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战迟迟未见胜负。
在项羽赴东方讨伐彭越之前,楚汉双方曾在广武山(河南省河阴县)对峙,当时两军之间有一千仞深谷,因而不可能展开直接作战。但双方的距离很近,甚至看得到对方的脸孔、听得到对方的声音。项羽这时候隔着广武之谷对刘邦喊道:“天下大乱已多年,年轻人莫不被征服兵役,老弱亦被征调从事水陆输送工作,民疲已达极点。这一切全因我们两人而起。为了不使天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如你我单打独斗,一决雌雄,意下如何?”
对此,刘邦嗤之以鼻道:“打仗要凭头脑来打,我又不是动物,何苦与你力斗!”
这则轶事充分显示两人性格南辕北辙。由双方统帅单打独斗,以决定两军胜负——这样的建议由项羽提出,极为自然。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从不以民苦为意的项羽竟然说出体恤人民之语。莫非项羽到这时才对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涌起怜悯之情?
有一回,让曹咎守成城而自己东进的项羽,对负隅顽抗多日、最后才投降的外黄城人民,原本已发布悉数诛杀之命令,却因一名十三岁少年之劝说而收回成命。
这或许是长久以来的疲劳使然,也有可能是自从爱上虞姬后,对人变得较为宽厚的缘故。
项羽军队虽然兵员数众多,却因东西奔波而精疲力尽,同时,军粮也所剩无几。与之相较,刘邦虽然在兵力上略逊一筹,兵员却由于休养充足而精神饱满,兵粮也相当丰富。
因此,刘邦汉军较诸项羽楚军反而占上风。对于这一点,项羽也不得不承认。
占上风的刘邦,有件事情非利用这个机会不可——要项羽归还被抓去的自己双亲和妻子。
在这个目的之下,非缔结和平条约不可。刘邦遂派一名叫侯公的部属为使节,进行和谈事宜,结果决定以河南鸿沟为界,谈妥此河之西归汉,以东归楚,双方各分东西,人质之归还则于和约成立的同时见诸实行。
项羽这才松一口气,卸下武装,启程返回东方。刘邦也准备朝西方出发。
“干吗要回西方去呢?”张良这时开口问道。
“这还用得着说吗?回去让士兵休息一段时期,以准备他日与楚对决啊!”刘邦回答。
“不行!我们必须对项羽发动追击!”张良以平日难得一见的强烈语气说。
“可是,我们的兵员不多啊!”
“与韩信和彭越的部队会合后,我们的兵员数会超过楚军。不趁这个时候攻灭楚,无疑是纵虎归山。现在让项羽回东方去,下次出现时,他可能已不是我们所能对付的。”
“为什么呢?”
“一旦发现琅邪徐福所拥有的财富时,项羽等于得到百万援军。由于这一次的天下大乱,徐福再也无法掩盖拥有巨富的事实。倘若这份财富为项羽所掠夺,就算我们拿整个关中之富也无法与之匹敌!”张良如此力说。
“是吗?那我们向东边进军吧!”
刘邦立刻决定追击项羽。他派遣急使至韩信和彭越处,约定在一个叫固陵的地方会合,然后攻楚。
刘邦进军到固陵,然而,左等右等,却没有看到韩信和彭越的军队。
虽然疲惫不堪,但战斗经验丰富的楚军,挟其在兵员上的优势,将追击前来的汉军击破。汉军只有逃进固陵城,深挖壕沟,严阵以待。
“韩信和彭越说好要出兵,却没有来,这是为什么呢?”刘邦问张良。
“这个理由主上应该明白才对。”张良回答。
“喔……”刘邦说不出话来。原来要他们出兵时,刘邦含糊其辞地,并没有把报酬之事谈妥。
——战胜时,我一定不会亏待你们。你们相信我吧!
他只是如此告诉他们。
我应该明确地对他们有所承诺……刘邦对这一点明白得很。如果换他居于韩信或彭越的立场,为派出数万乃至十数万大军,除非有具体的承诺,否则有所犹豫是一定的事。
“该答允给他们多少土地呢?”刘邦问道。
“应该慷慨一点。想要成为天子的人,会在乎这一点土地吗?”张良回答。
“好,那就全都给他们吧!陈(河南省)以东到海边之地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则给彭越。”
刘邦派遣使者携带刻在竹简上的誓约书,这回极为庄重。
众豪杰无不企图取得天下,但在这最后阶段,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两人。从争霸战中被筛落的豪杰们,现在持的是“靠哪一边较为有利”的观望态度来决定进退。贸然跟随败者,结果当然是吃大亏。
到现在为止,天下将归楚、汉当中的何者,还是无人能判断。
“这个决定贤明之至!如此一来,天下必将归汉。”使者还没有回来之前,张良已如此断言。
刘邦对诸侯的身价知道得很清楚。陈以东至海的偌大领地,应该比韩信本身所希望的为大。许诺于彭越的部分,也是超过其身价的土地。
“是吗?”刘邦露出会意一笑。
“是啊!原先五比五的态势,现在变成六比四。这么一来,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张良回答。
“六比四还不算万全吧?”
