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喜欢卢怀慎这样的人。
卢怀慎,范阳卢氏,名门望族,与姚崇同为宰相。
卢怀慎一不会出谋划策,二不会典章法律,三不会剖析决断,实在无法与姚崇相比。
时常有人说,人们喜欢找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当自己的帮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皇帝是聪明的李隆基,姚崇找了这样一个干啥啥不行的人与自己同朝为官,商议政事,难道就不怕李隆基看出来?
姚崇依然淡定,因为卢怀慎是李隆基自己选出来的,所以,没有才干的他,能当上宰相,也只能说明人家李隆基的眼光独到而已。
不同的是,卢怀慎虽然啥都不会,但他清廉节俭,身居宰相之职,家中一贫如洗。他所有受到的赏赐和以往的工资,从来不囤积,全部散给有需要的人。卢怀慎的家很是破败,媳妇和儿子经常饿得吃不上饭,但也没闹过。
李隆基常常想办法找些散不出去的东西赏给他,可事后,人家老卢却把东西折成钱往外发放。事情做到这一步,就算神仙也难救了。因为知道自己才能不如姚崇,每次决断事务,他都让姚崇自己拿主意。这就是姚崇喜欢他的原因。不过,不久后的一场意外,向人们展示了卢怀慎的用处。
两个宰相
因为姚崇的一个儿子暴死,姚崇特地请了十几天的假,政事没人剖决,积压如山。摆在卢怀慎面前的,是一大堆一大堆他剖析不透的大事。
卢怀慎非常惶恐,几日下来,消瘦了许多,就跟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孩子,别人花一分钟读懂,他花一天也没看明白一样。卢怀慎几日几夜没曾合眼,到最后实在是撑不住了,才跑到李隆基面前磕头谢罪。
他说自己笨,没能力当这个宰相。
李隆基赶忙招呼卢怀慎起来,“朕把天下大事都交代给了姚崇,他回来以后让他做就是了。朕让爱卿待在宰相的位置,不是为了帮朕打理朝政,而是当倡导天下风俗的榜样啊!”
李隆基随手宣令,让姚崇赶快回来。
姚崇回到官署,见卢怀慎给自己积压的政事,哈哈大笑(刚死了儿子还这么高兴,这个当爹的太滑头了),提笔就写,顷刻,那堆积如山的事件,就被裁决完毕了。
姚崇很得意,他回头看了看惊在一旁的紫微舍人齐澣,自豪地指了指自己,“我为相,可比何人?”齐澣瞧着姚崇,没作回答。姚崇皱了皱眉头,追问:“我问你呢,你倒是说说啊。和管仲、晏子比,怎么样?”博古通今的大学者齐澣,瞟了一眼姚崇,“管子、晏子的政策虽然在后世没有得到实施,但在当时却一直贯彻下去了。姚公做事,经常反复,没法和他们比。”
姚崇面子上过不去了,“那我是个什么东西?”
“姚公嘛,可以说是救时宰相!”
姚崇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颇为自负,毛笔一投,拍掌一下,道:“救时宰相,我不容易啊!”
和姚崇“救时宰相”相比,卢怀慎先生因为什么都不会,所以被人称为“伴食宰相”。
何谓“伴食”?
所谓伴食,就是和别人一起吃公家饭,但不做事的意思。这个外号,未免太过刻薄,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明白,卢怀慎的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卢怀慎凡事谦让姚崇,就在一场大灾难降临山东的时候,这位伴食宰相,和救时宰相的第一次矛盾出现了。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端午节过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高空中,忽然卷来黑压压一片乌云。
铺天盖地的乌云飘近了,压在低空,人们才看清,竟然是重重叠叠、飞舞交织、恶心无比的虫子。这场面,也就能跟九十年前的比了。一般人实在是没见过这么要命的蝗灾,有人开始给老天爷磕头,但老天爷似乎不领情,率领数亿蝗军将百里庄稼吃得一干二净,连根毛都没给老百姓留下。
大家开始哭,这年收成没了,还不得挨饿啊?
但没有一个人想到该如何与蝗虫作斗争,只是忏悔,把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统统想一遍,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天灾就是天谴。蝗虫自然属于天谴里头的一种,要么是谁动了灶神、土地的根基,那多嘴的七品天官的回复,让老天爷对山东百姓非常不爽,所以才请蝗虫出来饱餐一顿。蝗虫可算是有口福了,因为它们吃的是粟。诗人曰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头的粟,就是目前适合种植的作物。
在春天的二月种下,秋天的八月收获,老百姓就指望它能有个好收成,却被蝗虫扫荡没了。百姓在田间地头设了台子,焚香膜拜,祈求上苍发发善心。然而,上苍是没良心的,蝗虫不见任何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姚崇上奏,认为山东州县蝗虫成灾,应让当地州县负责逮捕,集中烧毁。
众人哗然。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漫天遍地的蝗虫,太泛滥、太繁杂,一只一只抓是抓不尽的。李隆基也有这种疑虑。姚崇道:“蝗虫遍布山东,以河北、河南最为严重,那里的百姓已经流亡尽了。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坐看它们啃食禾苗,连一点办法都没有吗?纵然杀不尽,也胜过养着它们!”
李隆基拍案叫好,就要按照姚崇的方案去做,卢怀慎站了出来。
“臣以为杀蝗太多,不好。”
“卢卿以为有何不好?”
