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兄弟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一定会听人说,崔家兄弟,帅哥无数。
李隆基不属于基友,但他也是热爱帅哥的。崔家里头,以崔湜最帅最有名,其他人自然也不差,经崔湜引荐,兄弟十多人均成了朝廷重用的人才。当然,崔家兄弟获此殊荣,并不是靠什么经世的才华,而是其他特色。数据显示,崔家兄弟之中,光是服侍上官婉儿的就有四位,其余也分别和诸王公卿、女官有着深厚的感情。
崔家的老九崔涤,是继崔湜以后,崔家最有名的帅哥。他曾和婉儿、韦后做了些让人害羞的事。
作为崔家的第二重要人物,崔涤没有任何处分,还当了李隆基的秘书,得了恩宠,人们都管他叫“崔九”。
崔家这一帮妖媚的帅哥,着实害惨了大唐王朝,如果我是郑愔,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他们的。所有有良知、有忌妒心的男人,也该有事儿没事儿骂他们一顿,以解心头之恨。
新皇帝李隆基的确对帅哥情有独钟,有铁证。
李隆基所任命的大臣里头,有一半是兢兢业业、勤劳朴实的实干派,也有一半是靠长相和气质说话的帅哥。然而,两者兼有者,少之又少。
但是,就有号称岭南第一人的诗人、政治家张九龄。
在唐玄宗李隆基比较信任的人中,还有颇具争议的高力士。
两人同样都是岭南出身,在大唐比较荒凉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气质压倒一切,奇帅无比。两人同样见证了大唐在李隆基的手下,走向强盛巅峰的时刻!
那小子真帅
高力士,公元684年出生,身高起码一米七五(出土骨骸的测量,而且是七十多岁的骨骼,掐头去尾,骨骼缩水,实际只能更高,史书上记载推算为一米九五),岭南潘州人(广东省高州市城区)。
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爷爷冯智玳,老爷爷冯盎。
有人啪地扇来巴掌,糊了我的熊脸,大骂道:“祖上三辈都姓冯,怎么冒出来个高?你脑子让驴踢了吧!”
有的人,受了冤枉也会淡然地拿出自己的证据,让所有愤怒的青年颜面尽失,满地打滚地表示痛改前非,并因此变得理性。而我,就是这样的人。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八岁的时候,因酷吏陷害,满门被抄,连他这个孩子都成了别人家的奴隶。
冯元一当小奴不久,就有人跑来检阅队伍。那人名叫李千里,在岭南干些相人的勾当。当然,这里头的“相人”和“相亲”是一个概念,李千里大人主要负责看看男奴里头有没有十岁左右,长得白白的、嫩嫩的,但又十分健壮、好看的小男孩。一般来说,他会提前把选好的人阉割一下,然后再送入宫中。整个岭南,一年也就进两个小太监而已。
可是,这个冯元一,还有另外一个长相不错的小孩却光荣入选,可见他的确帅气。
经历一番痛苦后,他俩运气还算好,能直接服侍武则天。冯元一运气很不错,挺受武则天的喜欢,不过,后来武则天老了,脾气大,所以他因为一点小错被逐出宫门。
要知道,太监一旦被外放,可就真没什么奋斗的必要了。但冯元一不一样,他乖巧听话,办事靠谱,所以中宫的太监都很喜欢他。
有一个名叫高延福的人愿意收养他为义子,还给他改名“高力士”。高延福时不时在宫里说孩子的好话,倾心结交权臣武三思。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年后,武则天忽然又想起了这个不错的小太监,于是再次把他召了进去。机敏聪明的高力士以博尔特的速度向前飞奔,将其他比他起步还早的太监远远甩在了身后。
高力士长大了,长得帅气无比,又有度量,而且据说他之所以名叫“力士”,是由于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据本人查证,高力士善于骑射,曾经骑马奔驰射箭,每箭必中,令三军折服,加上祖上数代都是勇猛之人,所以他力大无穷,想必也是非常正常的。
李隆基就很喜欢他,而高力士,也认为暂时身处困境的李隆基是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朋友。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高力士参与宫廷政变,迁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这是高力士目前的情况。
张九龄,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生人,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的祖父曾当过别驾(比刺史低一级),所以他家庭教育状况良好。张九龄童年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七岁能作文,三十岁考中进士科第二名,当了校书郎。李隆基同志当太子的时候,张九龄刚刚考中进士。因为李隆基这人本就喜欢文人墨客,便在东宫举办了一场策对考试,气质非凡的张九龄当仁不让,名列前茅,深受李隆基赏识,授左拾遗。
等李隆基当了皇帝,除了太平,安排新人的时候,整个朝廷的风气也开始大变。新任宰相,秉持了李旦一朝的良好作风。
皇帝的新装
新人李隆基,之前干过许多不着调的事,如此,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决心到京城府下的新丰县去阅兵。
一来新丰靠长安近,二来新丰郊区大,地方铺张得开,可以遥遥指挥整个大军。骊山之下,二十万大军气势恢宏地盘踞了五十里地,旌旗蔽日,不着边际。不过,比较土鳖的地方是,这二十万大军面对新皇帝,却跟一群几天没吃过草的牛羊似的,东一坨,西一堆,散漫无序。
李隆基大怒,这哪是阅兵,简直就是放羊!
