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将军、荆州牧刘表告了刘焉的黑状,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问题,对朝廷忠心耿耿,按时派人朝贡,从没有非分之心。
事实也确是如此。虽然都姓刘,刘表比刘焉的野心小得多。刘表只想当他的荆州牧,既不想招惹谁,更不想篡位当天子,刘表不是野心家。
但是,他的这种立意自守、无四方之志的性格,在当下的乱世中,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你不想吃掉别人,结果就是你被别人吃掉。
不过,现在还是刘表事业上最辉煌的时期,因为他待的荆州这个地方实在太好了,占尽了天时和地利。
岘山之役,劲敌孙坚意外丧命,让刘表度过了最大的危机,袁术不久又撤离了鲁阳,刘表身边的威胁全部解除。
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形成多次难民潮,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地区的人开始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迁移,主要的目的地,一个是辽东地区,一个是益州,还有就是荆州和江东。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逃到了更远的交州,即今日的两广、越南一带。
在这些地方中,逃
荆州气候适宜农业发展,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也吸引大量逃难的人来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官吏。
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力因素,也是国力、军力的重要体现,没用几年时间,刘表就发展成为“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割据势力,在当时,其综合实力仅次于袁绍集团。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称号给刘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刘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来荆州之前,这里是“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经过他的治理,这里变成了“万里肃清”之地,俨然是东汉帝国最后一片乐土。
据《后汉书》说,刘表在荆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们都很高兴而且佩服(大小咸悦而服之)。这应该不完全是溢美之词。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后,刘表大抓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他兴建学校,援引名师,博求儒术,培养人才。当时洛阳残败,太学被废,刘表在襄阳设立的官学,成为当时全
文化教育事业在荆州的大繁荣,催生出一个新的学派:荆州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宋衷(一名宋忠)、司马徽、颍容等,使得帝国的文脉不至于因战乱而中断,成为动乱年代文化事业上硕果仅存的一朵奇葩。
这个时期来荆州避难的北方士人,较为知名的有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王粲、和洽、杜袭、赵俨、裴潜、韩暨、司马芝、繁钦、傅巽、邯郸淳、司马徽等人,其中有些人前文已有提及。王粲在老师蔡邕被杀后怀着悲愤之情来到荆州,他跟刘表是同乡,他的爷爷王畅是刘表的老师,因为这层关系,王粲到了荆州以后很受重视,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刘表手下任职的北方士人。
王粲确实很有才,刘表曾经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王粲长得不怎么样,身材不高,还有点儿丑。刘表这个人是大高个儿,仪表堂堂,他很看重外表,所以这件事后来没有成。
刘表用王粲,仅是把他当成“文学之士”看待,不让他插手政务和军事,这让王粲很失望。王粲是个对事业充满激情的人,一心想建功立业,在刘表手下写写文章,当个笔杆子,显然不是他全部的人生志向,为此他挺郁闷。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的。
和洽字阳士,跟袁绍是老乡,袁绍派人到家乡迎接士人时,来了不少人,但和洽看不上袁绍,托故没来,去了荆州。他看到刘表也徒有虚名,也不肯出来做事,干脆跑到更南边的武陵郡去了。曹操夺取荆州后,和洽进入曹操的幕府,和毛一起,长期负责曹操集团的组织人事工作。
邯郸淳字子叔,是著名党人度尚的学生,当代最有名气的书法家之一,此时也在荆州避难,建安十三年后他归顺了曹操,在曹丕、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因为“站错了队”,结局有点坎坷。杜袭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人;繁钦字休伯,赵俨字伯然,他们都是杜袭的老乡。三家人到了荆州以后关系很好,有饭一块吃、有钱一块花(通财同计,合为一家)。他们发现刘表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拨乱之主”,于是都跑到长沙郡去了。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人;韩暨字公至,南阳郡人;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应该是司马懿、司马朗的同族。这三个人都跟王粲很要好,也都对刘表不看好,躲起来不出仕。以上这几个人,后来都归附了曹操,大多成为曹魏重要的地方行政官员。
傅巽字公悌,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耀县一带)人,是汉末著名的傅氏家族成员,这个家族以后出了个名人叫傅玄。
至于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这个时候的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豫章郡就任,其后的情况,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陈寿所记,说诸葛玄到豫章郡上任,但是朝廷此时已派朱皓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只好改投好朋友刘表。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献帝春秋》一书,说诸葛玄已经到南昌上任了,这时朝廷委任的豫章郡太守朱皓也到了,朱皓向时任扬州刺史的刘繇搬来援兵,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出南昌,到了西城,后来西城闹民变,将诸葛玄杀了,首级被送往刘繇处。
不管怎么说,诸葛玄的豫州之行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及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辗转来到了荆州,这时候他大概十六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