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管仲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甚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而不是之一。
他彻底改变了齐国,也彻底改变了春秋的历史。整个春秋战国,管仲之后的政治家们无一不受到管仲的影响。
毫不偏颇地说,管仲是在发扬光大周公的思想,建设性地将周公的思想运用于诸侯国的管理中。而他对于人民、对于法治的重视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的管理模式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所谓的“工艺”;不仅在政治上创新,在农业、商业、军事、甚至山林防火、历法等等方面都通过立法的方式
如果有时间,可以找来《管子》一书详细研究他的思想,那时候就会发现,管子的思想即便拿到今天来依然不过时,他的许多理论在今天依然先进。
孔子对管仲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曾经这样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百姓了。”
孔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指不用武力来会合诸侯),管仲之力也。如其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如其仁!”
诸葛亮常常自比于管、乐,就是管仲和乐毅。
如果说周公是圣人中的圣人,管仲绝对可以说是总理中的总理。
伟大的管子,尽管他是管跑跑。
对于管子思想,大家可能会感觉到惊讶,可能会说:啊,怎么我们最先进的思想竟然是管子思想,将近三千年前的管子就比我们还要高明吗?
信不信不由你,有历史为证。
如果周公主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指引了中华文明的方向,那么,管子思想就开拓了中华文明的道路。
在管仲时代,中国文化还没有大的分歧和分叉,儒、法、道还没分家,因此我们可以说管仲思想是个综合思想。在管仲的思想中,既有仁义文化,也有法治文化。也就是说,管仲既重视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重视刑法和法律的威力。另外,管仲还是一个开明、民主的政治家,既尊重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也大力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
管子思想被收录在《管子》一书。《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历史甚至医药无所不包。当然,《管子》一书并非管仲一人之作,它是齐国学者在历时几百年间的时间里不断补充整理而成的。后来所谓的诸子百家,不过是《管子》思想的不同分支而已。
在诸子百家中,管子思想像一棵大树之根,生长延伸出了后来的儒、道、墨、法、兵等各门各派的学说。在我们了解了管子思想之后,就会知道后世的许多思想不过是管子思想的白话版,就会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先人而感到自豪。
伟大的管子,伟大的管子思想。
《管子》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美和韵律美都不错,但中国历代的教育课本就是不选管子,为什么?
下面开始,我们来介绍管子思想,请同学们安静听讲,并在课后结合实际发表感想。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这里的“四维”就是礼、义、廉、耻,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管子认为有了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了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了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了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有了“四维”,国家就有了秩序,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就是管子的四项基本原则,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基础,是必备的条件。
看看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还在坚持这个四项基本原则?
礼、义、廉、耻,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齐桓公问管仲:“先生,做国君要尊重什么?”
“天。”管仲说。
齐桓公于是抬头望天。
管仲笑了。
“天,不是指上面的天,而是百姓。国君要以民为天,百姓爱戴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帮助国君,国家就强大;百姓对国君不满,国家就危险;百姓厌弃国君,国家就灭亡。”以民为天,管仲的话真是了不起,今天很多国家的民选领导人也说自己以选民为天,其实就是借用了管仲的话。
那么,怎样体现以民为天呢?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强调的是,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要让老百姓安乐、安全、富足,政策实施之前,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有利于百姓的坚决去做,不利于百姓的坚决不做。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先富民,后强国,这是管仲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点与姜太公不谋而合,国富民穷是危险的,也是无耻的。首先要藏富于民,然后才能有好的治理,国家也才能强大,才能长久发展。如果国家与民争利,长期处于国富民穷的状态,即使强大也不过一时。
为此,管仲采取了大量的具体措施来增加齐国人民的财产性收入,这在后面有叙,此处不多说。
以民为天,以人为本,富民政策。从周公的民本思想到管仲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已经大大地进了一步,更加充实也更加具体了。管子对于民本思想还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管子的敬民为天与后世的爱民如子是两个概念,与管子相比,后世是在大踏步倒退。或许,这就是《管子》进不了教科书的根本原因。
先说说什么是以德治国,德,不是品德,而是德政。如果德是品德的话,那么齐桓公这样好色好酒的人就没法治理国家了。什么是以德治国?不是他说什么,而是他做什么。
德政是承接以民为天这个基本概念的,我们如今经常听说“为老百姓做多少件实事”,这属于德政的范畴,但是是很小范围内的德政,比之管仲的德政不在一个层次上。
