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仁兄都受李承乾的重用,也跟着太子爷捣过许多蛋。因此,很多人视他们为坏蛋。两位仁兄带着匕首来到了长安城中于志宁的家里,只是远远一看,便觉得这老头有点儿意思。于志宁位居高官,家门却整得跟荒废了二十年的老宅似的。
两人走进看似无人的府宅,躲在墙后打量着于志宁的家。
院内虽然干净,可一股阴风吹过,屋脊上的茅草气依然让人忍不住想要打喷嚏。
老头家太穷了,两位拿着刀逼近一点看,先从窗口往里瞧,找了几间只有几件寒酸家具的屋子,只有破桌子、米瓮,还有一摞一摞的纸张,没有人。最后,他们终于在一个毫不像卧室的地方瞧见了正在熟睡的于志宁。
眼前的一幕,让他们这两个武士惊呆了,他们这辈子都忘不了,就是这样一个朝廷高官,竟然会如此寒酸。
头发花白、身形消瘦的于志宁躺在一张破旧的床上,身子下面铺的是草荐,枕头是土块堆起来的!
两人虽然粗鲁,但眼前的情景让他们鼻子一酸,眼睛湿润起来。老头是孝子,枕着土块睡觉并不能说明他人品如何,可你瞧瞧他的家,那是人住的地方吗?!他怎么不向朝廷反映?他怎么不邀功请赏?他的老母亲刚死,他为太子着急,太子却想杀了他!很多人虽然为了利益活着,但咱不干那狼心狗肺的事儿!
张师政忽然很想放声大哭,他一把抓住透过窗户瞧的纥干承基,问:
“杀,还是不杀?”
纥干承基扭过脸,张师政发现,这孙子竟然也一脸难过,失声道:
“你说呢?”
于是扭头便走,二人达成了统一意见,哭着走了。
是的,他们是干过许多错事,可白日青天,谁想杀了于老谁就是畜生!
带着这样的想法,两人回到了东宫,被太子狠狠批了一顿。
里里外外的人都对李承乾失望至极,唯有李世民还对这孩子存着一线希望。所有人中,属魏王李泰活得最欢,他的幕僚都翘首企盼太子同志继续浑蛋,李承乾一旦被废,李泰肯定是首选。李承乾不是不知道李四胖觊觎他的太子位,他养那么一帮武士就是为了跟李泰作斗争的。
可惜提前派上了用场,被外人知道了。
面对大哥的淫威,四胖同志不急不火,镇定非常。
到了贞观十六年(542)的春天,一个让李承乾彻底丧失民心的工程完工了,主持者就是李四胖同学。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二十四岁的魏王李泰主编完成了一部对地理学影响深远的书籍——《括地志》。
括地志
这部大书从贞观十二年(538)就开始编,动用了四胖同学文学馆中的所有学者。放到今天,这部书的简介会是这个样子的:
本书是魏王李泰接受太宗敕命所成,自贞观十二年至贞观十六年,前后四年,汇集魏王文学馆几十名学士精心打造而成。书中按照天朝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制,囊括了天朝十道、三百八十五州的所有地理信息,详细记载各州县的历史沿革、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内容。
本书博采各类古书中对于各地地理的描述,旁求古志对于典故的记载,最终成形。全书五百五十卷,单序列就有五卷,牛气冲天,是居家旅行、走亲访友之必备礼品。
我们的口号是:
买房太贵,我们买《括地志》吧!
这本书的确伟大,多为唐宋著作引用。
于是有人就问了,是不是因为地理名称都变了,所以宋朝以后就没人用了?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宋朝以后它还存在的话,哪个朝代都会非常需要它。牛气冲天的《括地志》之所以没了踪影,是因为字数达到千万(现在有的残卷字数就已经达到十三万),属于馆藏物品,存货不多,南宋时候就失散了。直到清朝,有一位叫做孙星衍的文人将流传在唐宋各地理志中出自《括地志》的内容辑录下来。
单是这些残卷,就足足有八卷。
孙星衍把这些内容刻在了《岱南阁丛书》之中,形成了最初的辑本。后来,又有学者从遗文中补录,有个五六条,加在了里面。
感谢饿死家中的苏威,他有一个好儿子,他的好儿子有一个好儿子,名字叫苏勖。
苏勖是学者,曾在李世民的文学馆里干过,是他出主意让李泰招揽学士。天下名人汇集在魏王府中,李泰名望所归。当然,兄弟我也不反对您跟着太子同志混,但需要提醒的是,跟他混,首先要练就一口流利的突厥语,如此才可顺利被其青睐;然后要有肌肉块,因为他不学习,只打架,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这就是区别。
四胖明显压过了李承乾,众所周知的事情。
有一件事让大臣们疑惑:不知为何,李世民竟然将魏王的工资、府宅、侍奉等有定制的东西,提得比太子还要高。
这是暗号吗?