“有伤自然和气……”
举座沉默。
有伤……和气……
姚崇有点气得慌,见一向不跟自己抬杠的卢怀慎竟然在这件事上站了出来,而且还说什么杀蝗虫有损天道,简直……“当年楚庄王吞了蛭虫治好了病,孙叔敖杀了两头蛇招来了福,我们却在这里讨论该不该抓蝗虫。”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大到最后竟然语速加快到了机关枪的地步,“不忍心看蝗虫死,你就忍心看百姓亡吗?如果杀蝗虫真有什么灾祸,就让我姚崇一个人担当!”
某电视台采访姚崇。
“请问姚崇先生,您是如何想起楚庄王这么一个例子的?”
“呵呵,当时一时气愤,例子自然而然就从嘴里冒出来了,我平时没那么能说啦……”
紧接着,该电视台揭开了一个真相“姚崇不学无术,惠王说成庄王”:“事实证明,再牛逼的人物,也有失误的时候。因为太过激动,姚崇说楚庄王吃了水蛭治好了自己的病,其实是个天大的错误,因为主人公并不是楚庄王,而是楚惠王。”
故事是这样的,当年楚惠王同志爱吃咸菜(竟然有这种嗜好),那日吃饭,却瞧见他的胖厨子给他腌的咸菜碟子里有一只死了的水蛭。
怕别人看见以后厨子丧命,楚惠王就赶紧夹起来把那水蛭给吃掉了。当晚,惠王肚子疼痛难忍,出去大便。放了几个响屁以后,这条水蛭被喷射到了茅坑里。
从那时候开始,惠王的心腹胀痛之病竟然奇迹般好了。宫廷医师听说后,专门跑来对着惠王和粪坑研究了一番。医师惊奇地发现,晒干的水蛭竟然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从此,水蛭竟然成了一味中药,中医认为,水蛭性味辛、咸、平,有小毒,入肝经,具有破血逐淤、通经消症的功效。
所以说,惠王很感激这个让他吃虫子的厨子。他问厨子:“你说说看,这算个什么事儿啊?”
厨子很无奈,也很感激,“我只能说,它就是发生了。”
孙思邈就曾利用水蛭,发明了一个特别的医疗手段。他利用水蛭吸人血的特性,把活着的水蛭(嘴)放在被咬伤的毒口上,而水蛭同志天生喜欢钻肉,自然会吸脓水和毒素,用这种方法治疗蛇毒,效果绝佳,功德无量。
感谢水蛭,让人明白,不论是蝗虫还是两头蛇,都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东西,而且还可能救人。
姚崇的演讲得到了少部分人的支持,然而,这少部分人里头,就有一贯不信邪的李隆基。
李隆基将事情全交付给了姚崇。也不知是因为姚崇气有浩然,还是因为李隆基龙恩浩荡,总之,杀蝗的号令刚下,蝗虫们就自动消失了。
山东百姓长叹一声,赤地千里,好在还能领救济。蝗虫大灾,他们这辈子都忘不了,蝗虫,你再也别来了!所以,在第二年的夏天,蝗虫觉得百姓肯定会想念它们,结成团又来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初夏,蝗虫比开元三年早来了一个多月,而且更加变态的地方在于,这一次,蝗虫的涉及范围更广,危害时间更长,破坏力更大。
姚崇依然保持强势,令各州县迅速捕杀,不得有误。
汴州刺史倪若水,曾在汴州办教育、修孔庙、兴学业,汴州百姓十分爱戴他。如今御史亲自督导,带着政令来到了汴州,他也没招待。不过,他有了跟御史对话的机会,他对姚崇的方案很没信心,“蝗虫是天灾,单靠人用手抓根本不可能,最好修德禳之。刘聪(十六国汉国国君)时闹蝗虫,他也是让人抓了,挖大坑埋掉,百姓累得苦不堪言!”
倪若水决心不执行命令,姚崇知道他是个固执的书生。
但几乎所有书生,心中都有所畏惧。姚崇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通牒道:“刘聪是伪国国君,他的德行压不过妖孽很正常。今日是圣朝,你认为跟刘聪一样吗?你说蝗虫入境是因为德行不好,今日蝗虫入境,是因为朝廷无德,对吗?”
倪若水被他的牒子吓怕了,谁说是皇帝不好了?就是觉得应该反省自我才对!
他惶恐不安,尽力执行起来。
到了五月,朝廷派使者前往各州县盘点捕蝗情况,有办事不力者,全国通报,办事得力者也要大力表扬。很快,名单就出来了,汴州的倪若水同志,办事得力,捕蝗才进行了一个月,就抓到了十四万石(三百七十八万斤)。从这时开始,蝗灾真的就好转起来了。
姚崇很得意,他找到卢怀慎,却只能一声长叹。
因为卢怀慎已经重病在床,就要死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卢怀慎病入膏肓,还整天唠叨着自己没能为朝廷和百姓做一点事,羞愧难当。他在他薄冷的铺上,抖动着胡须交代后事。然而,他没说自己有多少藏宝,有多少关系户,更没说子孙应该如何安排,家里有多少存款。他一直说的都是谁谁谁有才,应该被重用。
听的人,手心捏了一把汗,因为卢怀慎推荐的人,都是些曾经犯了大错、遭受贬谪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