对于德政,管仲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称为“六兴”,我们来看看。
第一兴,厚其生。开辟田野,建造住宅,研究种植,鼓励耕作,修缮房屋,这叫做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兴,输之以财。广开财源,整顿库存,修筑道路,便利贸易,这叫做给人们输送财物,让人们发财;
第三兴,遗之以利。疏浚积水,打通河道,修理水沟,建造桥梁,这叫做给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兴,宽其政。薄收租税,轻征捐赋,宽简刑法,赦免轻罪,宽恕小过,这叫做宽松的政治;
第五兴,匡其急。敬养老人,收养孤儿,救济鳏寡,关心疾病,吊问丧祸,这叫做救人之危急;
第六兴,振其穷。给寒冷的人以衣服,给饥饿的人以食物,救助穷人,赈济灾民,资助赤贫,这叫做救人之贫困。
有了德政,就要敦促人们遵守“七义”,内容在此不展开,“七义”的目的就是建造和谐社会。
有了和谐社会,就要整顿“八经”,“八经”是什么?上和下都要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分,长与幼都守秩序,贫与富都守法律。
管仲的治国方略中,可以说始终贯穿的就是德政。所以,即使他自身也过得很奢侈,却没有人指责他,因为他让大家都过得很好。
关于法,管仲的论述非常之多,内容也非常全,从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应俱全。稍作摘选,就能发现管仲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后来法家们的理论基础。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译过来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要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格执法,公开执法。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译过来就是: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违背法律而另立私理的人就会增加。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译过来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说,随意增、删法令的,不执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故意拖延不执行法令的都必须处死,法令有了权威,下面的人就畏惧了。严刑峻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当然会有个适用性的问题,但在当时,自有其时代意义。
甚至对于一些法律疑难问题,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人作矣。”什么意思?就是说还没有颁布法令,有人偶尔执行了,国君不应该奖赏他,否则守法的人们就会抱怨,而一些人就会猜测还要出什么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样国家就要大乱了。同样,法律还没有公布之前有人触犯了,也不能去惩罚他,否则人们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会没有安全感,也会引起社会的动乱。
著名的范跑跑被开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开除他是不对的。
对于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说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现在,做一个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后导师绰绰有余。
就是自管子开始,齐国有了比较严格的刑法。
管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管子》一书中,至少有九章专门讲述哲学问题。分别是宙合第十一、枢言第十二、冶心术上第三十六、冶心术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势第四十二、内业第四十九、九守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节中也都论及。
“道”是管子重点讲解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由管子提出并进行解释,后来老子写《道德经》,就是继承了管子关于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关于道,管仲多处提到,举几个例子。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关于道的解释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也不再一一翻译。基本上,管仲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义,《道德经》重点发扬了管仲辩证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义部分。
除了大谈道,管子还对许多哲学现象进行定义,譬如规律、规范、势等词汇的意思,就都是管子当初为我们定义的。
如果说管子是伟大的哲学家,那是对世界哲学界的一种奖励。
管仲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管仲不是一个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则是通过谋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孙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这一点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劝齐桓公征讨谁,相反,他常常劝齐桓公不要出兵。无论对大国对小国,管仲首先选择的是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是管仲的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管仲指挥下的齐军没有打过一场败仗,管仲对于赏罚、军费、建制、号令、武器、地图、敌情等等几乎每一个军事要素都有具体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管仲这里。
篇幅所限,更多更细节的东西无法再说,在后面会有少量的具体介绍。
可以说,《孙子兵法》脱胎于管仲的军事思想,是管仲军事思想的整理版。
先富民,后强国。本着这样的思路,管仲采取的策略是:重视农业,鼓励商业。
重视农业就要鼓励大家种地,因此管仲主张减免农业税。问题是,减免农业税之后,国家的财政怎么保障?