“不,能维持六比四,天下形势等于已经定了。”张良甚有把握地说。
“这一点我有同感……”
实际上,刘邦也很清楚。
韩信和彭越一旦向汉投靠,割据各地的群雄一定会有“汉之形势似乎转佳”的印象。
汉取得天下后,论功行赏时当然对越早投靠者越有利。因此,大家应会争先恐后地前来投靠。已经投向楚的人见风转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五比五的态势变成六比四时,六分的这边在力量上比对方强两分,这是决定性差距。刘邦对此十分了解,只是不敢确信韩信和彭越一定会靠过来。因此,他猜测张良做此断言,一定有什么根据。
“你是不是用了计策?”刘邦问道。
“楚派遣到齐王(韩信)处的使者刚好被我抓到……”张良笑着回答。
有意拉拢韩信军团的,不是只有汉而已,楚方当然也与韩信有所接触。此刻的韩信正在衡量楚、汉两者的形势,以决定去向。
“项羽提出什么样的条件呢?”刘邦往前微倾身子问道。
“还好我们占得先机。项羽提示的只是‘绝不会亏待’之语。这和我们先前所提示的内容一模一样。”张良回道。
“你是不是把这名使者放走了?”
“放走是放走,不过,我把项羽的信换过了。”
“换成怎样的信呢?”
“韩信先前曾对项王作试探,项羽这次是叫使者送回信。我在不引起怀疑的范围内,把这封信改写成语气傲慢的文字。这么一来,韩信笃定会靠向我们。”张良愉快地说。
韩信是以“受过胯下之辱”而闻名的人物。
出身淮阴(江苏省)的他,年轻时游手好闲,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南昌亭长家当食客时,由于一住就是几个月,遂引起亭长之妻极大不悦。一天早上,亭长夫妻径自在房间里用早餐,而没有为韩信备膳。知道自己已不受欢迎的韩信,当天就离开了。就在这放浪时期的某一天,当地一名以屠宰为业的年轻人用挑衅的态度对韩信说:“喂!你块头蛮大,又经常佩着剑,我看你实际上只是个胆小鬼!要是真有胆子,你拔剑刺我看看……我叫你拔剑刺我,听到没有!”
韩信默然不语。
“难不成你是哑巴,听不见我说的话吗!既然是个胆小鬼,你就爬过我的胯下吧!”
对方存心纠缠。
韩信凝视着对方的脸,片刻后,当场趴下来,钻过这名年轻人的胯下。
这件事情传遍了整个淮阴街。
项梁呼应陈胜、吴广之造反,率兵经过淮阴附近时,韩信曾经投身这个军团,不过,并没有受到特别重用,被派任的只是下士程度的职位。项梁阵亡改由项羽接任为楚之领袖后,韩信才晋升为将校。此时,他为了出人头地,曾经提出颇多建言。但项羽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采用下级将校的献策。
秦灭亡后,韩信知道在项羽麾下永远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便转向投靠被封蜀地的刘邦阵营。实际上,并不是被挖角,而是好不容易找到门路投靠。
韩信为人有一种魅力,只是这个魅力不易被人察觉。他在担任接待职务的官员时,曾经连坐某人的罪,被判斩首,眼看就要被斩时,他慨叹地自言自语道:“汉王似乎没有取得天下之意。不然,他不可能处死如此壮士的……”
听到这句话的夏侯婴,发现韩信的相貌非凡,遂下令中止处刑。
韩信因险些被斩,而第一次遇到发现自己魅力的人。后来,他被萧何器重,由上校晋升至大将。
汉四年,出兵北方之燕及东方之齐的韩信,自立为齐王。刘邦当时在荥阳被包围,因此,虽然对韩信之自立颇表不满,却也不得不予以承认。
现在的韩信已是独当一面的将领。不过,还谈不上是争霸天下的大集团首领。争霸者已剩刘邦和项羽这两人,韩信只能在两者之中择一而从。
中立是不被容许的事情。无论是刘邦或项羽,一旦打倒对方,紧接着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扫荡未曾追随自己的杂牌军。韩信军团就规模而言,充其量只是较大型的地方军团,应属于受讨伐之列。
在楚汉相争胜负揭晓之前,投靠哪一方阵营,非有明确态度不可。为此,韩信再三考量,同时不忘搜集各方面的情报,并且派出密使刺探。
武涉、蒯通等游说之士前来主张“天下三分之计”。
天下一分为二时,展开的是楚汉之争,韩信根本没有挥手余地。倘若分为三,韩信就有以第三势力跃登舞台的机会。想到这一点时,韩信有些跃跃欲试。
“不过,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韩信立刻否定了这个可能性。与楚、汉二者比较时,韩信的势力,仍明显逊色。亲自率领军队的韩信,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
虽然他是颇有野心的人。
他想做的不是三分天下之一主,而是“君临天下”。可是,目前没有这个力量。因此,较聪明的方法应该是,先密切跟随可能取得天下的人,然后伺机夺权。
所以,判断的基准除了强弱问题外,是否容易夺权也是要点之一。
就情谊而言,韩信与刘邦的关系较为深厚,他曾经担任过汉之大将。虽然他也在项羽阵营待过,但在那里始终没有晋升机会,项羽诚然有眼不识泰山。不过,向这样的人夺权,或许较为容易——韩信正在做诸多评判时,接到项羽所派使者前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