这个程度。

如前所述,他命令杀害奴隶的儿子自杀,这件事情也曾经提高了王莽的声望。

王莽的人望可谓渗透到社会底层。

因此,皇族刘信虽然以天子自称,反王莽之气势却没有像燎原之火般地扩大。

第二,响应刘信一干人而举兵的人物当中,以流氓居多,到处做出放火抢夺的勾当,大大失去人心。这一点对王莽非常有利。原本就颇有人望的他,因对方的恶行而更加显得伟大。

第三,王莽致力于舆论工作的结果,已建立了他的派系势力。由于根本没有其他派系对抗,所以呈现一派独大的局面。属于这个大派系的人知道王莽的命运和自己休戚相关。因此,他们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拥护王莽。这等于是以生命作为赌注,他们当然是无比卖力的。

王莽以身边心腹孙建为奋武将军、刘宏为奋冲将军、窦况为奋威将军,叫他们分别率领军队,赶赴前线。

此外,王氏一族中的虎牙将军王邑、强弩将军王骏、震威将军王况以及中坚将军王昌等人,也前后出征。

他们率领的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将兵。相较之下,反王莽军则为掺杂颇多盗匪的乌合之众。

王莽所派诸将,在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大破反王莽军。

王莽闻讯大为喜悦,对立下战功之将兵论功行赏,并且封干部将校中的五十五人为侯。此外,他又大赦天下。由于些微刑责者将被赦免,反王莽军因而日有逃兵现象。

至此,大势可谓已定。

十二月,王莽派大军包围圉城。翟义和刘信弃军逃走后,翟义于一个叫固始的地方遭逮捕,被处磔刑。

刘信的行踪杳然,王莽再怎么派人搜索也找不到。

经过这次的大事件后,王莽的自信心愈来愈强。

翌年,各地频频报来瑞兆。

真天子出现时,上天会以瑞兆告诉人们——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前年的白石是瑞兆之发端。

当时人们的迷信程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王莽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齐郡(山东省)临淄县一个叫昌兴的地方村长辛当,某晚,重复做了几次同样的梦。

——我乃天公使者。天公派我来要你告诉世人“摄皇帝乃真皇帝”。如果不相信我的话,你去看看村子里是否多了一口新井。这口井是为了显示天公威灵而送给你们的。

这位村长和村人到处寻找,果然发现了一口从未见过深约百尺的新井。

“这真是令人惊异。看样子,安汉公就要成为真天子了。这口井就是证据啊!”

人们一见了面,就谈论此事,村长更派人到皇都去报告。

事情的真相是:奉了王莽之意的村长,于几个月前就在这人迹稀罕的穷乡僻壤挖好这口井,然后加盖,并覆盖以土。村长于说出托梦之事的前日除去井盖,使之显现于乡人眼前,如此而已。

此外,也有过写着“天已预告真天子即将出现”之意文章的“铜版”,在四川运来之石造牛像前出现之事。

有人则将刻有这类预言式文字的铜版呈献朝廷。

布置可谓相当周全。

王莽遂于居摄三年十一月,将年号改为“初始”,并行登基。他并且订十二月一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一日。这叫做“奉正朔”,表示服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