国家的财政就要从商业中来,管仲重点提到了盐和铁的交易,这两项的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两大支柱。
除了盐和铁之外,管仲采取的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关几而不征,市正而不布”,商业税收几乎不征,市场运作极少干预,让市场决定商业的命运,让竞争决定谁是强者。
不仅如此,管仲还利用市场经济控制和干预敌国的政府,如今的美国就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如果美国政府看了管仲的案例之后,他们一定惊讶得合不上嘴。
外贸也是管仲看重的一个部分,齐国的通关费用便宜,手续简洁,很快成为整个周朝的经济贸易中心。
集市是市场经济的象征,管仲作了详细规定。“有市,无市则民乏矣。”必须要有集市,否则老百姓的用品就会缺乏。集市要征收营业税,要统计商家的数量,每年春分的时候确定税率,立夏的时候按月核收,秋天则进行统计。
当然,管仲讲得更详尽一些,这里很难全部记录。
三天三夜过去,齐桓公彻底被管子思想折服,他觉得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只要按照管仲说的去做,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实现。
可是,他有顾虑。
齐桓公的性格就是,有一说一,决不掩饰。所以,他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了。
“管老师,您说的都是对的,可是,我有三个缺点,不知道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齐桓公说。
“请讲,主公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一大优点了。”尽管不是一个善于拍马屁的人,适当的时候,管仲还是会给一点勉励。
“我喜欢打猎,打上瘾的时候,就在野地里一直等到天黑,等到看不见野兽了才回来,什么国家大事都顾不上。”第一个缺点,爱打猎,玩物丧志类型。
“这虽然不好,还不算什么要紧的缺点。”是啊,打猎没关系,别打人就行。
“我喜欢喝酒,喝起来黑天昏地,喝多了就睡觉,也很耽误事情。”第二个缺点,酗酒,因酒误事类型。
“这虽然不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是啊,喝多了没关系,别撒酒疯就行。
“我还好色,喜欢泡妞,看见漂亮妞就走不动路。不瞒老师说,我哥哥襄公那是太过分,跟我姐姐文姜玩乱伦,我比他们好一点,不过也泡了几个表姐。”第三个缺点,泡妞,见色忘命类型。
“这虽然不好,也算不上什么。”当国君的,谁不喜欢泡妞?只要别泡自己的亲妹妹就行。
幸亏齐桓公没有生在现代,否则还会有两个缺点:网上聊天和打麻将。
齐桓公听说自己的三大缺点竟然都算不上什么,心说这老师不是在忽悠我吧?这三个缺点都不算什么,那什么缺点才是致命的?
“老师,那你说说,这些都不算大缺点,什么才是不能干的?”
“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管子·小匡》)什么意思?当君主的,只有优柔寡断和不奋勉不可以,优柔寡断则无人给你卖命,不奋勉就成不了事。
齐桓公想想,这两样缺点自己似乎还真没有。
对管子有信心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齐桓公觉得这事情可以干了。
“管老师,你就当上卿吧。”齐桓公二话没说,就要任命。
换了别人,这时候就该谢恩了。但是,管仲不是别人,他是管仲。在战场上他怕敌人,因为敌人是不讲理的。而在殿堂上他不怕国君,因为国君是讲理的。
“我干不了。”管仲这样说。
“为什么?”齐桓公很惊讶,什么革命道理都明白的管仲竟然说自己干不了。
“我不够高贵,地位低的人不能管理地位高的人。”管仲说。有道理,人间现状。
“别介,我马上发布命令让你的地位仅仅次于我,连国、高两家也在你之下。”
“我有地位了,但是我不够有钱,有权没钱,我怕自己会贪污腐败,包藏私心,假公济私。”管仲说。有道理,人之常情。
“别介,我给你三处封邑,再把齐国国有资产一年的税收给你,够你随便花。”
“俗话说,疏不间亲。您是国君,有大把公族亲戚。我是外来工子女,咱们之间关系疏远,我怕有公族在你面前说我坏话,我怎么办?”管仲说。还是有道理,现实就是如此。
“这个容易,从今天开始,您就不仅仅是我的老师,还是我的义父,就像当年武王叫我祖先尚父一样,您就是我的仲父。”
管仲的三点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他感受到齐桓公的诚意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有要求。管仲知道,丑话要说在前面。
看来,管仲不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还要用自己看好的人。”管仲进一步提要求。
“没问题啊,你是上卿,内阁你自己组织啊。”
“思维敏捷,言辞得当,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这方面,我不如隰朋,他做大司行(相当于外交部长);熟悉农时,了解田地,懂得灌溉,在这方面,我不如宁越,他做大司田(相当于农业部长);行军打仗,作战勇敢,爱兵如子,这一点上,王子成父独一无二,他做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公正执法,熟悉法律,这一点上,宾须无做得最好,大司理(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是他的;实话实说,有错必纠,刚正不阿,这个人是东郭牙,大谏官(相当于监察部长)非他莫属。这五个人,就是我的内阁成员。”管仲早已经有了自己理想的内阁人选,可是,没有鲍叔牙。
“鲍老师呢?难道他不能进内阁?”齐桓公感到惊讶,依着他,就算是出于对哥们的报恩,管仲也该给鲍叔牙安排个位置。
“没有,老师是老师,朋友是朋友,内阁是内阁,不要搅在一起。”管仲答道,并没有一点惭愧的意思,“主公,还有一句话要说在前面,虽然你是国君,但是管理国家是我的事情,主公不可以随意干预。”
齐桓公愣了一愣,还是点点头,同意了。
你会说,这不是成了内阁负责制?这么现代?吹吧。
这绝不是吹牛,这是历史事实,《管子》中有明文记载。而且,从任何史料中我们都看不到齐桓公干预内阁事务的记载,齐桓公也从来没有杀过一个大臣。