于是,他当即下令杀了三军统帅、兵部尚书——郭元振。这个指令,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傻眼了。
郭元振是三朝老将,名震宇内,为大唐开拓了一千五百多里江山,吐蕃、突厥都对这个流氓似的将军无可奈何,李隆基却想杀了他。郭元振把大军带成这样,也是个人的毛病,此人生性浪漫,不把小事放在心上,什么军容,什么队列,都是扯淡。他更适合搞防御,耍奸计,杀敌于无形之中,诱敌于千里之外。震慑群臣,您老也不用专挑绝对不能杀的人杀吧?
众人被吓坏了,却见张说一下冲了出来,跪倒在李隆基的马前上谏。说郭元振有大功,不可轻杀。
李隆基怒气未消,而刘幽求也加入了求情的队伍。君臣这场戏演得比较专业,还没等思忖,人家李隆基就变得从善如流了。
李隆基改口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把郭元振流放到新州去,斩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此人带军,军容不整,不懂应有礼节,使我大唐军队放羊一般,杀了他,以儆效尤!”
百官立在那里,不敢多说一句话。
看人惊悚地站在那里,李隆基觉得自己很成功。
作为一名出色的编剧,李隆基计划下一刻就装作苦思冥想状,等人站出来求情,他就做出翻然醒悟的样子,下诏免了唐绍的罪过,也好让人知道皇恩浩荡,他李隆基从善如流。只是可惜,因为隆基兄的表演太专业太逼真,刚才目眦欲裂的表情非常恐怖,所以,百官一个个站在那里不敢吱声。
李隆基觉得坏了,沉默几分钟后,赶紧下诏免了唐绍的死罪。
此时,有人传来一句让李隆基吐血的话,“唐绍已经死了。”
这回,他真怒了,“谁干的?”
回复说是金吾卫将军李邈,为了表现自己雷厉风行的风范,圣旨一下,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人家唐绍给弄死了。李隆基狠狠地咽了一口苦水,不行,还得继续表演下去,不过,以后再将这个傻子暴打一顿算了。
所以,他很淡定地继续看他的军队,淡定了很久,才从内心深处稳住了自己的阵脚。从散漫无序的军队中,李隆基瞧见两个方阵,如铁块一般工整。
他指着那两个方阵,“给我派两队精锐前去扰乱他们。”精锐去了,李隆基瞧见,两块方阵遭遇突袭,却一点也不慌乱,精锐想要突入,也总是被拦截下来。有了缺口,方阵就补充过来,不见有什么缺陷。李隆基下令让精锐撤退,召来了那两位总管。
一个是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一个是左军节度薛讷。
解琬,牛人,魏州元城人,武则天时期一直到李隆基时代,荣宠始终。
薛讷,牛人,字慎言,小说说他字丁山,父亲薛仁贵。李隆基接见他,提起他父亲,说:“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当然,薛讷只学来薛仁贵不到一半的本事,却也能成为天下数得上的良将。
玄宗讲武,几天的阅兵,产生了两个效果:第一,树立了李隆基的威信;第二,害死了唐绍和郭元振。
原本,人家郭元振没死,而且流放新州后不久,就被李隆基起用为饶州司马,李隆基是真不想让他死。可是郭元振实在是不太了解新皇帝的想法,也不知道他究竟想要拿他干什么,心里受不了这个打击。
郭元振要去鄱阳赴任,心里头想不明白,难受死了,一口气上不来,便被这个年轻人活活给气上西天了。可见,一个聪明人,如果不善于揣度圣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是李隆基玩死了郭元振。
宰相也有点小问题。
新上位的燕国公、中书令张说同志,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当朋友讲义气,却跟另一位超重量级的人物不和。
这位仁兄,就是姚崇。姚崇处世圆滑,精明强干。两人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却喜欢抬杠。两人闹腾起来,竟然动起了真格,目前没迹象显示两人究竟为何不和。
张说还让人在李隆基面前说姚崇的坏话,比方说姚崇思想品德太坏之类的。张说讨厌姚崇,已经到了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地步。姚崇同志还是很淡定的,他身体不错,性格豪爽,原计划好好干下去,却不料和张说亲近的那几个人(比方说御史大夫赵彦昭)老是在皇帝面前骂他。
姚崇现在还不在长安,而是在同州当刺史。
在朝廷的人想要坏在外头的人,还是非常简单的。在这里要先谢谢李隆基同志,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擦亮双眼,认清形势,并不听谗言,头脑能这么清楚,实在值得昏君们学习。
但张说急了,他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家面前,每天都商议如何把姚崇赶出朝廷。有人提议,骂姚崇危险系数太大,不如夸他!张说的面部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笑了。
第二天,姜皎上奏,“河东一团糟,陛下想要找一个有才能的人去,就一定要选贤德的姚元之,臣以为别无他人!”
李隆基呵呵一笑,看着他这个昔日的好友(姜皎),当庭大怒,指着姜皎破口大骂道:“这都是张说的意思,你别以为我不知道!”
姜皎当场吓得腿软,磕头求饶。张说的计划彻底失败了,因为姜皎走后,李隆基就趁着生气的劲儿,下诏让姚崇进京,且亲自接见,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