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通过收买钦差,不仅参倒了郝浴,而且使自己的功劳让皇上得知。顺治皇帝为了嘉奖他,给他每年增加俸银千两。
连续征战,军中将士大多疲乏,吴三桂令大家休整。
吴三桂闲居在家,无所事事,便出外走走,恰遇儿子吴应熊与吴应麒在院中。吴应熊在低头看书,吴应麒在舞枪弄棒。吴三桂心中一动,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与哥哥三凤在院中玩耍的影子,只是现今的两兄弟比当年的他与三凤要高大得多,年纪也大些。于是心生感慨:岁月不饶人啊!
突然,他觉得自己应该查问一下儿子的长进。自己这两年,忙于征战,疏于教子,心里有内疚之感。他想:当年白发老人教自己之时,自己还没有儿子这么大呢,他有了个念头:干脆趁自己空闲,教教儿子。
他认为:一个人再厉害,也只能风光数十年!只有让子子孙孙都厉害,才可能代代风光。就好比皇帝之位,代代相传,一传便是数百年!但是,教儿子也并非容易之事,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他略一思索,便得灵感:干脆先试试儿子,再作打算。
吴三桂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来。吴三桂问:“先生都教了你们些什么书啊!”
吴应熊答道:“都是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吴三桂问:“先生没教别的书么?”
吴应麒说:“没有!先生说,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呢!只要能读好这些书,就不愁没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了。”
吴三桂笑骂道:“真是迂腐之见!”
吴应熊问吴三桂:“父亲怎么说先生是迂腐之见呢”
吴三桂问:“你先生读的书比父亲多么?”
吴应麒说:“先生博览群书,诗书礼乐无所不精!”
吴三桂知道儿子的意思是先生读的书比父亲多。吴三桂见儿子如此委婉说出这种话来,心里非常高兴。他又问:“可是,如果让你先生来带兵,你们认为先生会比爹厉害么?”
吴应熊说:“肯定不会有爹厉害的!”
吴三桂笑着问:“为什么呢?”
吴应熊摇摇头说:“儿子说不上是何道理!”
吴三桂见吴应熊能不懂便说不懂,心里便赞赏他,只是面上仍不露声色。吴三桂说:“父亲以后会告诉你们道理的。”两兄弟见父亲如此说,很是高兴。吴三桂又问:“你们自己可曾偷偷摸摸看过别的书?”
两兄弟突然紧张起来,不知父亲的话是何意思,恐惧地看着父亲。
吴三桂见一脸稚气的两个儿子都恐惧地看着自己,便笑了,然后说:“别怕!父亲小时候也躲着看别的书呢!”
吴应熊红着脸说:“我看了《史记》与《孙子兵法》。”
吴三桂大为吃惊,想不到儿子竟然会看这类书。他又问吴应麒。吴应麒说:“我没有看别的书!剩余时间我练功去了。”然后,他怕父亲不信,又说:“你若不信,便问哥哥。”
吴三桂哈哈大笑起来,并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儿子的头。然后,吴三桂忍住笑,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你们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么?”
两个儿子齐声答道:“听说过。”吴应麒又补充说:“先生都教了好几遍了。”
吴三桂笑着问:“如果你们是孔融,该如何取梨呢?”
吴应麒立即答道:“当然取最小的!”
吴应熊认真地思索,并没有回答。
吴三桂问:“应熊,你怎么不回答?”
吴应熊说:“孔融让梨的故事,路人皆知。我想父亲问儿之意绝非让儿也学孔融!如果如此,父亲此问又有何用?只是儿子也并不知道如何做,所以没有回答。”
吴三桂说:“你能用心思索,足见你心思缜密,将来可做大事!”吴应熊脸上很平淡,仿佛没有听到父亲的话一般。吴三桂大为惊喜,忍不住赞叹说:“得意不快心,失意不快语。我儿应熊果然有惊人之才!”
吴应麒见父亲一再称赞哥哥,早已嘟起嘴巴生暗气了。
吴三桂看见小儿子吴应麒嘟着嘴的脸,忍不住大笑起来,然后说:“我儿应麒忠厚有加,前途也未可限量。”
吴应麒见父亲表扬了自己,才慢慢地舒开了脸,露出了笑容。
吴应熊突然问父亲:“照父亲之意,儿子该如何取梨呢?”
吴三桂反问:“你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么?”
吴应熊答道:“是的!”
吴三桂用赞赏的目光看了他一眼之后才说:“照为父看来,儿子须要三思而后行!”
吴应麒说:“哪里有那么复杂?”
吴应熊问:“为何要三思而行?”
吴三桂说:“因为儿子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吴应熊说:“会碰到些什么情况呢?又该如何选择?”
吴三桂说:“比如说,在家人之中,碰到这类情况,你该如何办?”
吴应熊问:“父亲认为该如何办呢?”
吴三桂没有想到儿子有此一问!他几乎要脱口而出地说儿子可取大梨,但他略一定神,然后在心里暗自叹气地说:“儿子须学孔融!”
吴应熊答道:“儿子谨记!只是儿想父亲为何让儿子取小梨?”
吴三桂说:“在家人之中,父母既为尊长,你须有孝敬长辈之心。因此,你不能与父母争大梨!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兄弟姐妹,既是兄弟姐妹,你须顾置兄弟姐妹之情,所以你也不能与兄弟姐妹争之!”
吴应熊说:“儿子谨记。”然后又疑惑地问:“若兄弟姐妹要取大梨,怎么办?”
吴三桂声色俱厉地斥责道:“你只需记住自己该如何办就行了!”
吴应熊吓得赶紧答道:“儿子谨记!”
吴应麒却问:“你叫我们都取小的,那么谁该拿大的呢?”
吴三桂哭笑不得地看着小儿子。
吴应熊问:“除此之外,父亲认为还有几种情况呢?”
吴三桂说:“还有三种情况。”
吴应熊问:“哪三种情况?”
吴三桂说:“第一种情况是儿子处在众世俗之人当中。”
吴应熊问:“那儿子应该怎么办呢?”
吴三桂说:“儿子应该先取,必得大梨!”
吴应熊又问:“第二种情况呢?”
吴三桂说:“第二种情况是儿子处于众圣贤之士当中。”
吴应熊问:“那儿子应该怎么办呢?”
吴三桂说:“儿子应该最后才取。”
吴应熊又问:“第三种情况呢?”
吴三桂说:“第三种情况是你们当中既有圣贤之人,又有世俗之民时。”
吴应熊问:“儿子如何办?”
吴三桂说:“儿子应该在世俗之民后圣贤之人前取梨。”
吴应熊说:“父亲教儿子此三种取梨之法,儿子觉得其道理太过深奥,不知父亲能否给我解释?”
吴三桂说:“此中道理,你先去参详,然后为父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