如果不是,就有悖常理了。
其实工资多少,对于皇子来说是一件不疼不痒的事情,可这是放到财物角度来说,如果放到政治上考虑,事情就有些严重了。八佾舞于庭的故事,李承乾不知道的话,想必李泰一定知道,现在事情发生在了他头上,让他产生了幻想。
李世民已经是够聪明、够克制的一个人了,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朝廷里头的大臣们也跟着瞎糊涂。
谏议大夫褚遂良见情形不对,上书说: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翻译版:
不能让太子自卑,自卑就变态,变态就成灾,他是未来的皇帝。如今魏王的宠爱太过,不能再这样了。
李世民意识到了事情争论的根源,点头同意。
李世民忍不住,他要对四胖好,没过多久就让他入住武德殿。这下可好,李承乾人在东宫,李泰人在大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魏徵见事情正在起变化,于是上书,警告李世民,说:“你这样做会让魏王心怀非分之想。”
李世民恐惧,遣李泰归第。
为了看起来是那么一回事,也为了表达自己坚决拥护立长不立贤的浑蛋制度,李世民下诏:
“太子所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
这一次,精明果断的李世民同志彻底失算了。
李承乾完全没有领会老爸的良苦用心,收到诏令后的第二天,他就开始像刷免费卡一样从府库中抽取物品。府库本来存储颇多,两个月下来,竟然让李承乾喝血一样抽走了大部分库存。他的老师,左庶子张玄素认为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他向李承乾上书:
“两个月花费七万两黄金,您和隋炀帝差不多了。我现在看殿下身旁没有好人,都是混混,请殿下自重!”
李承乾看罢,大怒,撕碎。
他不知道张玄素究竟在跩什么,他觉得是因为李世民瞧得起张玄素,张玄素才敢这么放肆的。
一天早朝,张玄素出门。刚走到拐弯的地方,突然从胡同里面冲出来几匹高头大马。大马上坐着几个凶神恶煞的家伙,每个人都拿着一些鞭子、铁锤、横刀一类的武器。他们朝张玄素冲了过来,将他围住,大概知道不能用刀,便用皮鞭一阵猛抽。
到最后,张玄素被抽得皮开肉绽,几乎丧命。
这件事,应是被张玄素隐瞒了下来,因为没有看到任何对太子李承乾的处罚决定。众人知道这件事,张玄素自己不提,其他人就更不能提了。
对大家来说,废太子这事实在是没谱,谁都不想发动又一场宫廷政变,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不说,我不说,始终还是得有人挑起来不是?贞观十六年(642)八月,李世民听朝。问曰:
“当今国家何事最急?”
谏议大夫褚遂良感觉自己义不容辞,他站出来,用郑重的语气说:
“四方无虞,唯有太子、诸王名分的事情最急。”
李世民道:
“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就这样,朝廷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他们围绕太子、魏王之事与李世民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到了最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结论:
需要找个牛人辅佐太子。
等李世民扫视全场的时候,大家顿时变得谦虚起来,表示太子师傅这事儿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李世民决定找个德高望重,自己又信赖的大师级人物给孩子当老师,很快,他确定了目标。
特进魏徵。
九月份,魏徵带着一身的病痛接受了李世民的诏书,老臣出马,不知能给李承乾带来什么。前不久,魏徵接受了李世民的任命,当上了右仆射,可因为身体不佳,所以一直推辞,此事遂罢。现在,既然接受了教育李承乾的重任,魏徵不得不勉强上阵。时年六十三岁的魏徵,身体每况愈下,依然坚持给李世民提意见。
李承乾会吃他那一套吗?
魏徵,魏徵
魏徵从来不把小命当回事儿,因此从来不怕李世民,更不怕李承乾。
《西游记》中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正是魏徵梦中斩龙王。在古人眼里,魏徵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龙王是真龙的主,连神都不怕的人,还怕你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成?不怕死的魏徵仔细考虑了李世民的意见,人生无常,他也曾经几度差点被愤怒的李世民杀死。如今就要去伺候太子了,他觉得只要有一口气在,就得披甲上阵。
说起来,魏徵能活到现在,得感谢长孙皇后。
有时候,魏徵欺负李世民欺负得很过分。
一次,他在朝堂上就跟李世民干起了仗。这死老头子骨头硬,竟然敢公开讽刺、挖苦、笑话李世民,把李世民气得七窍生烟。李世民带着怒气回到住处,越想越生气,又因为自己是皇上,不能因为被魏徵欺负就去哭,所以就号啕着猛拍桌子,“乡巴佬,我非弄死他!(会当杀田舍翁。)”
长孙皇后过来,见李世民如此愤怒,问道:“陛下这是跟谁生气呢?要弄死谁呀?”李世民切齿道:“魏徵,他今天骂我了!”
这句怒喝,汇集李世民几十年戎马生涯之精华,是一个猛人最愤怒的嘶吼,几乎快把窗户纸给震破了。长孙皇后也不多话,乖乖辞退。
一刻钟后,她衣着华丽,像做礼拜一样打扮得有模有样,领一干宫女齐刷刷地站到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吃惊道:“你这是……”
长孙皇后面带笑容,有些欢喜地回答道:“妾身听说,主明臣直,魏徵的直不就是因为陛下的明吗?妾是君的妻,夫君是明君,妾不敢不贺,你说对吗?!”
言罢,深情凝视李世民,高兴地行起了礼。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见老婆如此言语,忽然由大怒转为大悦,乐呵呵地站在那里。
教育社区
张玄素:殿下为何就不愿意学点好呢?就不肯为了于先生的苦心做任何改变吗?
李承乾:不要妄想试图改变谁,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谁,只有他愿不愿意为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